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如松还活着,萨尔浒之战结局如何?

微动云南


萨尔浒战役是明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后金,是明军和满洲八旗的战略决战,明军投入11万军兵,后金投入全部6万军兵。杨镐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官,他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没有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杨镐分兵四路,向赫图阿拉挺进,分兵的缺点就是兵力不足。努尔哈赤兵力较少,他按照“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思路。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以优势兵力一一击破各路明军,满清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他打的就是时间差,让四路明军根本来不及救援对方,使得每路后金骑兵数量都多于明军。后金强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明军有很大一部分士兵来自南方,不适应辽东的严寒气候,也吃了大亏,最后只剩下李如柏的军队撤了回来,其他三路几乎被全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的胜败,指挥官负有重大责任。

(万历朝鲜海战)

万历二十六年,李如松死于鞑靼铁骑之下,万历四十七年就发生了萨尔浒之战。假如李如松还活着,那么指挥萨尔浒之战的绝对是李如松,而并非杨镐,李如松的威望和能力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

(明军大将杜松)

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就帮住万历赢得了两次战争的胜利,李如松是李成梁之子,将门出虎子这句话在李成梁门下是成立的。李如松精通兵法,年纪轻轻就带领千军,和他父亲一样,天生就是打仗的料,虽说他蛮横无理、目中无人,却偏偏能统兵打胜仗,让人不得不服。平定宁夏叛乱让李如松名扬天下,这也是为什么李如松在军中的威望那么高。

(努尔哈赤)

万历朝鲜战争,李如松被认命讨逆总兵官,是指挥战争前线最高指挥官。在平壤战役中,李如松把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吃了大亏,日军两万五千人,伤亡一万余人,还有大量日军被水淹死、被虎尊炮炸死。最后李如松命令烧城,日军成了铁板上的烤肉,人肉焦糊的味道更是传出几十里外。平壤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步兵、骑兵、火器兵协同作战,打出了明军的威名,这些功绩全是李如松创造的。

(杨镐)

如果萨尔浒之战,让李如松指挥,那么明军的胜算会很大,辽东本就是李如松成长的地方,他对后金熟悉程度也很高,擅于多兵种协同作战,指挥骑兵更是一把好手。假如李如松指挥,不会分兵四路,而可能分兵两路,一虚一实,不会给努尔哈赤时间差。李如松深谙兵法,不会给努尔哈赤可乘之机,即便不能全胜,也必定会让努尔哈赤损伤巨大。

李如松,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诈有枭狐之谋,作为万历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李如松是当之无愧的。奈何李如松五十岁就战死沙场,之后不能再为国效力。

抗日援朝之时,杨镐只是李如松部将,后来还打过几次败仗,杨镐是个老好人,却不是打仗的材料。朝廷用人不当,加上杨镐指挥失误,总而言之萨尔浒战役是失败了,杨镐也被下狱处死。萨尔浒惨败让明军再也兴不起大规模抵抗,只能以防守为主,从此明军陷入被动。

参考资料:《明史》、《清太宗实录》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如果李如松活着,应该说萨尔浒的战况,会更加激烈。


首先,李如松这个人虽然是辽东体系出身,在打仗的时候对于父亲李成梁打造的将兵派系也有依托,但就其表现而言,李如松更像一个要跳出辽东体系自己闯出一副天地的将才。

就比如在宁夏之役,御史梅国桢上奏请求重新起用李成梁,给事中王德完坚决认为不可,这是因为李成梁政敌太多。但是明廷却启用了李如松,除了是因为李如松深得万历皇帝的喜爱之外,也是说明朝臣认可李如松的能力,并且在朝廷李如松的敌人很少。


有了这个铺垫,再回到萨尔浒之战,因为和老爸不完全是一个派系,而且皇帝宠爱,敌人不多,能力出众,如果1598年李如松没有战死,那么十有八九他就是萨尔浒之战明军的主将了。

事实上就算是李如松指挥,明军也很有可能进行分兵政策,因为一次动辄十几万大军一路开进,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是不现实的,只会延误进军时间。但是分兵之策很有可能会有所改变,即不会像杨稿捯饬的这样四路大军,结果每一路都少于金军,而且军队战斗力还严重退化,四路无法相互呼应,只能被剿灭。但是李如松具体会怎么分,这个不好说,因为军事天才的世界也不是我们这些讲述者就能够想到的。


如果李如松指挥,明军将会有一个优势——最大程度的调动辽东将领的家丁部队。辽东派系的将领,多是李成梁培养起来的,或是李成梁派系下的。当时的辽东铁骑,除了李家有以外,还有其他将领也有家丁部队,只是规模小的多,但是各个精壮善战,一旦聚集成万人规模的军队,那战斗力自然是不容小觑。而作为李成梁的长子,这个派系的将军们自然是要给这个面子,而且凭李如松的性格,绝对会直接管他们要人。这确实不是无稽之谈,在萨尔浒之前,熊廷弼做过调查通计,发现辽东9万驻军,尚有8000——9000精锐善战的军士,只是太过分散,无法形成战力。如果李如松在,自然是首先会去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另外李如松深知作战时兵种配合的重要性,这是他在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中得出的结论,所以大军前进,自然不会犯了像杜松这种撇下战车冒进的错误(在碧蹄馆被日军强行压制了一波应该是会给这种人长个教训,现在根据徐光启的说法,李如松被土蛮部包围杀死应该不是冒进,而是被叛徒出卖)。而有了战车的庇护,努尔哈赤的骑兵并不能占什么大便宜。而且当时辽东供给给远征军的后备物资非常充足,也不会出现浑河之战时浙兵的倒霉表现。

另外努尔哈赤对李如松还是会比较了解的,同样李如松对努尔哈赤也是会很了解,所以双方都不会轻易怎样怎样,而是会下一盘错综复杂的大棋。至于结果如何,毕竟都是军事天才,而且各有各的优势,很难说结果一定会如何。不过论经验的话,我还是稍微的更看好李如松。


火器工坊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如松是何人?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同年,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大贡献。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赐谥“忠烈”,并为其立祠。

李如松参与了万历三大征中两大征,一生征战无数,多次以少胜多,可谓用兵如神。

萨尔浒之战是如何发生?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二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因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便于九月主动撤退。

抚顺等地接连失陷,让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加派饷银200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虽大部到达沈阳地区,但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互相掣肘。

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得到二十多个寨子。听说有明朝的军队来了,这才回去。明朝的杨镐派遣使者去后金商议罢兵,努尔哈赤回覆书信拒绝。二月,明抵达辽东的援军8万余人,加上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一万多人,共约10万,号称20万(一说47万)。明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于是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

这之后便爆发了导致明朝和满洲八旗实力对倒的“萨尔浒之战”

如果李如松到萨尔浒之战爆发时还没有死,無月觉得问题不是萨尔浒之战什么结局,而是根本不会爆发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严格上来说是李成梁家的“家丁”、“奴”。作为李成梁长子的李如松,首先对努尔哈赤有震慑力。

在军事能力上,李如松经过那么多打仗,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都胜过努尔哈赤。

因此,在萨尔浒之战前,明朝可能已经派遣李如松处理他自家的问题了。李如松要么已经干掉了努尔哈赤要么也打的努尔哈赤不敢出来挑衅。总之,建州女真的天下要推迟好多年了。

以上为無月个人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看了好多人的回答说李如松就是一个猛将,爱轻敌冒进必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我不以为然,下边我来分析一下。

李如松绝非猛将,乃智勇双全的统帅,从李如松宁夏打哱拜他的军事谋略远高于明军其它将领,堆土攻城,水淹敌城,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等谋略可以看出李如松绝非常人。

万历援城破平壤之战李如松用的谋略更多,打得小日本无还手之力,一天之内收复重兵把守的平壤不是一个纯武夫能做到的。

有人说李如松爱轻敌冒进,这也不对,万历援朝碧蹄馆大战李如松帅2000骑兵去寻找查大受的3000骑兵时受到日军重兵围困,这似乎是李如松轻敌冒进的证据,其实不然,查大受报遇小股日军灭之并追击中,李如松就判断查大受可能会中日军埋伏,为救部下回去搬兵己来不及,将自己的兵力分二批次投入战斗,且每个批次投入时间都适合,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

至于死于土蛮埋伏是内鬼给敌人提供了情报是个意外。

那么李如松指挥萨尔浒会战能胜吗?这是肯定的,李如松军事才能不是杨镐,杜松之类人能比的,李如松作战前善谋化,并善用计谋,不会像杨镐那样傻乎乎用四路围攻,结果四路根本不能配合被后金各个击破的,按李如松个性应是声东击西,一路为虚,一路为实,按努尔哈赤军事水平未见得能识破李如松的计策。

还有李如松调集军力能力也远比杨镐的强,他应该会征招辽东,宣大二地铁骑,刘铤的善用火器的川浙兵也会征招,由于万历帝对李如松的绝对信任,加上李如松深知大明各地军队战力,可以保证李如松所征调军队战力远强于杨镐所征的,加上李如松在大明军界的赫赫军威,赏罚果断,明军必冒死向上,这一切也非一个书生出身的杨镐能比的。

李如松很善长诸兵种的配合,步,骑,火炮,火绳枪等兵种的配合,这样后金军难己发挥骑兵冲击的作用,明军只要集阵向前,发挥诸兵种合成的威力后金军必败,大家不要以为后金军有多猛,是要看他对谁,装备了三眼火铳辽东铁骑包括后来的关宁铁骑从来都没有输给八旗骑兵。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杨镐是只羊,军队也全变羊了,李如松是只猛虎,手下也都是猛虎,李如松如真为帅必能战胜努尔哈赤。


战神0073353130


萨尔浒之战是大明与后金战略态势的转折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其重要性如同后世的辽沈战役。萨尔浒之败,明朝对后金陷入了被动的战略防守阶段,直到一步步被后金彻底拖垮。

萨尔浒之败,表面看是明军战术失败,四路进军,分散了兵力,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但实际上是两国军事实力的正常反映。

明朝初期,明军确实是一直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到了朱棣时代,依旧实力强劲。但是由于军户制度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明军的战斗力日益下降。如果说土木堡之败,还有人为干扰的因素,那么嘉靖年的抗倭,则彻底暴露了明军外强中干的老底。到了万历年,前期的三大征,虽然都号称赢了,但付出的代价是惊人了,甚至动摇了国本。

相比明军的江河日下,后金军队却蒸蒸日上。努尔哈赤统一满洲各部后,建立了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军队。努尔哈赤本人,更是难得的军事天才,完全不是明朝的文武官员可以相提并论。

萨尔浒之战,即使李如松健在,甚至戚继光、李成梁复生,依然不是后金的对手。

首先,大明的国力已不能支撑一场持久战。明军之所以兵分四路,主要是想速战速捷,毕其功于一役。之所以想速战速捷,固然有轻敌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拖不起。十三万大军,其消耗是惊人的,万历没钱了。相比之下,后金是军民和一,战争成本相对大明低得多,而且占领辽东后实行奴隶制,可尽情压榨汉人。后金有更多选择。

其次,明军已高度依赖火器,军队的格斗能力大幅度下降,除了占少数的浙军、川军战力强悍,其它军队都不是后金野蛮人的对手。而当时,火器的威力还不足以压倒冷兵器,与弓箭相比,没有什么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明军依赖火器,必然丧失了机动性,而这恰恰是后金的强项。

类似的有崇祯年,洪承畴指挥松锦之战,抱团进军、步步为营,但由于拖不起,依旧全军覆没。这是国力决定的,非一两个名将就能改变。

因此,不要说李如松,即使戚继光再世,明军依然打不赢萨尔浒之战,顶多输得不太难看而已。


江南俗士1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一场战争的胜利能成为一个王朝兴盛的起点;一场战争的失败也将成为一个王朝覆亡的终点。

汉以垓下之战而兴;唐因虎牢关一战而盛;明以鄱阳湖大战而立。

秦因项羽破釜沉舟而失其鹿;晋因宁平城惨败而亡;宋以军溃而有北狩之耻。

巍巍历史长河之中,军兴军败,朝代更替。最令战歌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个地名——萨尔浒!


不世之名将,千秋之罪首

战歌认为这句话用在李成梁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看到了辗转流落至辽东的徐文长(胡宗宪的头号幕僚),眼见了黯然回乡的戚继光。李成梁算是彻底的明白了一个词——养寇自重!

一番思索,李成梁看中了在自己面前恭谨听话又有能力的努尔哈赤。

之后的几年中,在李成梁的庇护下,努尔哈赤快速的成长为辽东地区除明朝官军外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努尔哈赤的迅速崛起并非没有引起明朝的重视。在努尔哈赤起兵几年后,就有一份关于他的详细报告送到了御前。

只是由于三大征的进行以及朝中党争激烈而心力交瘁的万历皇帝根本无暇去顾及这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部落。 就是在李成梁的偏袒下以及明朝的忽视下,这个不起眼的小部落最终埋葬了大明王朝!

养虎为患

羽翼渐丰的努尔哈赤终于将矛头对准了大明朝。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城。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党争激烈,关外防备松弛。趁此有利局面,努尔哈赤决定起兵叛明!

当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步骑两万誓师出征。很快明朝关外重镇抚顺、清河等便被后金军队攻占!

接到前线败报的万历皇帝深感形势严峻,立即做出了出兵平叛的决定。

明朝的战前准备

做出了出兵决定后,万历皇帝任命熟知辽事的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前线军务。

为了能一举荡平,明朝可谓是集天下之精兵强将。 从九边抽调精兵五万五千;征发善战浙军四千(这个浙军唯一跟戚继光有关系的就是戚金);从各地卫所调精兵两万;征调强悍敢战的土司兵七千余人。

合计明军八万六千余,加上叶赫军一万,朝鲜军一万三千。明朝总兵力共计十一万多,号称四十七万。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大军云集关外。但是随即就有几大难题摆在明军前面:粮饷不足;从各地征调的士卒并没有进行协同以及对新地形、新环境的适应训练;各个将领之间的协调困难(兵饷未充,士卒不习,将领未协)。

只是这些关乎战事胜败的紧要问题在杨镐看来就是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既然将领未协,那就分兵四路,分进合击。至于其它问题,先打了再说!

此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大问题:明军出征前,储藏火器、火药的军火库失火(堡中军库灾,火器尽毁)。这次事故导致出征明军携带的弹药严重不足。

努尔哈赤的战前准备

得知明朝征发大军前来,努尔哈赤厉兵秣马、扩军备战。同时大量派出细作,收买明边将以源源获取明军情报。

努尔哈赤通过这些措施很快搞清了明军的兵力规模,出师日期,进军路线等关乎战事成败的关键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努尔哈赤从容的做出了任尔几路来,我就一路去的应对计划。

战败疑云

通过两方的战前准备,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此战明军必败。

精兵强将云集的明军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努尔哈赤会集中兵力防守赫图阿拉。对于后金军队的战力、数量、动向几乎一无所知。

战歌真想问问杨镐,谁给你的自信?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

杜松因何而败

现在一般认为明军战败是因为杜松轻敌冒进。但是战歌在《明季北略》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说法。

杜松抵达前线后,很快发现了明军面临的几大难题很可能会导致战败,因而数次劝告杨镐希望能延缓进军。但是杨镐统统不听。

没有办法的杜松秘密派遣心腹入关希望将前线情况告知朝廷,意图能在准备充分后再进军作战。

可是杜松派出的人很快被李如柏发现,李如柏将杜松派出的人骗回,又以军法处置了!

杜松此举算是得罪了杨镐与李如柏,因而两人定下计策要害杜松。

在誓师出征时,李如柏故意告诉杜松要将头功让给他。因为他有一个熟知地形的向导可以绕过后金军,直插敌人空虚的后防。

可是在杜松相信后,李如柏就派出的这个向导却领着杜松进入了敌军伏击圈中。

战歌认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为身经百战的杜松不可能不知道孤军深入的危害。那么促使他不顾一切敢于孤军深入的原因必然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巨大战功。

有李如松在,萨尔浒之战的结局就能改变?

此时的努尔哈赤通过八旗制度的建立,已经崛起成为任何人都不敢轻言战胜的强大存在。

在杨镐的一连串失误之下,就是徐达、常遇春在也难以挽回明军失败的命运。

战歌认为如果能用李如松为前线统帅的话,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是仍然难以扭转战败的结局。


总结: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明朝激烈内部争斗所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

即使侥幸萨尔浒之战获胜,也会有其它惨败来揭开明朝覆亡的大幕……


玺言春秋


李如松很优秀,但性格狂妄自大,喜欢无事生非,即便其能指挥萨尔浒战役,即使不用分进合击战术。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也难以发挥明军的火器优势,其身先士卒的个性,也容易至于死地,一但被击杀,明军一样会全军覆灭。

打击建州女真的有效方法是封锁,依靠时间来消耗对方的战略储备,充分发挥明朝的国力优势。建州女真属于渔猎游牧集团,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必然会严重抑制其发展,辅以有效的外交手段,十年即可兵不血刃解决问题。


约翰的甲壳虫


从李如松几次被弹劾情况来看,即便李如松还活着,明朝还是会败,最多只能减少损失

1、1583年万历十一年,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却被给事中黄道瞻弹劾,认为李成梁镇守辽东、李如松镇守山西是父子都担当重镇不合规矩,最后李如松被调任佥书右府提督京城巡抚;

2、当了提督京城巡抚,又被给事中邵庶弹劾不法——具体什么不法又说不出个理由来,万历皇帝没有采纳弹劾,维护李如松;

3、1587年万历十五年,李如松出任宣府总兵官,就因为和巡抚一起并排坐着阅兵,竟被一个学政为此大打出手,最后还被巡抚御史王之栋弹劾李如松骄纵——并排坐着阅兵竟然被被骄纵;万历皇帝两次夺李如松的俸禄,还不能让那些文官满意,李如松还是继续被文官继续弹劾,给事中叶初春上书要求调走李如松,最后万历帝只能让李如松和李迎恩二人对调了事——够小肚鸡肠的;

4、之后每次给事中到李如松防地视察,李如松都会被弹劾,没有例外,但万历皇帝还是个明白人,始终支持李如松;

5、1592年,在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李如松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以平定哱拜;李如松认为既然自己是提督,就不应该受总督监管,结果被兵部尚书石星、兵科许弘纲弹劾,最后被下旨申斥;

6、万历朝鲜战役,明明是兵部尚书石星认为要封贡日本而要撤兵的,和日本达成合约的沈唯敬也并非李如松所派遣,战役结束之后,李如松竟然被一大帮文官弹劾“和亲辱国”,虽然万历帝并不采纳,依然褒奖李如松。


总结

李如松被弹劾的理由:父子同任重镇、巡抚不法、并排坐着阅兵、以提督独掌军权、素服而非甲胄拜见督师、和亲辱国。

在万历帝的萌护下,李如松才得以击败哱拜、取得万历朝鲜之战的胜利。从李如松被文官弹劾,可以看出明朝武将地位如何低下的地位,稍微对文官有点不敬,就动辄得咎。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只有在皇帝比较强势时,战事才有所斩获的原因——一帮从来不上战场的文官竟然为前线做战争决策!

在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即便不渡浑河,坚守等待其他各路军,各路军彼此也不会配合作战,达到击杀努尔哈赤的效果。最多是努尔哈赤在大兵合围下,向明朝投降,过几年再重新反而已。

但明朝朝廷对萨尔浒之战的定调是:速战速决。原本计划是3月21日大军才出发,但明朝内阁在巨大军费面前,不断要求杨镐提前出发,杨镐被迫在2月21日出发——当时东北还是大雪一片,根本还不适合出军作战。

在比原定计划提前一个月的前提下,你杜松到达阵地,不攻打敌军,肯定会被弹劾拖延不战的罪名。即便明军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拖延不战的杜松即便不被看透,肯定也是被贬为名。

如果换做你,你是依照急速作战的定调作战,虽然失败,但罪名落不到你身上;还是坚持正确的作战方案,形成合围之后才进攻,最后不管胜败,自己即便不被处死,也被贬为平民。

对此,你的选择是什么?

在明朝以文制武的官制下,武官基本没有出头之日,朱元璋之后基本上没有以战功得以成为重臣的。李如松也难以说是重臣。

明初朱元璋的设计是:文官监管武官,但武官职位比文官高半级,到达文武平衡的态势。建文帝即位后,将文官提升了半级,虽然文武官职位平等了,但文官监督武官制度不变,因此就形成了和宋朝一样的以文制武。

因此,在萨尔浒之战中,问题不在于武将的军事能力问题,而是整日担心军费的明朝朝廷速战速决的基本指导思想。

没钱,就别打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了,如果李挂帅的话,李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在努尔哈赤之下且擅长出奇制胜,鉴于明军的实力,李不太不可能选择四路分兵的策略与努尔哈赤死磕,可能选择是,集中优势兵力于正面以小股部队吸引后金主力来袭,攻击后金,出精骑兵以一个或两个侧面对后金实施迂回战术包抄


剑客456


前面说错了,现纠正下其实产生野猪皮的原罪是李如松的爹李成梁!李成梁与戚继光同时为将,戚继光信奉“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而李成梁恰是信奉养寇、滋事、平寇持候(后功封伯),造就并培训了野猪皮的仇恨与能力。而他儿子李如松其勇武有余,能力不足,所以李如松同样赢不了萨尔浒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