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67年:郑灭东虢,震荡50载春秋,秦祭白帝,影响五百多年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继续按照年份聊历史,该说公元前767年了,这一年仍然属于东周开端,春秋的真正乱世还没有兴起,看似好像没什么大事,但是在东周初期,为周平王建功立业的两个新兴诸侯国,郑国和秦国,却因为各自国君做的一件事,分别对历史产生了50年与五百多年不同的影响。

01.郑灭东虢,震荡五十载春秋

自从周平王东迁以后,郑国也跟着周王室来到了镐京以东的繁茂地带,此前老乐也介绍过,郑武公于公元前769年灭了郐国,并且建都新郑,郑国进入了兴盛期,但是在多年前,郑桓公慢慢搬家的时候,他需要讨好当地的两个诸侯国,除了刚刚被灭掉的郐国外,还有东虢国,所以,郑武公需要做的是,继续吞并东虢。别看东虢国在历史上不起眼,貌似也不算什么大诸侯,但是他们的背景还是很深的,因为东虢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资历当然不凡,而且随着大量的文物出土,证明了东虢国的国君在整个西周王朝,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郐国被郑国吞并之后,东虢一定会对郑国严加戒备,他们在当时也有这个实力,郑国想要像偷袭郐国一样瞬间吃掉东虢,是不可能的,秣马厉兵准备几年是正常情况。

另外,对于郑武公来说,打东虢也需要他说服自己,因为按照一些史料的记载,东虢国是支持周携王的,而郑国面对周携王的态度是比较摇摆的。说到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周携王,此人名叫余臣,说起来身份也比较模糊,有人说他是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的弟弟,也有人说他是周幽王的儿子,因为那个时代资料相对还不是很多,所以这位周携王的辈分,实在说不清。但不管辈分如何,他肯定是血统纯正的周天子后代,因此,在周幽王死后,西周的一些实权派,是承认余臣继承人资格的,并且最终在东虢国君的支持下,正式确立了余臣的王位,这才使得他被后人称为周携王。

至于“携”这个称呼,基本被认为是恶谥范畴,大概意思就可以理解成余臣不是公认的周王,不过是个周王室携带出来的附属品,添头,但又不能称为“假王”,因为在那个时代,“真”的反义词是“伪”,不是“假”,假王有临时当王的意思,跟携王有本质区别。就像如今的职场中,合同到期的临时工,和因为违规违法行为而被开除出的员工,性质是不一样的。由此,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就来了,我们作为后人了解到的是,周平王在诸侯的保护之下东迁,成为了正统的天子,但在当时不一样,两位周王并立,而且血统都没有问题。可自古以来,大家就明白“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周天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他们彼此肯定是将对方看成反叛的。

那么,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周平王宜臼是周幽王的嫡长子,又是太子,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来看,他继承王位合情合理,为什么会有不少人选择周携王呢?原因很简单,周幽王被杀,就是宜臼的外公,申侯勾结西戎干的,而申侯这么干的原因则是因为宜臼早已被周幽王废黜了太子之位。这就让宜臼很尴尬了,一个被废的太子,勾结了“外人”,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于情于理都不适合当周王吧?所以很多人自然更加倾向支持周携王,更值得玩味的是,郑桓公是为保护周幽王为国尽忠的,从某一个角度上说,周平王也算是郑武公的“杀父仇人”,但郑武公却果断地加入了保护了平王东迁的队伍,究其原因,也许就是为了郑国可以顺利东进罢了。

但攻打东虢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意味着郑国将正式与周携王为敌,那就等于让郑武公更加不能为父亲“报仇”,因此老乐才说,郑武公想要攻打东虢国,先要说服自己。可现实是,郑武公既然为了能够顺利东移,已经站在周平王一边,接下来为了吞并东虢,以捍卫周平王的正统身份,惩治支持反叛为旗号出兵,自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随后的事实证明,灭了东虢以后,郑国并没有再对周携王采取什么行动,而是关起门来经营自己的事业,管他天下是余臣的,还是宜臼的。反过来说,从那时起的郑武公,他的所作所为,都已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了,与尽忠周王室与否,关系不大,所以他的儿子郑庄公,在后来小霸于天下,公开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也不是单纯是仗着自己有实力才目无天子的。

巧的是,在郑国消灭了东虢的整整五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17年,郑庄公跟周天子正式“开撕”,对于这些内容,老乐将在相关年份的介绍中,再细说一二。总之,这一年算是为五十年后,郑庄公敢于公然对抗周王室,拉开春秋乱世大幕,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02.秦祭白帝,影响五百多年

说完了郑国,再来简单看看秦国,刚刚拥有了正式诸侯“编制”的秦襄公,却没有相应的待遇,虽然周平王已经下旨,让他随意攻取西戎的土地,打下多少都归秦国,但现实是,这样一张“空头支票”能有多大说服力,又有多少人会信服秦襄公,跟他卖命抢地盘呢?本质上讲,当时的秦国跟“皮包公司”差不多,实力有限,号召力更小,想要融资,扩大经营,都没多少人买账。因此,秦襄公如果要大干一场,必须先造势,有了足够的声势,吸引来更多的支持者,甚至是股东,才有机会“上市”。无论古今,造势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找一个强大的靠山,注入雄厚的资本,这种资本是实体最好,没有实体,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而在两千多年前,最强大的动力,莫过于找一个神圣的祖先,因此,秦襄公选择了祭奠少昊金天氏。

少昊属于西方天神,传说他是太白金星的儿子,被后人称之为“白帝”,跟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青帝(太昊),玄帝(颛顼)并称为五色帝或五方帝。虽说这一切,不过都是神话传说范畴,但在东周时期,还是被普遍相信的,由于秦国出于当时的天下西方,秦襄公才顺理成章地祭奠白帝做了自己的祖先,献上了骝马、黄牛、公羊这样隆重的祭品。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老乐不太明白,但又没有查到更多资料,无法贸然下结论的——都说少昊是嬴姓始祖,所以秦国君主才通过这一点认祖归宗,但这会不会是因果倒置呢?因为秦襄公是嬴姓,他拜祭了少昊,所以后人才认为少昊是嬴姓始祖的呢?然后又经过千百年流传,原因变成了结果?虽说伯益是嬴姓的公认祖先之一,但没有证据表面,伯益跟少昊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还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总之,不管秦国与少昊的真正关系如何,这位祖宗是被秦国人定下来了,这在当时是秦襄公提高威望,聚拢人心,更好地开疆拓土的必要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为秦立威的“白帝”,最终也成为了亡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五百多年后,刘邦崛起的标志就是斩白蛇起义,而这被砍的白蛇是“白帝子”,只有注定肩负灭秦重任的“赤帝子”才有这本事,刘邦正是这位“赤帝子”。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无论是秦襄公,还是汉高帝,他们都是在拿白帝做文章,给自己营造声势,再借用刘邦手下几位名臣的典故,正所谓是:成也白帝,败也白帝。但白帝能影响这段历史长达五百多年之久,也算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