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八大经典守城战役,曹魏独占六场,张辽合肥之战仅排第二!

对乱世中的割据诸侯来说,防守战役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百年乱战,天下间少说有几十家割据势力,每一路诸侯都想吞并邻家势力,充实集团内的力量。有时候还要防备山越、鲜卑、乌桓、羌人、胡人,甚至土匪豪强的趁火打劫!

——只有先保证自己不被其它势力灭掉,才有对外扩张的机会!所以在群雄林立,硝烟不断的汉末乱世中,防守战役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汉末三国时期,诞生了无数的防守型名将,比如曹魏集团的曹仁、田豫、牵招、文聘等人,蜀汉集团的霍峻、罗宪等人,以及孙吴集团的太史慈、朱然;这些人的军旅生涯中,大多以防守闻名。

本文主要排列出三国时期最经典的八场守城战役!

第八名、石阳之战

——战役指挥官魏将文聘

文聘是曹魏名将,官至后将军,领爵新野侯,享封邑一千九百户。是曹魏集团中防守型名将,镇守江夏数十年,恩威并施,名震敌国。其中最经典,以及最凶险的一场战役当属石阳之战


黄初七年秋八月,孙权亲自率领五万大军攻打石阳,包围了文聘。而石阳城中守军缺乏,城池简陋,情况非常危机,众人皆以为此城朝不保夕。但文聘沉着冷静的指挥战斗,亲冒矢石,致使敌军多次冲锋受阻,僵持二十余日不下,孙权只好退兵。文聘于是伺机而出,大败吴军而还。曹丕为表此战功绩,增其封邑五百户。——这一战在《魏略》的说法是,文聘使出空城计,吓退了孙权大军。

第七名、南郡之战

——战役指挥官魏将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族弟,其军事指挥风格与曹操极其相似。善于在逆境中凝聚人心。无论战局多么凶险,只要曹仁几句鼓舞士气的话说出口,众将士都立马拧成一股绳,甘愿与曹仁共同存亡。因此!曹仁常被视为汉末三国时期第一防守型大将。

南郡之战的战役背景是赤壁惨败,曹军将士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而曹仁的对手,是名满天下的军事帅才周瑜与他麾下刚得赤壁大胜气势如虹的吴军将士。所以这一战,从开局来说,曹仁就处于极度被动的局面,将士们处于恐慌状态无法自拔,根本就无心守御城池。曹仁于是遣部将牛金率数百军事冲击吴军的先头部队,然而伺机而动,救出牛金等人,是吴军先锋部队阵营大乱。顿时使得南郡守军士气高涨,周瑜几度攻城失利,亲临前线,反而身中一箭。

——虽然这一战中曹仁打输了,但这本来就是一场必输的战役。曹仁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竟然能拖住周瑜一年之久,把曹魏赤壁兵败的损失降低到了最小。因此!此战常被称为三国历史上最漂亮的一场败仗。

第六名、新城之战

——战役指挥官魏将张特

张特,涿郡人,三国时期曹魏牙门小将,早年属于诸葛诞麾下,但诸葛诞认为其无才能,并不重用他。后毌丘俭代替诸葛诞的职务,特遣张特驻守合肥新城。——张特因新城之战一战成名,迁杂号将军,封列侯,复领安丰太守。虽然官职不高,但其从牙将一跃为一郡太守,此战功绩不容忽视。

建兴二年春,诸葛恪手握吴军大权,征调二十万大军讨伐曹魏。吴国大臣多持反对的态度,诸葛恪民心尽失,于是其部将建议调转枪头包围新城。由于新城是小城池,防御设施简陋,张特的全部家当仅三千兵马,面对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这一战几乎是稳输的局面。双方僵持了九十余日,城中的守军已战死过半,加之城池遭到重创,很快就会被吴军拿下。


张特于是使用缓兵之计,假意向诸葛恪投降,并主动献出了太守印绶。他对诸葛恪说,自己本欲投降,但城中有一半的人不愿意降,让诸葛恪给他一晚上的时间说服众人。但是诸葛恪万万想不到,张特趁夜组织众人抢修城池,加固城防,竟在一夜之间打造了一座坚固的城池。第二天张特便告诉吴人,自己将以死坚守。诸葛恪大怒,但多次冲锋无果,众军疲惫不堪,只好领军撤走了。

第五名、葭萌关之战

——战役指挥官蜀将霍峻

霍峻是蜀汉将领,其军旅生涯很短,加入刘备集团仅仅几年时间。但仅凭其葭萌关一战,即使得刘备刮目相看。霍峻逝世后,刘备伤痛欲绝,亲率群臣为其举办了哀悼仪式,并依依不舍留宿在其墓旁。

刘备图谋益州期间,因张松事泄被杀,刘璋先发制人,逐渐陷入了被动。面对十余万蜀军的夹击,汉中张鲁亦虎视眈眈,刘备只有三万兵马,兵力严重不足。于是他亲率大军正面迎战刘璋,只留霍峻驻守在葭萌关。而刘璋遣扶禁、向存等率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霍峻。葭萌关的守军仅仅数百。在这种情况下,霍峻组织部下坚守,竟然挡住了扶禁、向存一年之久。

扶禁、向存无奈撤军,霍峻伺机而出,大败蜀军,并斩杀了将军向存。把一场本来必输的战役,转变为了荆州军的大胜仗。

第四、永安之战

——战役指挥官蜀将罗宪

罗宪是蜀国的儒将,十三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拜蜀中孔子谯周为师,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师兄,常有蜀中子贡的美名。因才气过人、为人正直受刘备赏识,刘备登基后拜为太子舍人。后主刘禅时期,因宦官黄皓专权,朝中大臣多依附黄皓,唯独罗宪不待见黄皓。因此被下放为巴东太守。蜀国投降之际,东吴孙休想趁火打劫,打着援助蜀国的名义偷袭罗宪。

孙休遣步鸷之子步协率众西征,罗宪城中只有两千兵马,死守阵地,临江拒射敌军。但敌军攻势太猛,罗宪于是派杨宗突围,请陈骞出兵支援,还没等陈骞到,步协已经攻到了城下,罗宪于是出城迎战,大败步协军。

孙休于是大怒,令陆抗领军三万,与步协合兵再次围攻巴东。双方僵持六个月救援迟迟不至,城中发生瘟疫军民死伤大半。有人劝罗宪放弃城池,但罗宪发誓绝不抛弃百姓逃命,宁与城池共存亡。将军胡烈领步骑二万进入西陵,援救罗宪,陆抗等听闻遂引军退。

——两千兵马面对名将陆抗的三万大军,外加上步协的一队军马,竟然足足挡了六个月不致破城。罗宪不愧为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员蜀将。

第三场、陈仓之战

——战役指挥官魏将郝昭

陈仓城池易守难攻,为什么要把郝昭排在罗宪与霍峻之前呢?原因是郝昭面对的对手显然更强,不仅有诸葛亮主持大局,而且还有蜀汉集团的谋臣武将团队配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纵使诸葛亮使出了浑身解数,亦未能拿下这一千人驻防的小小陈仓。

诸葛亮以云梯攻城,郝昭以火箭应对;诸葛亮下令用土填平护城河,以百尺井澜攀登城墙,郝昭以重墙应对。诸葛亮下令挖地道的方式入城,郝昭在城中挖横向地道进行拦截。北伐军猛攻二十余日,最终没能拿下陈仓,因粮尽而退军。

第二名、合肥之战

——战役指挥官魏将张辽

合肥之战是众所周知的一场战役。孙权抓住曹操汉中激战正酣,来不及回防东线合肥的机会,亲举十万大军北伐合肥。合肥城中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等将领,与七千余守将驻守。而吴军气势如虹,正面激战已经没有打赢的可能。

张辽于是先发制人,趁孙权扎营未稳,连夜挑选八百勇士,黎明冲入孙权大营。吴军将士不知来敌多少,皆不战自乱,四面八方只顾逃命。张辽只奔孙权大营,几乎捉住孙权。孙权逃至高处,才发现魏军只有几百人,渐渐指挥军事将其包围。张辽杀出重围,发现还有弟兄未及突出,于是再度杀入围中,救出众人。自此!魏军士气大涨,吴军士气重挫,孙权久攻合肥不下,只好引兵退走,张辽率众追赶,杀死吴军无数,险些擒获孙权。——此战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八百勇士威震逍遥津”!

第一、樊城之战

——战役指挥官曹仁

樊城之战为何能排第一?因为这一战是所有战役中最凶险的一次包围,连曹操都曾说过“樊城之围,远远胜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城、即墨之围”寻常将领恐怕守一日都非常困难,而曹仁在历史上最凶险的包围圈中,竟然挡住关羽,直到徐晃的援军感到亦没有丢失城池。

樊城的局势:

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后,樊城失去咯城外的两支掎角,已成孤立的局势。大水蔓延城里城外,所有的百姓都被淹死了,城墙不被水淹没的紧紧数尺。将士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城墙上。缺乏粮草,士气低落,兵力不足,找不到防御器材,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而关羽在外包围数重,以大船发动猛烈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曹仁首先要解决的是士气问题,其与高宠沉白马发誓,绝不丢弃身边的兄弟,愿与兄弟们共同存亡。将士们见军事长官如此待人,于是都感激涕零,不离不弃坚持等到了援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