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春秋(16)-郑国两次“挨打”

转眼到了鲁隐公四年。

本年的三月十六,卫州吁杀掉了卫完,自立为卫国国君。

卫州吁政变成功,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所以他就想,对外挑起争端,转移公众视线,在诸侯之间立威,以安定民心。可是打那个国家呢?

当初叔段的儿子公孙滑投奔卫国公子州吁,正好以此为借口,起兵来攻打郑国,为公孙滑讨个公道。

自己一个国家去打,既打不过,也不好看,要再找几个盟国,组成类似联合国军。

盟国之一--宋国。

前面讲宋国的时候说了,宋国的公子冯被他死去的老爸发配到了郑国。公子冯属于政治避难,春秋那时候在这一点上是很仁义的,任何国家,对于落难来投的,都是张开双臂欢迎,似乎不保护你就不够男人。按着当时的不成文规矩,政治避难所享受的待遇是比照原待遇下调一级。以公子冯为例,他在宋国的待遇相当于卿,到了郑国,享受大夫待遇,郑庄公给了他一座小城长葛作为封邑。

如今,郑国有心拥立宋冯做宋国的国君,对宋与夷的威胁非常大。

于是,卫州吁就找人向宋国传话,“如果宋国希望讨伐郑国消灭宋冯这个祸害,那么敝国愿意提供钱粮,也愿意联络陈国和蔡国一同出军。”

陈国、蔡国都是小国,出点银子就行了。

于是本年的夏天,宋国,陈国,卫国,蔡国,四国组成联军,由宋国国君宋与夷,陈国国君十二任的陈鲍,蔡国派出一位大夫,卫国派的是公孙卫文仲,四个人带领军队攻打郑国,包围郑国的东门五天后,撤退。

史称,东门之战。

那时由于经济不发达,不大打得起消耗战,一般打仗耗时较短。也极少攻城,因为攻城伤亡太大,也罕有能攻下的。凡是军队出行,在外住宿一个晚上叫做舍;住两个晚上叫做信;过了两晚,就叫做次。这里特别记载五日而还,是表明这次战争耗时较长。

鲁息姑在一边旁观着卫国发生内乱,看着四国伐郑,他问身边的一位叫做众仲的大夫:“卫州吁这个人能成气候嘛?”

众仲回答道:“臣听说安定民心有施以德行,没听说安定民心可以施以战争。使用战争团结民心,就好像想把丝线理顺却把它弄得更乱一样。卫州吁这个人行事残忍,而且喜欢倚仗武力,所以人心不容易归附。如今他不施以德行,又妄图发动战争来达到目的,想想也觉得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秋天,四国准备再次进攻郑国。

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鲁国出兵相救,隐公推辞了。羽父(公子翚)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

公子翚再三请求也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公子翚就自行带兵出征。

于是变成了五国伐郑。四国伐郑的时候,只是围住了郑国的东门,包围了几天之后就撤退了。五国伐郑的时候,甚至连郑国的城门都没看见,只是偷了点别人的谷物,然后就撤退了,感觉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

春秋初年的战争,都是非常小规模的。最主要的是因为它动员的人只有诸侯,大夫,士这些人,整体来说,可能一次打仗,说是五国联军,有几千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它和战国时期,把所有的民众动员起来的战争——动辄十万二十万,杀人动辄几万人的战争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有时候,感觉说要打一仗,与其说是要攻城克寨,不如说是争个面子,显显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