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他外公,他却因一句成语而被罢黜,以致后来被腰斩冤死

话说汉宣帝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大夫叫做杨恽。他的父亲是曾出任汉昭帝相国的杨敞。“史圣”太史公司马迁是他的外祖父。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汉宣帝把《史记》公开刊行,“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为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这样一位身世显赫的人是怎样因为一句成语而被罢黜,以致后来被腰斩冤死的呢?



说起杨恽,此人出身名门世家,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文才也颇为了得。而且为人轻财重义,奉公守法,廉洁无私,曾力主革除官场贪污受贿的弊端,整顿吏治,这正与励精图治的英主汉宣帝的治国方略不谋而合,颇得好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彻彻底底的高富帅,而且还TMD 特别有才,你说气人不!


偏偏就这样一位有才的富二代,却始终保持着一份视富贵如浮云的心,颇有其外祖父司马迁那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铁骨铮铮,处处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身正气地与大小贪官过招,大胆地进行揭发,敢于向皇帝死谏。但是往往激扬文字之间,就无形中得罪了很多朝中显贵。

话说有一次,作为著名士大夫的杨恽在朝中开会,共商国是。“炮筒子” 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人残害,于是有感而发:“这个残暴匈奴单于也是罪有应得,该死的家伙!我听说他专门听信谗言,残害忠良,不虚心纳谏,是一个是非不分的君王,结果是死于非命,国家也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从来都是昏君误国。秦朝就是一个榜样,要不是秦始皇、秦二世专横跋扈,就不会那么快就亡国,也许现在我们还是秦朝的人,汉国甚至于没有立国的可能也。正因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君王就像从同一座山丘里出来的貉一样,大都喜欢听信谗言,最终也全都逃不脱亡国的宿命。”于是著名的成语“一丘之貉”就此落地生根。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不愧是历史世家熏陶出来的猛人,那是真敢说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恽的政敌早就想找碴收拾他,尤其是“草根皇帝”刘询流落民间时结识的铁哥们太仆戴长乐,一直怀疑杨恽在背后说其坏话要暗算他,也早就想找个机会参杨恽一本,以泄私愤。

所以一听到这种“腹谤”意味甚浓的议政话题,简直是如获至宝,立马就上书告发杨恽没大没小,借商量国是之机诽谤朝廷,无人臣之礼。史曰“以主上为戏,语近悖逆”。这一下,杨恽想不倒血霉都不可能了。祸从口出也,和他外祖父司马迁是如出一辙。


坦率的讲,汉宣帝确实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了。早年的他曾不幸流落民间,上位之后能体察民间疾苦,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有容人的肚量。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是那种昏君的同类(不是一丘之貉也)。而这样一位大有为的皇帝,对杨恽此种没有特定含义的议政言论,也应该是有免疫力的才对,那怎么就在此种子虚乌有的“议论入罪”上犯迷糊并中招了呢? 

因为再有修养的人、再谦虚的人也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再淡定的皇帝,也是不能容忍别人把自己戏说为专门听信谗言的昏君,虽然杨恽本意也许并不如此。你不赞扬我就算了,还坏话讲尽,居然还把我和古代昏君视为“一丘之貉”,这他娘的也太不给面子了吧?

所以,经过与皇帝“好得像一个人一样”的戴长乐喋喋不休的极力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把杨恽平日里对汉宣帝不满的许多坏话一古脑儿全抖了出来,这一下原本脾气很好的汉宣帝也火大了,所以怒不可遏也有点失去理智的汉宣帝,甚至于不顾给自己的“历史分数”减分的危险,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就把“历史冤大头” 杨恽革职查办,很是吃了几天极不好吃的牢饭,后来予以释放,贬为庶民。


你以为事情到这就完了?吃一堑却没长一智的杨恽,后来又因为一封书信丢了卿卿性命。而杨恽写的这篇书信也非同小可,就是据说能与他外祖父的《报任安书》相媲美的《报孙会宗书》

话说杨恽被贬为庶民后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敛,高调“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有钱人的日子就是爽啊。其好友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于是写信劝说,让他低调以避祸。

接到好友来信后,从来都是心高气傲的太史公外孙,就像一个满肚子委屈的孩子一样,立马就有点儿狂性发作,在回信中把以前自己所受的一切不公,以及对朝廷“政治黑暗”的极大不满像竹筒爆豆一样,一古脑儿地全发泄了出来,可谓是慷慨激昂、嬉笑怒骂,语多讥讽,颇有其祖司马迁的风采,比之当代愤青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一封发牢骚的书信,虽然是快意恩仇,我手写我心,但行文也十分优美,甚至于清人余诚大赞道:

“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六)

点背躺着也能中枪,终至腰斩冤死

这封信本不过是朋友间发发牢骚,现在来看再正常不过了。若是事情就此结束,倒也没啥。但是,这个杨恽的运气真是特别的差,居然能和当时一次百年不遇的“日食”扯上关系,用现代人的话来讲,那真是“躺着也中枪”。

据说是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夏四月朔日食,而日食这种令古人恐慌的天象,在古人眼里那就是上天在示警。要么是天子失德,要么就是朝中有小人,总之不是啥好事。一般碰到这种情况,皇帝都要减减税,拜祭天地,或者下个罪己诏啥的(实在找不到背锅侠的话)。

偏偏这个时候,他的仇人趁机上书皇帝,说是杨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汉书•杨敞传》)。这下好了,皇上正愁没人背锅呢,这就主动送上门了。果然杨恽也因此获罪,再度被捕入狱。

汉宣帝本来就因为之前的事对他就有成见,既然如此,那么就叫廷尉彻底查一查这个给帝国带来灾难的“灾星”吧。而这一查不要紧,居然就查出了杨恽写给孙会宗的这封“大不敬”之信。宣帝见了此种充满挖苦和怨恨的信,更加怒不可遏,最终很会察颜观色的最高法官判了杨恽一个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妻儿均被流放酒泉,一代愤青杨恽也为自己的多嘴多舌付出了惨重代价。而他的朋友孙会宗也是“躺着中枪”,被贬官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