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成同盟前,意大利与日本的奥运“博弈”

文|萧西之水

日本人提出的“用1944换1940”有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1944年正是国际奥委会成立50周年,国际奥委会的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已经势在必得,这就意味着如果罗马想要获得主办权就至少要等到1948年奥运会,到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世界局势会变成什么样,意大利丝毫不想妥协,还是在1935年国际奥委会的奥斯陆大会中派遣使节发表最终陈述。

日本与意大利两个有着法西斯倾向的国家竞争激烈,这让国际奥委会一时间陷入担忧。为了规避政治矛盾,国际奥委会特意推迟了决定1940年奥运会主办权投票的时间,从当时惯例的5年前 (即1935年) 缩短到4年前 (即1936年),这就正好能赶上纳粹德国主办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那么便可以寄希望于由德国来调停日本与意大利之间的矛盾。

嘉纳治五郎(左)因东京成功获得1940年奥运会主办权露出微笑

不过,还不等纳粹德国来调停,意大利自己就出了问题。1935年10月开始,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为了获取远东的支持,墨索里尼态度软化,下令体育界退出1940年奥运会的竞争,并全力支持东京申办奥运会。如此一来,东京的对手就只有北欧的赫尔辛基,胜算自然大了许多。

为了确保东京能获得举办权,日本决定进行一次大型公关活动,邀请奥委会委员长拉祖尔伯爵访问日本,确认东京是否能具有举办奥运会的资质。1936年3月19日,拉祖尔伯爵乘船抵达日本,这一时期的日本刚刚经历中层陆军军官掀起的“二二六事变”,整个东京街头全都是戒严军人,形势非常紧张。为了让政治局势不要影响到东京申奥成功,裕仁天皇亲自出面在3月27日接见拉祖尔,以求能获得举办这次盛会的机会。这番为期两周的公关活动取得非常好的成效,拉祖尔伯爵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日本人民对奥林匹克和体育运动有着深刻了解,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

有着国际奥委会的首肯,东京自然是志在必得。1936年7月31日,即国际奥委会柏林大会的最后一日,嘉纳治五郎亲自前往并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提到“如果因为日本太远就不能举办奥运会,那日本也没有必要参加欧洲的奥运会”,在这种半是昂扬、半是威胁的话语体系下,又是在挂满卐字旗的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在场的国际奥委会成员无疑感受到巨大压力。最终东京获得36票、赫尔辛基获得27票,东京成功获得1940年奥运会主办权。

但也就在嘉纳治五郎等人回国之前不久,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 “防共协定”,这意味着两大法西斯国家已经初步结为盟友,二战轴心国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