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寄奴曾住(九)

义熙十三年(417年)9月,太尉刘裕入长安。下令将后秦诸公卿尽数处死,送姚泓至建康处斩。将长安的珍宝珠玉遍赐将士,率北伐众将士拜谒汉高帝刘邦的陵寝,大会文武于故汉未央宫。


长安、洛阳皆已收复,刘裕准备迁都洛阳,来经略北方,王仲德劝谏道:“这种大事必然导致朝廷震动,如今大军征战在外已经一年多,将士们都思念家乡,迁都之议恐怕不行。”刘裕又退一步,准备留在长安,整顿军队,为彻底稳定关中与讨伐北魏做准备,但是他接到了自京口举义旗以来最大的噩耗:刘穆之病故。


刘穆之卒。太尉裕闻之,惊恸哀惋者累日。

惊恸哀惋,极度的震惊和悲哀。刘裕知道,自己一生的功业,到此为止了。

刘穆之对刘裕来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自京口举义旗之后,刘穆之便进入刘裕幕府,此后,讨桓玄、征南燕以及历次征伐,只要刘裕出征,刘穆之或者“事无大小,一决穆之”,或者“总摄内外”,为刘裕调度军需物资,实在是最重要的下属,当仁不让的二把手。


前文曾经讲过,刘裕虽然权势已经位极人臣,但是东晋朝廷的士族门门阀内心里是看不起他的。刘裕一直有着深深的自卑,而刘穆之从一举一动开始教起,使得刘裕的所作所为符合当时士族的礼仪。刘裕的字写得极为难看,刘穆之便告诉他:“写字虽然是小事,但您身居高位,所写之字定然会流传甚广,需要稍加留意。”刘裕却依然写不好,但是由于害怕别人嘲笑,就更想改变字迹,刘穆之建议说:“既然练不好,那写字的时候便写大一点,字大,可以隐藏一些缺点,而且显得有气势。”自此之后,刘裕批复公文的时候,一张纸通常就只写六七个字,嘲笑的声音也渐渐少了。后来刘裕回忆起来这些事情的时候说:“穆之死后,人轻易我。”刘穆之的去世不光从政治上带给了刘裕巨大的打击,更大的影响可能来自心理。义熙十三年的刘裕已经54岁了,而刘穆之去世的时候是58岁。两人年纪相差不大,而刘裕此时最大的儿子,世子刘义符,年仅11岁。自己的位置十分尴尬,退一步为守藩之将,不说朝廷答应与否,多年南征北战的将士是肯定不会答应的。只有进一步登基称帝, 方才符合整个北府军团的利益。可是此时功绩已足,但若要称帝,还需一些部署,刘穆之突然病故,要是自己再不幸身亡,则根本无人可以继承事业,也是无人可以托付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刘裕决定,撤军。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刘裕留次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以长史王修辅佐,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租、傅弘之领兵协助。


东秦州。这一行政区划的命令下来,陇右流亡到此的汉人们都明白了刘裕的意思,短时间内不会再西进了。但是紧接着,长安的民众听闻大军即将东还的消息,彻底慌了神。三秦父老闻裕将还,诣门流涕诉曰:“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


众多民众到军营哭诉:“我们在胡人的统治下,百年未见汉人衣冠,所以朝廷军队到来之时,人人称贺。长安的陵寝是朝廷祖宗之坟墓,长安的宫殿是朝廷当年的宅邸,如今舍弃这些却要去哪里呢?”刘裕听闻之后,甚是痛心,但局势如此,不得已而东还,于是下书告诉民众说:


“受命朝廷,不得擅留。诚多诸君怀本之志,今以次息与文武贤才共镇此境,勉与之居。”


借口而已。谁人不知,此时刘裕要是往西,朝廷是决然不敢往东的。崔浩的话,一语成谶:“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义熙十三年(417年)12月,在停留关中3个月后,太尉刘裕自长安出发,由洛水入黄河,从疏通开的汴渠东归。


祖宗遗愤,雪于一旦,最终,也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