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
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同舟共濟
在這場戰“疫”中
眾多北師大人積極行動
用奉獻和堅守
帶給我們無限感動
韓冰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01級校友,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記者。大年初二,韓冰作為央視新聞的第一批記者成員抵達武漢,報道一線消息。
3月16日,凌晨6點的武漢天還是灰濛濛一片,陝西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43人已經在青山區武鋼體育中心對面集結,準備撤離。除陝西醫療隊外,海南、天津、甘肅、江蘇的醫療隊也陸續出發......韓冰與同伴們用鏡頭拍錄著這一場場悲喜交加的送別,用文字寫下他們內心的興奮、不捨與感動。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她們目送著車隊向遠處駛去,漸漸模糊.....在抗擊疫情這場宏大的敘事之下,一個又一個故事畫上了句號。
和這些醫護人員一樣,這些天一直堅守在武漢的還有直擊抗疫一線的記者。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相繼向武漢派出170多人的報道團隊,他們在抗疫一線,向社會傳遞大量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抗擊疫情最強音,韓冰就是其中一個。
破曉
不管太陽西沉於何處
總要向著下一個日出眺望
十七年前,非典爆發,北京的情況不容樂觀,隔著醫院的大門,疫情本身帶來的傷痛以及由於對疫情不瞭解引發的焦慮情緒迅速發酵,席捲著每一個人。
為了探究真實情況,別上無線麥,穿上防護服,記者們逆行在SARS的槍林彈雨中,走進病房,用報道建立了內外溝通的橋樑。十七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記者奔赴疫情的最前線,給病房之中的人們帶去關心和陪伴,也給病房之外的人們帶來安心與希望。
韓冰剛接到電話的時候正在做央視新聞中心每年的保留項目——《新春走基層》,“當時正在採訪拍攝,突然接到電話,沒有一刻猶豫,迅速回應‘我可以去,作為記者,到疫情一線報道,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就這樣,大年初二,韓冰作為央視新聞的第一批記者成員抵達武漢。
時間倒回四年前,2016年7月,武漢遭遇洪災,雷鳴電閃,暴雨如瀑,韓冰身著雨衣雨靴,站在武漢的街頭作實況報道,身後是被洪水淹沒的道路;此時的武漢儼然一座圍城,武漢之內全面封鎖人人自危,武漢之外各式消息鋪天蓋地不明真假,第一時間去到第一現場報道最權威最真實的消息是韓冰刻不容緩的任務,正如她在微信簽名中寫道的:
閃光
打撈真相,重申常識,給予希望
腳步不停歇,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拿起話筒,跟隨攝像師的鏡頭,專業的裝備下,職業狀態一就位,韓冰就像穿上盔甲的鋼鐵機器人一般,無所畏懼。
1月28日,她在鏡頭裡帶領觀眾見證產房裡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以生命佑護生命,迎接新生兒誕生;
1月29日,第一時間報道全國首批確診危重症患者中62歲王佑新老人的出院消息;
2月1日,與中央指導小組醫療小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及時現場連線,打破前一天關於雙黃連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
2月9日,經過幾天的蹲守全面記錄了檢驗團隊27名同志晝夜不停與病毒檢測的戰鬥和背後的辛勞與奉獻,走進漢陽區最大的隔離觀察點展示社區防控實時動態情況;
2月17日,用金銀潭醫院第一批治癒出院的患者陳清波積極生活並在痊癒後主動捐獻血漿的故事鼓舞所有和病魔做鬥爭的人;
2月27日,講述58歲的急診科醫生張勁農痊癒後又重返抗疫一線背後的責任與擔當;2月28日,探訪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瞭解11支來自各地的醫療隊情況和進展……
韓冰採訪張伯禮院士
截止目前,韓冰共採訪武漢、孝感、國家專家組、外地援鄂醫療隊在內的一線醫護人員累計30多位,發稿20多篇;採訪基層幹部1位,發稿1篇;社區工作者兩位,發稿1篇;18次進入疫情紅區,採訪武漢孝感等15家醫院。她用新聞報道與新媒體直播等多種方式幫助觀眾瞭解更多信息。
“記住那些山河,那些閃光的人。”在鏡頭和報道下,疫情中的武漢逐漸清晰,病毒固然可怕,但那些無私奮戰的醫護人員、越來越多的痊癒者以及守望互助的同胞們給了武漢人民一份信心,更給了武漢之外許許多多牽掛著焦慮著的人們一份安心。
韓冰走進漢陽隔離觀察點進行報道
溫度
這是一份關照人間的職業
自帶溫度和暖色
身處抗疫第一線,選擇什麼樣的新聞是每一個記者面臨的難題。好的記者就像是一束光,勇敢地照進黑夜,溫暖地留住白天。混沌不清的現實需要被照亮,晨曦般的感動更值得記錄。
在武漢工作的日子裡,韓冰時常會想起特魯多醫生的座右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經常去撫慰”。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醫生與病人之間關係愈加密切。“對於患者來說,他把生的希望寄存在醫護人員的身上,而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患者治癒出院,是對醫護人員最大的鼓勵。”於是,韓冰把鏡頭對準他們的故事。
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病區,韓冰在留言簿上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一群‘天使’在我們這些病人心中,你們更是一縷縷從陰霾中透出的陽光,讓我們倍感溫暖,有了戰勝疾病的信心。”醫護人員們的回應使韓冰紅了眼眶:“防護服、眼鏡和手套都不能隔絕我們跟病患之間這樣的一種溫暖,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其實你就會覺得你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治他們,去救他們。因為他相信你,他把他的命交到你手上了。”
而醫生與孩子間的互動更是讓人動容。武漢兒童醫院是湖北省新冠肺炎患兒的定點醫院,疫情爆發後,這裡緊急完成了病區改造,搭建起一個新冠肺炎新生兒病區。50多人組成的新生兒醫護團隊在戰疫一線奮戰了將近兩個月,治癒新生兒患者50多位,最小的才出生17天。在這裡,醫生護士們用色彩裝點房間,在隔離服畫上卡通畫,陪孩子們扮演機器貓和奧特曼,把不久前經過28小時手術的小嬰兒抱在懷裡,溫柔的目光穿過厚厚的護目鏡與保溫箱,給予母親般的撫慰和注視。
韓冰探訪
鏡頭的焦點也對準醫護人員與家人間的互動。韓冰用武漢兒童醫院產科三病區主任周燕和醫學生兒子間一封情真意切的家書展現了疫情之中一對母子的相互理解和對救死扶傷、無怨無悔的醫者理想的延續。
在這個戰場上採訪,感動,是從始至終的強烈感受。韓冰相信每一位奔赴一線的記者或許都會懷著一種職業的責任,那就是要挖掘和呈現感動人心的故事。而不論何時,打動人的都是心與心的互動,鏡頭記錄了動人的故事,溫度留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間。
鏡頭裡外的陪伴
鏡頭裡構建的小世界
能以體恤式的陪伴,消解苦難
鏡頭前的韓冰常常穿著她的戰袍——紫色的衝鋒衣和防護服,拿著話筒,穿梭於大大小小的醫院和隔離點,從容鎮定。而在鏡頭背後,作為在抗擊疫情前線的記者,韓冰和團隊也度過了一段艱難卻守護著希望的時光。
韓冰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做報道
剛到一線,由於物資告急,為了節省防護服,韓冰和攝像韓文暘輪流上崗。
進病區、進產房,都是一個人進去用手機拍攝。他們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話筒“小蜜蜂”要被包裹得嚴嚴實實,不可避免地造成聲音無法被清晰收錄的問題。如果用攝像機的話就要面臨消毒問題,機器經過大量的消毒之後,會影響設備的使用性能。“好在有一些病房內有‘汙染手機’(只放在病房內使用的手機)可以供我們拍攝。不過隨著後面防護物資有了保障,我們的拍攝設備也越來越好了,解決了之前拍攝畫面難的問題。”
隨著採訪增多,慢慢地,韓冰和攝像也從對防護服穿脫的陌生到十分嫻熟,“我和攝像經常穿好防護服之後,拿著醫用膠帶迅速幫對方把一些可能會裸露在外的地方粘好。但由於地面上全是消毒水,我們穿著鞋套非常滑,所以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我們大概跑了武漢、孝感在內的15家醫院,採訪了太多的醫護人員,現在我都能看懂CT片子了……”
道格拉斯在《做一個最好的你》中說“這裡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邊的事”。
談到來武漢的感受,韓冰說得最多的就是“陪伴”兩個字。“其實,每一次在採訪的現場,除了觀察、尋找並忠實地記錄,我也常常會感到自己的工作是一種身邊的陪伴。
在搶救生命的病房裡,在基層防疫的一線,在治癒者去捐獻血漿的路上,每一次抵達現場,我想用鏡頭和採訪完成一次心靈的陪伴,和這些抗疫一線堅守的人們一起勇敢地去面對未知的挑戰,其實我很感謝他們,節目中呈現的每一個人,不是我們選擇了他們,而是他們選擇並且信任我們,把這份寶貴的經歷與我們分享。”
敬畏與熱愛
心裡有光,在熱愛與責任中不憚前驅
在2017年《零點後的中國》欄目“零點後的媒體人”採訪時,連續熬了兩個夜晚趕片子又回到臺裡繼續工作的韓冰,由於腸胃發炎,幾乎沒有吃什麼東西,只能在父母送自己來時的路上短暫休息。
從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畢業後,骨子裡有股倔強的韓冰放棄公務員的工作,成為了一名記者,自此,“不是在採寫新聞,就是在採寫新聞的路上”,忙碌成為生活的常態,奔波成為“說走就走的旅行”。
雖然有朋友不理解,但同樣身為記者的父親的支持、日益契合的團隊和對新聞的初心支撐著她越走越遠。“當新聞到來的時候,責任大於一切。”她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剛入央視不久,韓冰接到了一個主題主線的報道“校訓是什麼”,暑假回到母校北師大做了這期節目,其間採訪了很多人,片子斟酌更改了無數次,“很曲折,所幸效果很好,後來在新聞聯播中也播出了,從2001年本科入學到2008年碩士畢業,我在師大度過了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7年,就當是作為學子給母校的一份禮物吧。
讓韓冰非常有感觸的是北師大老校長李蒸曾說過的一句話:“師大的貢獻不是煊赫的,而是潛伏的,永久的,為國家大計培育優良的種子”。因為新聞,重回母校,站在最初的起點,聆聽前輩質之言,給作為北師大人的韓冰留下更多的思考。
「韓冰在中央國際廣播電臺CRI“資訊非常道”做特邀嘉賓」
著名新聞人白巖松曾說:“新聞是一條註定要長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變這個世界,要相信新聞依然有幫助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你會是千萬推動者中的一員,在中國新聞的歷史中,有千千萬萬的記者奔跑在這條沒有終點的長路上。”
今天在疫情之中,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努力奔跑的記者,人們才能感受到災難背後的溫度和希望。
回望韓冰近年來的報道足跡,從全國兩會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紀念澳門迴歸到探訪“義新歐班列”,從見證順豐小哥“逆襲”成為飛行員到新春走基層......有國家大事的宏觀與嚴肅,又有普通百姓柴米油鹽的細小與溫暖。
對韓冰而言,她的記錄與故事永遠不會停止,不管鐵軌延伸到何處,總要向著下一個站臺出發,“每一個新聞人都是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希望可以做得更好,畢竟一切評價都要在行動中獲得”。
韓冰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做報道
韓冰在全國兩會上做採訪報道
春日款款而行,湖北天氣也漸漸轉暖,珞珈山上的櫻花如雪般,驚豔了江城。從來沒有哪個春天,讓我們如此期待。
援鄂醫療團隊逐步踏上返程的路,韓冰和她的夥伴們仍然奔赴在武漢各地,和這座城市一起努力到陰霾被暖陽驅散的那天。她在朋友圈裡寫道:“陌上花開,歸期漸近”。
後記
與韓冰的每一次溝通幾乎都在晚上或者深夜,那時是她奔波了一天安靜下來寫稿子,做策劃,構思下一個報道主題的時間。她從一個採訪者的角色轉身為被採者,在相互對話與溝通中,我們對她的職業精神和專業態度非常敬佩,當我們索要更多的照片時,她說希望留住新聞,忘記作者。她是記錄者,我們也想用文字,記錄她們,平凡卻真實,忙碌卻踏實,腳步不停歇的北師大人。
“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
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
待到我們戰勝病毒
迎來勝利之時
再讀這些故事
可以欣慰地道一句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bnuweixin-
記者、撰稿:施藝、元靜
封面:何勝男
投稿/加入我們: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