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的真实历史,酷爱“造反”的朱高煦

有一个人,立志于造反工作几十年,从自己的老爸当政开始,折腾到自己的兄弟继位,最后连侄子都当了皇帝了,他还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甚至就连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汉王有大志”了,好像他不造反是件稀罕事。这个人,就是朱棣的好儿子、朱高炽的坏弟弟朱高煦。

很有喜剧效果的是,他真造反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朱瞻基,出名的贤臣"三杨",都感叹“果反!”终于不用悬着口气了,好吧,把造反事业进行到如此如火如荼、家喻户晓的,也真是奇事。

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从小就生的孔武有力、凶悍异常,爷爷朱元璋还在世时就干过盗舅舅宝马,诛杀驿丞这种恶事,实在是枚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如果他爹没有造反,估计也就只能在封地干些拖哥哥朱高炽后腿的坏事了。但是,他碰上了“靖难之役”,哥哥朱高炽留守后方,他则随侍在朱棣身侧,身经百战,经常作为前锋冲锋在前,把武力值发挥到极限,把凶狠带给了敌人。更厉害的是,他还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搞得朱棣感动异常,于是朱棣干了件蠢事,据说朱棣抚其背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病了,你哥哥也身体不好,你需要努力。”

好吧,中国人的语言艺术又一次体现的淋漓尽致,这话实际上也啥都没说,却又韵味无穷。朱高煦从此便在心底埋下了远大的理想,并为此事业而奋斗终身。这就是当皇帝。可惜大明朝的传统的是嫡长制继承制,朱高炽贤能有才,又素无过错(朱棣找的错是身体弱),还有个像祖父的好儿子朱瞻基,自然当了太子,朱高煦便被封为了汉王,藩国云南。

朱高煦咋能服气,不肯就藩,多次推脱,一直拖到永乐十五年被朱棣呵斥才被迫就藩山东乐安(封地改了,朱高煦一直嫌云南不好,当然山东他也看不上)。他志向上用唐太宗自比,行动上挑拨是非、陷害太子,搞得朱棣也是左右为难,而他的哥哥朱高炽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才有了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梁冠华老师饰演的唯唯诺诺的太子。

作为亲王,朱高煦如果安安分分在藩国养老,日子肯定会过得舒服,他的哥哥朱高炽也是历史上难得的宅心仁厚的英明之主,他肯定能儿孙绕膝和乐享福。朱高炽可不是假仁慈,他不仅在朱棣妄图废朱高煦为庶人时恳求父亲,在知道朱高煦有谋反大志时致书劝诫,更在自己当皇帝后(当时朱高煦趁他立足未稳,派心腹进京伺机叛乱)给朱高煦增加俸禄,赏赐万件宝物。可无论怎么做也唤不回朱高煦那颗在造反之路上一去不复返的心,果然是万事万物不改其至。哎,你说如果把这志气用来打蒙古该多好,说不定就没“土木堡之变”啥事了。


造反终极目标,皇位

终于,哥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去世了,朱高煦得到了消息,机会来了,他要动作了。

你说动作就动作吧,大家知道就知道吧,把谋略搞得高级点也行。朱高煦武力值爆表,但智商和智囊团肯定堪忧,他是这样干的:

第一回合:

朱高炽突然去世,太子朱瞻基正好不在京城,朱高煦派人在回京途中截杀朱瞻基。他实在不适合做机密工作,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绕道回京,计划失败。

其实朱高煦在乐安,如果先行一步到达京师,朱高煦还有点可能性能夺得皇位,结果搞刺杀,消息还走漏了。我想说,如果这样计划还能成功的话,这让当年千辛万苦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情何以堪,直接找个人杀了建文帝不就成了吗?

第二回合:

朱瞻基即位第二年的八月,朱高煦终于反了,造反这种工作不能只靠武力值的,结果自然只有一个,失败。失败的还失败极为可耻,在朱瞻基亲征、他自己众叛亲离之下,朱高煦前一秒还说要力战到底,后一秒便从小路偷偷跑到朱瞻基那投降了。

投降的结果是被抓,朱瞻基只废朱高煦和其子为庶人,并把他们关起来了。可惜朱高煦都到如此境地了,还是在作死的路上永不回头,上演“造反续集”。

第三回合:

被囚后,朱瞻基去探望他,朱高煦伸出一条腿,将其绊倒(我实在想不明白,朱高煦的脑袋是被驴踢了吗,都到这境地了,来个狠的也行,伸腿绊倒是什么神操作),朱瞻基自然大怒,令人以三百斤铜缸扣住朱高煦。武力狂人朱高煦有的是力气,他直接把铜缸给顶了起来。这种不服软的做法,彻底激怒了了朱瞻基,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堆满柴火,朱高煦就此殒命,而其活着的儿子尽皆被杀。

火烧朱高煦

照我说,朱高煦虽然自己热衷于造反事业,但这也跟之前朱棣模棱两可的立储态度有关,既然没有传位之心,那就不应该用太子身体不好来鼓励他。如果他不开那张空头支票,不在朱高煦心底埋下一颗爱当皇帝的种子,也许结局会不会有点不一样呢?

想看“大明风华”系列,请点击作者“山后小胖”,里面还有许多仁宣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