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愿过乌江?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他看透了刘邦

在古代历史上,有不少人都曾经自称霸王。例如,隋朝末年的薛举自称是西秦霸王,唐朝有个叫康楚元的叛将自称是南楚霸王,甚至春秋末年的勾践也曾经号称霸王。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提起“霸王”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却是西楚霸王——项羽。在整个古代历史上,也只有他是名副其实的“霸王”。

古代的文人墨客对项羽的评价都很高,其中最出彩的两个评价却是两位女子所作,一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另一位是清代女学者李晚芳。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而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留下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无疑更加符合项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在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历朝历代涌现出的名将灿若繁星,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在武力上盖过项羽。在古代那么多的名将中,项羽是唯一一个能够依靠个人武力改变整个战场形势的人。项羽一生身经百战,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亲手斩杀过千人的猛将,更是有着步斩数百人的傲人战绩。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项羽的战绩确实令人不敢相信,因为一个人武功再高,也难免有力竭的时候。可是项羽的这些战绩,并不是演义小说里记载的,而是在正史中有着明确记载的,所以又令人不得不信。李晚芳评价项羽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就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史实进行评价的。所以,这个评价非常贴近项羽的真实形象,也最被人们所认可。

说项羽是千古第一神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何项羽却宁死也不愿过乌江呢?李清照在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的时候,对此也是充满着无奈。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认为项羽此举太愚。其实,项羽不愿意过江东并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他看透了刘邦。

项羽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神勇无敌,缺点反倒是有不少,例如刚愎自用,鲁莽草率,没有大局意识,更不懂得笼络人心。特别是在后面几点上,刘邦远远超过项羽。从项羽的性格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完全不适合争霸天下,这一点从他在鸿门宴上放跑刘邦就可以看得出来。可是,项羽不愿意过江东,并不是他鲁莽间做出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楚汉争霸的四年时间里,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更是取得了彭城之战的辉煌胜利。如果按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项羽最终一统天下并不是幻想。可是之后的项羽却昏招迭出,先是猜忌范增,后来和刘邦签订鸿沟议和后,又傻乎乎地相信真的能和刘邦井水不犯河水,这些都导致了项羽最终的失败。直到垓下之战过后,项羽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和刘邦的差距,那就是他永远没有刘邦那种隐藏在骨子里的狠辣。

在垓下之战失利后,项羽率领残兵败将一路逃到了乌江。属下劝他过江以图东山再起,可是却被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了。其实,项羽不愿意过乌江除了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之外,也是因为不愿意连累江东父老。项羽心里明白,如果自己渡江东去,江东父老肯定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可是这样一来,刘邦的大军随后必然也会跟着过江。以刘邦的狠辣性格,为了铲除后患,绝对会对江东子弟赶尽杀绝。

为了不祸及江东子弟,项羽只能选择自刎随虞姬而去。所以说,项羽是真的看透了刘邦。如果项羽不死,刘邦绝对会率兵铲平江东,他是不可能像项羽当年在鸿门宴上那样放对方一马的。这一点,从刘邦登基称帝之后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得出来。那些当年追随他打天下的汉朝开国元勋,最后都被他逐个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