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基层干部就该打破“天花板”

为进一步强化农民工政治激励,扩大干部选拔视野,四川宜宾市委组织部决定从优秀农民工中公开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4月23日 四川人事网)

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宜宾这样选拔干部鲜明了用人导向,不看身份看成绩,不看学历看能力,值得借鉴推广;也有人认为,宜宾此举“轰动效应”可以,干部水平是个问号。

从程序上看,宜宾此次选拔并无不妥。公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研究审批、任前公示、提名选举,都是“超正步”开展。同时,细看公告不难发现,此次选拔并非不设门槛,从某种程度来说,门槛还不低。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评为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或获得执业资格高级以上证书的,学历可放宽到高中(中专)”,这个学历做好农村工作是没问题的;满足“现任村党组织书记,且连续任职3周年以上”,基层工作应该比较丰富,且经过了乡镇党委考察;满足“外出务工时间不少于1周年”,见过世面,接受新事物很快。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经过层层公开公正选拔出来的村干部担任乡镇副科级领导有何不可?

其实,从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宜宾并非首例。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尝试。从实践结果来看,效果也比较理想。毕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试验田。它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那里事务繁多、矛盾复杂,最能磨砺人的意志,也最能锻炼人的能力。因此,从这里“浮上来”的村干部能力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在选拔过程中,组织部门必须坚持公开、公正,真正把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农民工选拔出来,推到重要岗位,发挥他们的才干。同时,对于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也要加强监管,防止“农民”变“干部”后的突然膨胀。

不管怎么说,宜宾从农民工中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打破了历年来阻碍基层干部晋升的“天花板”,搅活了选人用人的“一池春水”。其实,学历不等于能力,身份不等于身手。在干部选拔上,就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不唯学历、不唯身份,敢于从基层选拔那些有能力、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干部到领导岗位锻炼和培养,更好发挥他们的长处,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