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住在我们头脑里的善良、单纯而执拗的大象,我们该如何保护它

假设您正心情愉悦地走在路上,突然,一个满脸和善、笑容可掬、衣着得体的年轻人递给您一朵花,向您祝福,……,而后,请您捐款……

您的心情会经历怎样的起伏?您最终会捐款吗?怎么看待这个募捐套路?……

这个募捐套路,曾让美国的克里须那派(一个宗教组织)发展壮大。他们送出的花朵品质很低,往往会遭到受者的嫌弃而被丢入垃圾桶;而募捐者甚至会从垃圾桶把这些花捡回,再塞给下一批路人。

几乎没有人喜欢这种花,但是,也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送花人的捐款请求。

据畅销书《影响力》的作者西奥迪尼的观察,捐款人并非都很心甘情愿。有不少人先是尝试将花退还,被拒绝后,才很“挣扎”地掏出钱包。

这种募捐技巧瞄准的就是人们“知恩图报”的心理,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善,似乎也是被“坏人”们盯紧了的软肋。

01 “知恩图报”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善

就个体的生存及战斗能力而言,人类远远不如自然界里的很多动物。但是,人类却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原因极为繁杂,不过,进化出了“知恩图报”的心理模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知恩图报,也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互惠”,简单而言,就是“你对我好,我也要对你好”的心理。

不仅仅是人类,在其它群居性动物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互惠”的影子。

不过,群居性动物的“互惠”往往仅限于自然“家族”之内,而且“互惠”行为也相对简单。而人类的“互惠”对象更加广泛,“互惠”的模式也更复杂多样。

进化出了更为强大而复杂的“互惠”心理,原始人类才有可能结成超越“家族”的“家族联盟”“部落联盟”之类的社会组织,才能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向极致,才能弥补人类个体生存与战斗能力的不足。

没有人能够准确知道人类是如何进化出这种“互惠”心理的。不过,进化从来都不会自然而然、风平浪静,一定伴随着残酷甚至血腥的竞争与淘汰。

从自然家族内部看,有“互惠”心的成员们会相互合作,从而提高彼此的生存概率都会;无感恩之心的“自私”家伙,可能会占到一时便宜,却极有可能会被识破并清理出户。

而若把家族当成整体来看,内部成员“互惠”心强的家族具有更高的生存概率,他们的基因往下传递的成功概率也就越大。

再把视野扩展一些,如果几个家族间能够因某种原因,愿意“互惠”,从而结成 “联盟”,他们的生存概率又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的是,爱耍“小聪明”的家庭可能在“联盟”的“互惠”中占到一时便宜,却有可能会被识破并遭到“联盟”的惩罚。当然,它也有可能把整个“联盟”拖入覆灭。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最终,那些有着更强“互惠”心理的人类基因多被保留,而“自私”基因多被淘汰(但不可能被完全清除)。

02 “知恩图报”心理一直被“坏人”紧盯不放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知恩图报”或“互惠”心理,不但不是人类的弱点,而且还是帮助人类爬上食物链顶端的最强大武器之一。

然而,这个心理或思维模式似乎从古至今都一直被一些“坏人”盯紧并利用。

这里的“坏人”被加了引号,是因为,这些人有些确实十恶不赦,而有些却几乎没有恶意。

1978年11月18日,美国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九百多信徒在教主吉姆·琼斯的煽动与胁迫下集体自杀。

吉姆·琼斯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超能力,他是怎样操控这九百多人的呢?答案就是,他瞅准和利用了人们的“知恩图报”心理。

他并不是一出场就宣扬邪教教义,而是先施恩于人,为贫民们提供免费饭堂、日间托儿所、老年人诊所及其它社会服务等。

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一方面会产生“知恩图报”之心,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其他信徒的压力甚至胁迫,渐渐被他“套牢”。

吉姆·琼斯无耻地利用了人们“知恩图报”的“善心”,但是,他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坏人”,也算不上是做得最“成功”的。

这个伎俩,中外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叛乱或起义的领袖们都用过。

汉末黄巾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持续千年的白莲教起义,中国历史上的这些起义形式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发动者们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施恩活动,如为贫民提供医疗、食物甚至某种公义。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在将德国人民绑上战车之前,也曾积极致力于解决民众的就业、生计问题,“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

不仅仅是野心家和领袖们,聪明的商家甚至普通个人都会利用人们的“知恩图报”或“互惠”心理为自己“牟利”。

商家们热情招呼我们,向我们赠送小礼品,在谈价格时的“让步”,甚至一些慈善行为(只是一些,有些慈善行为没有任何商业目的),瞄准的都是我们的“知恩图报”或“互惠”心理。

恋爱中的人常常也会通过馈赠礼物、嘘寒问暖这种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而一些情场老鸟们更是习惯于用廉价的小恩小惠“猎艳”,这些针对的也是人们的“知恩图报”或“互惠”心理。

应该说,多数商家与情场中人并非“坏人”,他们的大部分“套路”并不违反法律和道德,有些甚至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有味道。

不过,在这种“套路”下,我们很多人还是做过一些严重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比如,买下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接受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人。

03 既要“知恩图报”又要避免“上当受骗”

很多人都有过因“知恩图报”而“上当受骗”的经历,有人因此懊恼,感慨自己太善良、“坏人”太狡猾。

有人甚至会发誓说:以后再也不发善心了。只不过,这样的誓言,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信守。

因为,“知恩图报”是刻入人类基因的“善”,是几万年进化的结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靠一句承诺或理性思考把这种“善”剔除。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把“知恩图报”这类近乎本能的思维模式比喻为大象,而把理性的思维模式比喻为骑象人。显然,骑象人不可能通过与大象直接角力而驾驭它。

据观察,那些被克里须那派成功“逼捐”的人当中,有很多经历过“挣扎”,他们转头又回头,回头又转头……

这个“挣扎”过程,事实上,就是头脑里的大象与骑象人的角力。当然,最后胜出的往往是更有力量的大象——“知恩图报”的“善心”。

而且,当这个历经“挣扎”的人再次被其它组织“温柔逼捐”时,他极有可能还会经历同样的过程并再次屈服。

从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这值得庆幸。否则,当这种“善”被大多数人抛弃后,人类也将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能够彻底剔除这一“善心”,甚至天生没有。不过,我们实在无需羡慕这些人。

这些人大都共情水平极低,没有爱的能力,极度自私而残暴。暂且不论他们对别人和社会可能造成的伤害,就他们自己的生活而言,往往也很难幸福,除非他们的智商和情商能够碾压与他们有交集的绝大多数人。

所以,无论从人类群体生存还是个人幸福的角度看,我们都不应该试图剔除我们基因里的“知恩图报”之“善”,我们应该做的只是避免“上当受骗”,避免被“套路”

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当我们怀疑施与者有不良动机时。

当有人向我们试图“施恩”时,我们只要不接受,就无需对那个人有任何回报。而若那个人还敢提出不情之请,我们大都能断然拒绝,而无需在内心与“大象”角力。

1978年,当吉姆·琼斯号召人们自杀时,一位女士拒绝了他并逃出琼斯镇。她之所以能够拒绝,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未曾接受过琼斯的帮助,“我知道他只要给了我这些食物就可以支配我,我不想欠他任何东西”

当然,很多时候,别有用心的“坏人们”常常会想办法让他们的“帮助”或“好意”显得水到渠成而难以拒绝。例如,克里须那派的募捐者就会编织出种种理由拒绝路人的“退花”请求。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有时对人的智商和情商都是极大的考验。不过,若我们已经在怀疑试图“施恩者”居心不良时,无论多么不得体的拒绝也好过顺手推舟的接受。

当实在无力拒绝或错过了拒绝良机时,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是,尽快以等值或略高价值地回报。

道理很简单,问题是,“帮助”或“好意”的价值如何衡量?

衡量的重点应该是施与者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而不应该是对受与者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后者难以衡量,而且往往容易沦为伪善者要挟他人的说辞。

“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用以自律是美德,用以律人肯定心怀不轨!在得到数倍的回报后仍纠缠不清,这样施与者多是伪善的家伙,还是尽量远离吧。

还有关键的一点,我们要有意识地辨识那些虚假的“帮助”或“好意”。

理智地思考一下,募捐者的“送花”,销售人员的“价格让步”,其实都算不得对我们的“帮助”或“好意”。与其和心中的大象角力,不如告诉它那些根本不是“恩”。

04 写在最后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假设,您到底会怎么应对那个请您捐款的年轻人呢?

我无法推测您的回答(若您愿意留言告知,我非常感谢),先说说我自己的。

这样的募捐,我在现实中也遇到过多次,我捐过钱(多数时候心里觉得被骗了),也心怀愧疚地逃离过。反正,似乎没有一次让我非常愉快的。

认真思考后,我想我下次应该这么做:首先,尽量避免接受募捐者的任何馈赠,即使无意中接受且无法退回,我也会告诉自己“无需因此回报”;然后,自己判断是否应该捐款(必要是可向募捐者了解一下情况)。

这样,无论我最后捐款与否,我的心情可能都会更好一些。捐了,我会认为我在帮助他人;没捐,我也不会有任何愧疚。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那个“象与骑象人”的比喻。乔纳森·海特把我们的理性思维比喻为骑象人,而把一些近乎本能的、自动化的思维模式比喻为大象。

除了“知恩图报”或“互惠”这头“大象”之外,我们头脑中还住着另外几头或善或恶的“大象”。

相对而言,这头名为“知恩图报”或“互惠”的“大象”温柔而善良,尽管可能给我们带来过烦恼,但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快乐与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呵护、善待它。

下篇文章,我可能会与大家聊聊我们头脑里的另外一头大象。那头大象野性十足,充满戾气,可没有这么温柔善良,有兴趣的关注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