抗倭援朝,大战之后的李如松,为何痛哭不止?


在李如松出征的第一次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他只有一次落泪,那就是在碧蹄馆战役之后。

碧蹄馆战役的经过,之前小院已经有详细文章描写过,这里再简要说一下。

李如松统兵入朝,第一次大的战役是平壤之战。这是一场攻坚战,驻守平壤的是侵朝日军的第一军团,指挥官是战国名将小西行长,兵力有15000人。平壤战役中,日军中了李如松的调虎离山之计,祖承训率领辽东兵打扮成朝鲜兵进攻西门,明军的伪装麻痹了城头日军,以为李如松的主攻方向是东门,西门只是派战斗力孱弱的朝鲜兵来牵制策应,所以把守城的日军都调去了其他城门,只留下朝鲜伪军防守,等祖承训兵临城下,掀去朝鲜外衣,露出明军服色,日军已来不及调兵增援,城门遂被攻破。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在平壤之役损失惨重,只剩下五六千人逃回王京,几乎不成编制。

平壤被克复后,李如松下一个目标是朝鲜王京,与此同时,侵朝的日军震惊于小西行长的失败,纷纷从驻地集结到王京,企图集中兵力同明军决战,这是碧蹄馆之役发生的背景。

李如松推进到义州,派出前锋查大受、祖承训率领2000多名骑兵先行出发,去王京附近侦查地形。在王京城外的砺石岭附近,明军与日军侦察队,勇将立花宗茂率领的3000多人不期而遇。

两军突然遭遇,没有废话,没有过多考虑,直接就是正面硬刚,战斗结果是号称“西国无双”的立花宗茂败下阵来,率军退到小丸山后喘息,立花宗茂本人盔甲上挂满了明军的箭支,被射得像只刺猬,如果不是甲厚防高,早已阵亡。

不过,查大受、祖承训获胜之下,有些轻敌,没有及时撤退,被王京城内闻讯蜂拥而出的日军主力三路包抄,只得且战且退。


与此同时,李如松接到了前方查大受传回的消息,说王京日军不堪一击,请提督速速进兵,倭贼旦夕可破,李如松随即点起人马,向王京出发,这时,他收到的信息是查大受在击破立花宗茂后的报功消息。

走到半路,又接到第二波消息,这次是查大受派来求援的消息,此时,前方明军已快被日军合围,危在旦夕。

李如松当机立断,亲自率领1500多精兵,包括最精锐的几百家丁,立即驰援,解救被围明军。等他快马加鞭赶到,查大受、祖承训正好退到碧蹄馆,李如松当即率部加入战场,层层叠叠赶到的日军随即把他们都包围在碧蹄馆。

这时候,两军的兵力对比是明军大约3500多人,出动的日军达4-5万人。

李如松指挥明军,依托防御抵御日军的攻击,明军都是辽东精锐,人数虽少,战斗力很强,还有大炮等重型火器,明军靠这些装备逐次抵抗日军。

日军毕竟人多,久战之下,明军防线逐渐被突破,阵型也开始散乱,甚至有一队日军,在一名金甲倭将的率领下,直冲李如松,想要斩将夺旗,毕其功于一击,关键时刻,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从旁射出一箭,将倭将射于马下,头目被射倒,旁边的倭兵不敢再冲,只将主将抢回阵中。那员金甲倭将,正是立花宗茂军中勇将安东长久,由于箭伤严重,回营不久即死去。

明军这边,损失同样不小,李如松带来的都是跟随自己多年的精兵,尤其是300多家丁,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哪一个都有成为将官的能力,比如此时已担任副总兵的祖承训、查大受,以后升任总兵的祖宽,都曾经是李家的家丁。


激战中,辽东精锐和李如松家丁不断遭受损失,每个人倒下都令李如松心痛不已,连跟随他多年,最亲信的家将李有升,为了保护李如松,以身体作掩护,被日军的钩子钩下马来,惨遭乱刃分尸,更是令他目呲欲裂。在关键时刻,副将杨元率领的1000多骑兵终于及时赶到,从后面突入日军阵地,打开了一个缺口,趁日军腹背受敌,还未搞清楚状况之时,李如松率部突围,冲出了包围圈。

日军当然不肯就此罢休,继续追击,不过此时明军的旗帜已经在山后出现,这是从义州出援的明军大部队到了。日军以十倍兵力,尚且没能吃掉李如松的几千人马,如今明军大军到达,知道更加无法讨得好处,只好撤退回王京,李如松由此得以死里逃生,重回生天。

大战过后,李如松也不禁潸然落泪,悲痛不已,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作为当世名将,出生入死是家常便饭,打仗不死人才是奇怪的事情,不过李如松的眼泪,并非为自己而流。

碧蹄馆之战,牺牲的都是李如松身边最亲近的将士,300家丁几乎死伤过半,这种损失前所未有,对他打击极大,尤其是李有升,几乎与他一起长大,近似发小,从军后也一直作为亲兵在身边护卫,李有升的阵亡,令他悲从中来,回到大营之后,他亲自手抚着李有升儿子背说:“我对不起你啊。”可见他内心的悲痛与歉意,这种情况下,流下英雄泪实在正常不过。

关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小院有专栏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小院之观


因为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差点被日本人砍死啊。

其实碧蹄馆之战的过程,没有现在的小说里那么精彩,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里那么牛掰,说白了,就是一场双方都没有料到的遭遇战而已——李如松没料到会撞到日本军队主力,日本人没料到会撞到李如松。

按照当时随同明军入朝的南兵将领钱世祯后来写的《征东实记》里记载,在碧蹄馆之战前李如松偷偷带着亲兵脱离了部队主力,被钱世祯发觉。钱世祯追上去询问,李如松却支支吾吾说自己去查探路况,结果第二天到了升帐的时候主帅依然不见,直到败军回来以后,钱世祯才知道李如松其实是抢功冒进在碧蹄馆中了埋伏。

在钱世祯打听到的消息里,碧蹄馆之战明、日两军互有伤亡,阵亡总数加起来也就二三百人而已,不算什么大仗。明朝方面的史料也认为是李如松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导致明军在入朝初期的势如破竹之势被日军破解。

李如松哭是因为碧蹄馆合战时情况非常危险,日本人几乎都杀到李如松跟前了,李如松的亲兵伤亡惨重,他自己也是虎口逃生,事后痛哭发泄没什么不满的。另外,这件事其实是朝鲜友人记录的,也不排除朝鲜人幸灾乐祸故意抹黑李如松的可能。

碧蹄馆之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败仗,所以日本方面的史料将这场战斗描写成是大战,恨不得几万日军埋伏了明军几十万大军。然而实际上也就李如松冒进中伏,而且李如松的部下大多数都是骑兵,也顺利逃走了,把这场战斗认为是大战津津乐道的,实际上是中了日本人的套路了。


指尖看日本


李如松,李成梁之子。属于将门之后,李成梁家族镇守辽东很多年。明末家军盛行,可以说辽东明军是李家的私家军。万历朝鲜战争规模极大,伤亡对于明朝日三国都极其巨大,且耗时将近八年,在八年中双方打打谈谈。终于在丰臣秀吉死后彻底将日军逐出了朝鲜半岛。

虽然中朝军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明军伤亡逾6万余人。可以说是残胜了,伤亡的兵士中有很大部分是李如松的辽东军。面对辽东军的巨大伤亡,李如松心情自然不好。

再就是李如松带兵非常得人心,平时关心兵士,士卒都非常拥戴。可以说是将兵一心。所以在遭受惨重伤亡是李如松心情非常沉重。





探古觅今


李成梁的儿子们真正堪称将才的只有李如松,其余李如梅如柏辈皆庸才。

这就是李成梁的悲哀,能够继承家业的儿子李如松一死后继无人,李如柏等并无能力,无法挑起镇辽重担。最后李成梁不得不在年过76高龄再次镇辽,同时也是为了撑起李氏家族的地位。

“是时,土蛮、长昂及把兔儿已死,寇钞渐稀。而开原、广宁之前复开马、木二市。诸部耽市赏利,争就款。以故成梁复镇八年,辽左少事。以阅视叙劳,加至太傅。”

明史这段说辽左少事并不准确,事实是多事,努尔哈赤在这期间即开始了统一女真之路。只不过他很聪明的一边对明朝表示恭顺,另一边甚至对朝鲜也表示恭顺求封,总之就是埋头发大财。

李成梁毕竟年老,力不从心,对征伐之事缺少动力,其本人及他手下家将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等皆已富贵,变得暮气难鼓,建功立业已经不是这些人的目标。因此李成梁76岁至90岁这期间事实上是躺在功劳簿上碌碌无为的,他即不需军功来证明自己,又无进取之心,只剩下敛财而已。

至此辽事糜烂,军备废弛,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前,在辽可战之兵不足一万,根本无力抵御野猪皮的进攻。

明人对李成梁有个评语,养虎为患和养寇自重。我认为并不为过,努尔哈赤与李成梁和李氏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李成梁在野猪皮发迹之路上的作用,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在为自己的儿子们培养一个建功立业的对手,只不过李成梁失算了,他养的这只虎太厉害,自己和子孙们反受其害。


鉴史SHOW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不是惨胜,而是侥幸逃生。

平壤被明军攻克以后,日军各支部队全面向王京收缩,从明军方面来讲,碧蹄馆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李如松派遣祖承训、查大受率领两千人去探路,结果遭遇日军主力陷入重围。

第二阶段李如松仅带一千多人赶来救援,在赶去碧蹄馆的路上,李如松就马失前蹄栽下来差点摔死,到达战场就陷入数万日军的重围,明军陷入苦战,日军有一个金盔金甲武士身高过丈异常凶猛,李如松、李如柏等数人都打不过,险象环生,幸亏李如梅张弓搭箭射中日军金甲武士面门,才杀死此人。

第三阶段杨元率领一千多明军赶来救援,拼死奋战才掩护李如松脱离战场,碧蹄馆之战李如松轻敌冒进陷入重围,差点铸成大错,如果李如松被日军击毙或者俘虏,那明朝的脸面可就丢大了,他可是主帅呀!幸亏辽东军此时战斗力甚强,才能够化险为夷逃出生天。

碧蹄馆之战是中日双方都始料不及的遭遇战,中日双方记载的伤亡人数差别很大,明军方面阵亡两千多人。碧蹄馆之战李如松折损心腹家丁李有升等170多人,在回程的路上李如松就开始哭鼻子,日本战史记载回到大本营的李如松彻夜痛哭,大帐烛光一夜未熄灭哭了一晚上。


西贼闻之心胆摇


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抗倭援朝的明军将士在李如松率领下获得了平壤之战的大胜,眼看已快杀到鸭绿江畔的日军被迫退回南方的汉城。旗开得胜的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随即亲率精锐向汉城攻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达汉城附近的碧蹄馆,此时一路急进的他已将主力部队远远抛开,麾下只有李宁、孙守廉、祖承训三人率领的3000人。

此时汉城的日军守将立花宗茂已运动到位于碧蹄馆南六里处的砺石岘。随即两军爆发了遭遇战,因为双方兵力相当,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战斗进行到最激烈之时立花家大将十时连久、池边永晟阵亡,主将立花宗茂的铠甲上也插满了箭支。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日军的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两大军团陆续抵达战场和立花残部汇合,由此日军兵力达到30000人,相当于明军的十倍。

这时李如松意识到自己已陷入日军的重围之中,但这时除了硬着头皮打下去已无计可施。其实日军心里也没底——他们根本没想到李如松竟敢率领几千人往前冲,还都以为明军主力就隐藏在背后。日军基于这一分析而将大部分兵力用来警戒其实他们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明军,只以小部分兵力当面迎战李如松。战斗过程中李如松手刃数敌,立花宗茂手下的小野成幸上前“搏李将军甚急”,偏将李有升赶紧出手相救,却反被日军所杀,李如松之弟李如梅瞅准空当一箭远距离射杀小野成幸。

日军小早川隆景部派出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贞各率3000人以钳形攻势夹击明军,结果两军生生被李如松的铁骑打残,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将自己的本阵全线压上。面临绝境的明军直接突破了小早川家的本阵,连小早川部主帅小早川隆景的弟弟小早川秀包也差点被明军砍死。然而日军的兵力优势实在太过明显,战斗进行到中午后明军渐渐不支,于是边打边撤,意图进入高阳城坚守。

小早川隆景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兵力指挥日军诸将轮番攻击明军,又分出两股小分队迂回到明军后方以切断明军的退路。就在此时明军杨元部及时赶来增援,尽管杨元只带来了5000兵力,不过这支部队中有一个炮营。尽管此时日军也大量装备了火器,不过还是以火绳枪为主,重武器方面日军还是相对匮乏的。得到增援的李如松当即下令反攻,日军一时间被这气势震慑住了,更关键的是他们将杨元的5000兵力误认为是明军主力大举来援的信号,于是纷纷后撤。李如松趁势反攻并击毙小川成重、安东常久、安东幸贞等日将。

从碧蹄馆之战结果而言:双方主力基本保存下来,对战局也未造成什么实质性影响,实际上是不分胜负。充其量由于明军先行撤退姑且可以说明军落于下风,但绝对谈不上失败,更何况明军是面对十倍于己的日军而处于下风。

碧蹄馆之战尽管是一场激烈的会战,但对整个壬辰战争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日军的补给线在汉城达到极限,明军的补给线在开城达到极限,双方的斥候兵锋均可进一步推进,主力军团受制于后勤补给已再难前进一步,至此壬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碧蹄馆之战恰恰见证了中日两军在自己的后勤补给已达极限的情况下的交战情况——由于李如松撇下自己的补给线和主力军团而在靠近日方实际控制的汉城附近作战,处于相对劣势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南北拾芳


公元1592年,时在万历的明朝,连续接到来自朝鲜的紧急求援国书。\r

这时明廷上下,有些犹豫,其一,与此同时,宁夏拜勾结套寇,就是河套一带的蒙古人,叛乱起事,其二,自最早接到消息,到现在朝鲜全境沦陷,前后不过一个月,这败得也太快了吧,明廷怀疑是否存在日朝勾结。\r

万历\r

明朝情报机构全力开动,虽然由于朝鲜的全境沦亡,使得情报的搜集,传递格外困难,还是在短期内得出判断如下:\r

一,朝鲜确实已经实际上亡国,朝鲜国王目前在鸭绿江畔彷徨失措。\r

二,侵朝日军所图不小,很可能会以朝鲜为基地,进一步对明朝构成威胁。\r

如此,明廷决议援朝作战,六月十五日,首批千人渡江进入朝鲜,在反复确认朝鲜方面提供信息,及经过明军的武装侦察后,定下入朝兵力,陆续进抵,粮草补给么,也基本由辽东筹备,运送。\r

李如松\r

至十月,首批大军渡过鸭绿江,计骑兵一万八千人,步兵八千,还有川军步兵五千后续抵达,由李如松任临时官职,总帅指挥。\r

1593年元月初五,援朝明军抵达平壤,两天后攻击开始,这时日军平壤守军约莫一万八千,指挥为小西行长。\r

明军围三缺一,三门同时进攻,并于攻击开始前,全部换装假扮朝军,使得日军大意轻敌,几乎是一鼓作气就攻上了平壤城头,随即迅速扩大战果,措不及防的日军见回天无力,趁夜突围,李如松指挥明军骑兵咬尾不放,顺势又拿下开城。\r

首战明军大获全胜,两天一夜,连下两城,以伤亡八百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万。\r

随后,明军着手准备进军汉城,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r

其一,平壤,开城之间已为明军补给极限,这时明军各部都出现了缺粮情况,朝鲜地方官员早已不知所踪,指望不上。\r

其二,首战的顺利,使得明军普遍出现轻敌,自大情绪,包括总帅李如松,对日军实际战力,和兵力总数估计不足。\r

实际上日军在平壤,开城的速败也跟他们的补给线过长,供应不足有关系,当然,大家如果理解成朝鲜败得太快,给日军的分兵驻守带来难题,这也没错。\r

朝鲜国王\r

由于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明军将解决后勤粮草的希望,寄托于随后汉城攻击的速胜。\r

二十五日,李如松分派明军三千骑兵前往汉城方向攻击侦察,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军官共领五百人先行,路遇日军斥候大队三百余人。\r

两军接火,明军迅速将日军击溃,查大受一边指挥追杀,一边安排回报敌情。\r

李如松二十六日接到消息,结合朝鲜土民汇报信息后,发生误判,以为日军是要大撤兵,当即决定亲领骑兵四千疾行增援,由副总兵杨元领步兵一千人护送火炮随后紧跟。\r

日军呢,二十五日在汉城得到消息后,出动四万大军,分前后两部进发,另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先锋军,先行出动,这时已在汉城西北方向的砺石岭,布好了埋伏。\r

应该说日军选择这个战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明军铁骑的厉害,特地选了这个山路蜿蜒的地方。\r

日军先锋领军立花宗茂,于清晨七时许,发现查大受部,他安排七百人小队上前引诱明军深入。\r

查大受部都是骑兵,遇敌后迅速发起冲击,他们大多手持火器,火力猛,速度快,瞬间将日军七百人打崩,随后追杀的明军很快在道路两旁守候多时的日军的强力阻击。\r

几乎是同时,日军,明军后援相继赶到,此时明军骑兵三千,日军基本是步兵,只有少量骑兵,共约六千人。\r

地形,兵力不利,明军仍在作着试图扭转战局的努力。\r

日军正面阻击,同时左翼以八百人突前吸引明军注意,右翼立花领三千人迂回明军侧后。\r

日军左翼前突八百人在明军骑兵冲击下,迅速崩溃,但是右翼的迂回成功了,他们借助茂密树木掩护,在明军侧后发起攻击。\r

两面夹击下,查大受领军后撤至碧蹄馆附近重新整军,并将日军随后的追击打退,随后双方各自休整。\r

二十六日近晚,日军首批两万人赶到战场,二十七日晨,李如松亲帅一千精锐家兵,风急火燎赶到。\r

李如松赶到后,迅速判断形势,决定摆脱目前极为不利的地形,在右翼发起突击,期望一举突破日军左翼,穿过山口,到达后方较为平缓的地带,以期望发挥明军骑兵优势扭转战局。\r

这时,明军和日军都对对方的实际兵力发生误判,日军认为明军主力已到,传令后军两万人加速行军,而明军此时仍然认为当面日军不过万余。\r

上午十时许,进攻开始,明军施放大量神机箭,覆盖战场,硝烟弥漫中,李如松领家兵一千冲击日军左翼山口,日军粟屋部三千人本来是紧急调过来要对明军形成包夹的,被李如松识破,趁着他们立足不稳,明军迅疾这一部日军击溃,并尾随追击。\r

这时山口原守军,日军井上部三千人由山口直下,正对进击明军腰部,不巧的是,明军骑兵这时刚好陷入了一片烂泥潭,在明军进退两难时,遭到了粟屋,井上两军的夹击,伤亡惨重。\r

李如松急令所有骑兵下马,步行攻击,随后日军后撤,明军也退出泥滩,山口争夺战失败。\r

这时,已基本摸清明军兵力的日军统领小早川,指挥日军全部压上,并试图对明军完成合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