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市民阶级的形成,给百戏杂技回到民间提供了可能,皮影戏繁荣

北宋时期,社会安定,文风大盛、科学发展技术迅速,且领先于世界。工商业、手工业发达、经济实力强大。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产生了专门供说唱、杂技等表演的场所“瓦肆。”市民阶级的形成给百戏杂技回到民间提供了可能。

北宋张来在《续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世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泪下,嘱弄者且缓之”。此记载明确地提出了“影戏”之名,并用“弄”字描写操纵表演,即为“耍”影人,形象地说明了影戏操作用线牵的情形。故事感人至深,令人观看能“辄为之泪下”,也反映了北宋时影戏表演的高超技艺。

南宋孟元老在著名的《东京梦华录》中说:瓦肆中的技艺多种多样,有小唱、散乐、舞旋、杂剧、穗儡、影戏表演,有说书、讲史、猜谜、及杂技表演,还有相扑、蹴鞠、逗蟋蜂等体育与娱乐活动。他在《京东梦华录》卷六写到:“十六日……,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这个“十六日,”应为元宵节,街巷热闹非凡,街口并设有影戏棚。在卷五中也说:“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皆是。”说明了当时的影戏演出盛况,其受人群喜爱的程度。并在“京瓦伎艺”一节收录了各色影戏艺人的名字。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的“百戏技艺”一节中,对影戏作了更为详实的记录:“更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缝,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这篇记载为后人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具体说明了影戏演员的名字,话本内容的真假,尤其珍贵的是透露了三点极有价值的信息。第一,是影人的材质,宋初当为纸。其后渐用羊皮制作。第二,描述了影人造型特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看起来北未影人已经有了角色的分辨与造型的程式化、脸谱化的造型特征,沿用至今。

第三,说明了影戏的功能,扬善惩恶。可以看出宋代的影戏,已到了相当成熟完善的地步。影戏到两宋,已成型为类似的近代皮影。遗憾的是,由于宋代久远,文献遗失,传承难考。北宋的影戏有没有近代的形置,有没有灯、幕,尚无确切证据,给影戏研究者带来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