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越剧离不开越剧大师袁雪芬

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嵊州人,越剧表演艺术家、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

工青衣、闺门旦。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1942年10月起,在上海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

1942年10月,著名演员袁雪芬所在的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第一次给主角袁雪芬试画油彩妆。之后,编导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做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

此后,越剧各剧团相继用油彩化妆,并学会了用冷霜或凡士林涂底,隔离皮肤和油彩,用有色的肉色画肤色,用黑色的眉笔画眉毛,用普通的香粉来定装,用小号油画笔来涂唇膏,用棕色眉笔画鼻梁。这样,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妆的基本程序。

1943年,越剧服装设计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专业舞美设计师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魔王及4个小鬼的服装做了设计。

同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时,因剧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加之出场人物身份较多,为了艺术上的统一,全部服装由韩义全盘设计,由演员自己置办,戏院老板根据角色主次贴一部分置办费。这是越剧服装的一大改革。

袁雪芬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把越剧唱腔音乐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越剧音乐史上的“尺调时期”。越剧的所有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丰富的。

袁雪芬注重塑造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致地表现其内心情感,为此,她广采博取,大胆创新,以丰富的音乐语汇创造出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越剧新腔及板式。

在演唱时,坚持从人物出发,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唱法上擅长以情带声、声情交融,并用细腻而多样的发声处理和润腔方法,使唱腔韵味无穷。

20世纪40年代,雪声剧团的同人们又受清代末期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长出很多,但它的斜角边缘靠近小腿肚的地方,正面用佩。佩很长,长到脚面,很简洁,上面没有花,只在沿边上用金边盘绕。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新梁祝哀史》和《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

《梁祝哀史》为越剧传统剧。写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做媒,嘱咐山伯早去迎娶。

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耗,誓以身殉。

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轿绕道至山伯坟前祭奠,霎时风雷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双飞舞。

该剧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语言上保持民间文学的特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越剧服饰从简陋到精美,经历了许多年的变迁,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舞台精品,为越剧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逐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同时,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她在大来剧场开始对越剧进行改革。他们把经过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又称“女子越剧”。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须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的变化。

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十分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对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

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对越剧表演艺术进行了重大革新。一方面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强调表现人物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向昆曲和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艺术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舞台风格。

这一系列的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使越剧的发展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