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的是东汉末期,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朝堂乌烟瘴气,江山社稷摇摇欲坠,这时候,一批正直的官僚、士人开始站出来,反对宦官专权,被罢官禁锢,甚至诛连杀害。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治斗争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历时18年之久。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和宦官相继把持朝政,从和帝到桓帝中期,是外戚把持朝政的时期。后来,汉桓帝利用利用宦官单超等人的势力,将长期把持朝政、胡作非为的外戚梁冀家族的势力诛灭。外戚势力倒台之后,政权从外戚手中转移到了宦官手中。此后,宦官集团掌控朝廷大权长达三十年之久,这些宦官不仅独揽朝政,广招党羽,到处安插亲信,还放肆的搜刮百姓,被形容为“与盗贼无异”,这不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而且还引起了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


冀州刺史朱穆,抨击宦官

桓帝元兴三年(公元153),宦官赵忠回原郡冀州安平(今河北冀县)下葬其父,葬礼的规制超出了常规。冀州刺史朱穆得知此事后,立即命人扒坟掘墓,开棺检查,果然缴获了许多违制的陪葬品。朱穆随后下令将相关人等逮捕收监。赵忠大怒,在桓帝面前告了朱穆一状。桓帝听信赵忠之言,下令将朱穆撤职,并罚做苦役。此事引起了太学生们的强烈不满。为搭救朱穆,以刘陶为首的数千名太学生来到皇宫门前请愿,并向皇帝上书,痛斥宦官奸恶,表示愿代朱穆受罚。迫于舆论的压力,桓帝不得不将朱穆释放。


二,延熹五年(公元162),宦官徐璜、左悺诬陷对羌人作战有功的皇甫规,要将其下狱并做苦工。以张凤为首的二百多太学生再次来到皇宫门前请愿,桓帝被迫赦免了皇甫规。


当时,河内郡(今河南武防)有一个术士,名叫张成,与宦官们关系密切。他通过宦官得知朝廷将要大赦,所以故意唆使其子杀人。时任河南尹的李膺不顾桓帝赦令,依法将张成父子处死。


恼羞成怒

党 宦官们恼羞成怒,唆使张成的弟子牢脩上书桓帝,告发李膺等人私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学生,互相联结,共为朋党,诽谤朝廷,搅乱风俗。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下令郡国搜捕党人,李膺等被捕入狱,同时还牵连到陈寔等二百余人。桓帝还下令用重金悬赏捉拿逃跑的党人,一时间抓捕党人的使者遍布于全国各地。

太尉陈蕃、外威窦武、尚书霍谞等人都先后上书,为党人求情。转年,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桓帝不得不释放了党人。但同时规定这些党人只能罢职归家,并且禁铜终身,一生不得为官,并将党人的姓名登记在册。第一次党锢之祸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