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十全武功”,乾隆为什么又叫“十全老人”?


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时期的十次军事行动,为乾隆皇帝自我夸耀之词。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实际只有九次,事实上,廓尔喀战役也有两次。细分的话,应该是: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两次征战廓尔喀。乾隆后期,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亲自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乾隆帝并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并创造了十全县。


两平金川

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公开叛乱,平定伊犁时的阿玉锡乾隆3次派兵进攻大金川,损兵折将,用了两年时间仍未将其打败,后来莎罗奔主动请降,乾隆找到了台阶下,从金川之役抽身。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


两平准部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部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内讧,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争权失败,归附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利用这一机会,在阿睦尔撒纳领军下出兵伊犁(准噶尔汗国首都),五月占领伊犁,平定达瓦齐势力。随后清廷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释放被准部扣押作为人质的南疆回教领袖大小和卓。

平回部

被清军解救的小和卓也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兵败后投奔统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长大和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小和卓的怂恿下,二人又发动叛乱,试图脱离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统治却很凶暴,

《清朝平定西域史图乌什酋长献城降》不得人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军打败了叛军。大小和卓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当地部族交涉,巴达克山部族首领执杀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此役后清王朝统一了西域,命名为"新疆"。从此,新疆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设伊犁将军,作为管理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加强和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平缅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开始不断侵入中国云南普洱地区进行骚扰,云贵总督刘藻兵败却谎报大捷,后自杀。新任云贵总督杨应琚收复了边境失地后贪功冒进遭到挫败,却谎报大捷,乾隆调查后令杨应琚自尽。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明瑞接替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经略军务。他率清军分两路出境攻缅。清军粮食不足。缅军先主动后撤,在清军粮尽时大举反攻。

次年二月初,明瑞在后撤途中,被数万缅军包围在象孔,除少数清军突出重围,明瑞与诸将士大部阵亡。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恒为经略,再次大举征缅,沿途未遇缅军主力,却因热带雨林中的瘴气而损失惨重。此时,缅甸东部新征服的暹罗(今泰国)暴发起义,缅军为避免两线作战首先提出议和,此时傅恒率出关的3万多清军因中瘴气仅剩1万3千人,故未等议和开议,清军即班师回国。

乾隆80生日时,缅甸国王因担心清朝与暹罗夹击,主动派使者祝寿进贡,要求恢复通商和册封。乾隆即册封其为缅甸国王,恢复正常贸易。中缅纠纷遂以缅甸纳贡投诚,正式成为清朝属国而完结,但此时距清缅战争结束已整整20年了。但此事仍被记入"十全武功",乾隆帝的好面子可见一番。

平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广南王国(今越南南部)亲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国(今越南北部),直捣其首都东京(今河内)。安南国王黎维祁逃到广西,请求清政府干涉。乾隆帝认为,百余年来,黎氏王朝朝贡不绝,清朝有"兴灭继绝"的义务。遂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1.2万人。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8千人,并集结黎氏王朝残余势力,于1788年反攻。

起初战事比较顺利,取得一些胜利;后来孙士毅轻敌冒进,在次年遭到惨败,狼狈逃回国。阮文惠并不愿与清朝为敌,因而派侄阮光显"赍表入贡"。

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阮文惠改名阮光平,亲自到北京祝贺乾隆帝的八十寿辰,乾隆帝封他为安南国王。

这次战争,清军无疑是失败了,但由于阮文惠最终主动停战请和,乾隆帝仍把它记入"十全武功"。

平林爽文起义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台湾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领千余人,在距彰化县20余里的大里杙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人,攻破台湾北部众多城池,成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林爽文布告安民,并申明军纪,群众痛恨清朝的腐败统治,纷纷加入,声势很大。这时庄大田在南路响应林爽文起义,起义军攻下彰化后,推林爽文为大盟主。起义军彼此平等相待,兄弟相称。对贪官污吏坚决镇压,没收一些地主的土地给起义群众耕种。

清廷先后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闽浙总督常青,陕甘总督福康安带领官军渡台镇压。开始时军事上毫无起色。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福康安到达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以优势兵力解诸罗之围,又接连攻下斗六门 、大里杙等军事要地。不久,庄大田负伤被俘,就地斩首。

次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押往北京后被凌迟处死。

两平廓尔喀


清朝铠甲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因不明原因(可能是追讨地方官清朝铠甲欠款或宗教问题)攻击清朝,清朝派去谈判的官员巴忠竟私下允诺每年赔款1.5万两,待廓尔喀退兵后向中央谎报战功;但不久因为巴忠未履行允诺,廓尔喀兵再次进攻,巴忠自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率兵反击廓尔喀,清军一路追击,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清军深入廓尔喀境内以图攻陷其首都阳布(加德满都),但未达目的,反而因骄傲轻敌而劳师损兵。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廓尔喀与清朝议和,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9]

1792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再次侵入西藏。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败廓尔喀兵。史称清反击廓尔喀人之战。

清兵凯旋之际,乾隆帝回忆即位后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记》以纪其事:"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帝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这10场战争,有胜有负,都打得艰苦卓绝。但是乾隆时期经济问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民间的疾苦仍然很多,民变动乱时有发生,老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要反抗,要抗争。这中间既有小规模的抗税抗粮的事件,也有大规模的宗教种族反抗。他们一反抗,税收不上,粮征不来,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要闹独立,乾隆无法接受,大清国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了。 所以乾隆采取强有力的镇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