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朝子民参加科举考试,各种作弊手段穷出不尽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樑,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劝学诗》,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所作,千年之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励志诗,鼓励人们通过读书来实现升官发财、飞黄腾达。

为科举而生的人

一个人要进入官场的话,从出生后两三岁起,就要开始接受专门训练。

首要任务是每天要识字,到七八岁的时候,小孩要学会接近2000个字;

其次任务是背诵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名著,有人统计过,这些加起来超过了五十万字,如果以一个人每天背诵200字来计算,那么大约要花费七年才能熟记这些书籍,大概到了十四五岁,就能记住这些科举课本。

此外,十来岁开始除了要背诵,还得学会写作,明清的时候,要练习写八股文,一种引经据典的八段式作文,一般长度也就几百字。看起来很简单,实则很难考上。

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六级,从下往上,依次是县试(童生)、府试(秀才)、院试(举人)、乡试(公式)、会试进士、殿试(状元、榜眼、探花)。

童生并不是指的是小孩,在清朝,只要参加入学考试的,不管年龄多少,都被称为童生。有七八十岁的白首老人来参加考试的,当时社会上有这样嘲笑童生的诗文:

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

拿最低的县试来说,每三年有两次考试机会,通过率只有1.5%,只有通过县试,才有资格评选秀才。


所以你就知道科举是多么难考,古代的儒士为了考取功名,

挑灯夜读是常态,凿壁偷光是无奈。

而在大清朝,作弊贿赂是手段,是个旗人不用愁


清朝的科举现状:

各种作弊手段穷出不尽:

在清朝,考试作弊的手段甚多,在周星驰的电影《苏乞儿》中就有所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怀挟法。考生在考试之前,把预先准备好的资料藏在衣服里,或者藏在所携带的食物中,或者在鞋底下;

2,买通誊录生。按照考试规定,考生所有的答题都由誊录生用朱笔重新抄录,以防止考官认出字迹来,于是就有一些考生,考前用重金买通誊录生,相约卷中某行某字为暗号,考生只需要在试卷上填在特定的格式中,就能被誊录生认出。

3,传递法。考官先把试题送出考场,请抢手作答。据说传递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考官传递,有的是用飞鸽传递,;

4,顶包法。考生自己不进入考场,雇佣抢手进场考试。

5,掉换试卷法。考生和抢手同时进场,答完题立即交换试卷。

据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抢手的价格是前三后三。就是考试之前,先付300元,如果考中了,再付3000元,考不中就算了。为了防止考生事后抵赖,还需立下字据为证。

是个旗人不用愁:

在清帝国的考试体系中,科举考试更加倾向满洲考生,旗人享有专有的录取名额,而且,一旦考生发现试题过难,只需要把来自汉文的经典名句翻译成满文即可。此外,有专门为满人设定的官职。

曾经有人写道:“满员升迁之途,较捷于汉员,以缺多而人少也。”


顺应时势,做出改变

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存在即合理,很多制度都是适应当时时代的要求。然而,不懂得顺应时势做出改变,清帝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起义的源头,就是一个参加科考多次失败的人发起的,他经过多次考场失意后,心生绝望,产生幻觉,听到上帝告知他自己的真实身份:耶稣的弟弟。于是他揭竿而起,与清廷对抗十四年之久才被击败,而清朝差点翻船。这场战争,造成了几百上千万人的死亡。



欢迎关注 「说说那些有趣、有料、有温度的历史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