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男女成婚讲究"媒妁之言",由此催生媒婆这个古老行业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媒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尤其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男男女女,要成婚就离不开媒人。

媒婆,指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存在历史悠久,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是古时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间人,有伐柯、红娘、冰人等别称,也是古代民间的重要职业。



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让人局限在家庭里,相互之间很隔膜,即使自己家儿女已长大成人,却不知哪家需要嫁女娶媳。委托他人曲道求之是封建时代求偶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一个媒人从中斡旋是最好不过的了。

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王朝都设有官媒,由他们来管理黎民百姓的婚姻,因此,媒人有时也被称作官媒。《红楼梦》中就多次有官媒记载,第七十七回有“官媒来说探春”,由此官媒制度可见一斑。官媒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当时的媒官被称为“媒氏”,从国家领取一定的俸禄,执行公务。“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反映了媒人的收入状况。


过去的媒婆以说媒为生,走东家串西家,方圆十几里有多少未婚男女尽在掌握之中。为了凑成一对婚姻,有的不惜采用坑蒙拐骗的手段,加上过去没有像今天一样丰富的社交方式,男女双方的情况全凭媒人的一张嘴。“媒婆媒婆,说话啰嗦,一头说少,一头说多”,就是对媒婆的生动写照。



中国人的婚姻自古讲究“三媒六证”,如果无媒无证那叫私合,既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得不到家庭的呵护。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一对恋人走进结婚殿堂,为了面子,会找一个现成媒证明自己的婚姻符合社会规范。在许多婚礼上,通常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单位领导作证婚人,表示自己的婚姻合法有效。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男女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自由恋爱成了主旋律,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正在逐渐的消失。或许以后真要到影视剧中去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