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红星照耀神州


汉武帝关注的焦点不是这个,而是皇权。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皇权独裁,同时他所尊的儒,不是孔子原汁原味的儒,而是由董仲舒加工过的“新儒学”。一句话可以概括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思想

董仲舒对儒家学术的推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没有董仲舒,就没有后来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甚至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诞生以来,一直不受统治阶级所接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儒家思想本质上是复古主义,与时代潮流不合拍。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吸收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里融入了时代特色,让儒学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从而深得汉武帝赏识,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有两层含义,一层它强调君权神授,以上天名义,承认皇权的神圣。君权神话,对巩固皇权,强化帝制统治,稳定社会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受益人皇帝的推崇。

天人感应的另一层含义是,君主应该法天德民,如果失德,上天就会以地震、日食、水旱灾、流星等灾异现象警告皇帝,皇帝如果不思悔改,就会有被“更天命”(改朝换代)的危险。

二、“大一统”思想

所谓大一统,就是两个统一,即政权统一、思想统一。

这是董仲舒从《公羊春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运行的基本法则,是常理,因而人类应该法天而行。所以,天下必须思想统一,建立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法律、统一的行为准则,并由此构建一个统一的政权。

三、“皇权独尊,以德治国”思想

董仲舒认为,为了社会的稳定,应该抛弃严刑峻法,代之以德政,他反对一切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制度,强调“调均”,主张皇权独尊,遏制豪强兼并,与民休息。

汉武帝为何推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从故纸堆中重新脱颖而出,被汉武帝选中为治国思想呢?原因就是汉武帝看到了“新儒学”给他带来的几大好处:

一、有利于皇权唯我独尊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治国思想一直强调黄老无为,黄老思想认为,最成功的治理模式就是不折腾,顺应天时,最好的统治就是没有统治者,至少统治者的存在感要低。

这种思想对皇权的至尊是不利的,更与汉武帝的独裁统治思想格格不入。我们对比一下黄老思想和新儒学思想下,皇权的差异。

黄老思想下,皇帝是人,是管理者,三公九卿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参与人和执行人。而新儒学思想下的皇帝,则是天之子,是神的意志在人间的代表,是凌驾于人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半人半神。帝国的所有的决策都来自于皇帝,三公九卿只是执行人,丞相几乎是摆设。

二、有利于中央集权主义

西汉初年藩王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但依然是帝国重要的政治力量,藩王之乱依然不时爆发。

儒家思想大一统的理论,为削藩开边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打击藩王势力,实现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提供了落脚点。这一点正中时弊,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也是儒家思想被汉武帝喜欢的很重要原因。

三、有利于封建统治稳定

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作为统一的治国理念后,它所倡导的一系列思想体系,与皇权统治结构相结合,想成了一整套的思想和制度,以这个思想和制度为框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固定了皇权与士大夫平民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自西周宗法制崩溃后,第二个影响深远的帝制宪法。

也就是说,汉武帝推崇儒学,既是儒学切合了时代特征的需求,又切中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和个人皇权独裁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社会长期稳定的愿望。

儒家思想与社会稳定开放、统一的关系

回到题干,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实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及国家统一(用领土完整说法不是很准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汉武帝的初衷并不在于此,或者说他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此。

汉武帝当时最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削弱藩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二是现实皇权独尊,进而实现独裁统治。这两个问题既是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弊端,又是汉武帝个人的需求,这才是他独尊儒术的原因。


寻根拜祖


皇权时代,一切皆为皇权服务!独尊儒术的首要目的是服务皇权,为皇权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促进了社会稳定与领土统一!主次不可颠倒!

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汉朝经过70余年的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已经恢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显露!以藩王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土地兼并也随着经济繁荣而展现出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显露;此外,匈奴对汉朝的长期威胁也一直存在。当此之时,盛世之下,各种矛盾的存在成为急需解决额问题。而一直强调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显然已经不符合汉朝的国情!同时,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必然不甘于平庸,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则必然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这就对一个统一的合适的思想意识有了要求。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为汉武帝时候思想领域内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家

汉武帝面对的儒家已然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不一样了!因为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吗,使其更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改造后的儒家,在原儒家的基础上,将阴阳、道、法等各派学说糅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新儒家理论体系。第一、它提出了君权神授,认为人间的皇帝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民,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为皇帝统治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董仲舒告诉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错的!第二、它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将之作为维系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进一步从思想上完备了封建统治的秩序;第三、它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等级的,有圣人、中人、小人之分,这便是所谓的“性三品”说!圣人生来统治天下, 中人经过教化可以变善,小人注定身份卑微,做牛做马。从人性论的角度对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做了解说,意在安抚农民阶级,维系地主阶级的利益。

由以上可见,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已经完全沦为了封建统治的工具,其核心思想是维系专制皇权,为地主阶级服务!而这样的思想,正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帝威权,缓解社会矛盾的愿景是一致的!同时,儒家是一门入世之学,强调的是有为,与黄老的无为思想相反,也正和汉武帝的心意

独尊儒术的意义

积极意义

汉武帝独尊儒术,一方面使全国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了共识,中华民族第一次正式有了统一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对于维系封建王朝的统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的统一。

正是在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无上皇权,整合国内各种力量,为北击匈奴,南破百越,西征大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负面意义

独尊儒术政策实施之后,虽然没有对其他学说进行刻意打压,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彻底终结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使儒家成为学术一霸,独霸中国人的思想二千余年。它的终极目的是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强调愚忠,并以各种规则制度约束人心,具有严重的地主阶级性,成为中国人两千余年的思想桎梏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经过几千年发展,皇权日益加强,专制统治愈发成熟,百姓甚至成为皇权下的奴隶,哪里能谈得上人性解放与意识觉醒!

因此,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至于在国家稳定开放进步,领土统一完整方面,独尊儒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少在短期内是有益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自由其成为思想桎梏的弊端!


以上便是姑且说对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姑且说


前言:答案是肯定的,甚至不得不提到儒家的一个学派,“公羊学派”。每个统治者提倡的思想和宗教,都是对他的统治有最大好处的,相反就会压制。独尊儒术是一种思想统一举措,只有统一思想,国家才能大一统,当然细节远比这复杂,本文让带你了解公羊学派,并对汉武帝文治有一定认识,也就了解独尊儒术的作用。

正文:

汉武帝一生成就斐然,是秦始皇之后,我国第一位以“武”作为谥号的皇帝。一生中,讨伐匈奴,开拓西域,征伐半独立的南方诸侯国,如南越、闽越,统一思想,独尊儒术,是秦始皇之后又一位维护我国领土大完整的杰出帝王。

汉武帝诸多成就之中,征伐居多,所以后世文武大臣给了谥号“武”,但思想层面只有独尊儒术,就不得不让人深究。

独尊儒术的儒术是指儒家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思想介绍

深入阐述之前,我们先回忆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似乎这就是天理,这句话的源头就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学说中。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学通四海的博士,后世流传的四书五经中的《春秋》就是董仲舒立治。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儒术,并不是我们后世流传的《论语》一类,而是儒家中的“公羊学派”,董仲舒就是公羊学派的杰出代表。公羊学派就是专注研究《春秋公羊传》的儒家学派,有些专注研究《论语》。

公羊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复仇,流传百代仍然可以,没有理由放弃复仇。复仇论,就成为公羊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

公羊学派的第二大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不变,道亦不变”。公羊派这个思想意思就是,人和天是一样的,人有冷暖悲欢,天有阴晴春秋,所以天和人是共通的,不是没有逻辑的。

公羊派的第三大观点,就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个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公羊学派完美契合汉武帝征伐意图

前面提到,董仲舒的公羊学派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百世复仇论。

还记得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以后,亲率几十万大军征伐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对于刚刚得到天下,开疆拓土的刘邦来说,这是多大的屈辱!

复仇,但不能立刻复仇,因为实力不允许,那么就忍耐。和亲政策被后世广泛使用,真实的和亲不只是美女,更有大量的金币、布匹等财务,是一场赔偿换平安的屈辱交易

刘彻在经历祖辈文景之治后,做的就是复仇,秣兵历马,报匈奴仇雪高祖恨。当时汉朝国内太平的时间过久,很多大臣百姓是不支持战争的,毕竟战争不是儿戏,是需要大量物资损耗和流血牺牲。汉武帝要合法的凝聚各方力量的心,就需要董仲舒的公羊学派儒术,汉高祖之仇为什么不报,远征匈奴志在必得。

公羊学派宣扬“天人合一”,符合汉武帝的“君权神授”

前面提到,公羊学派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人和天是一样的,相通的,那么就说明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汉高祖刘邦虽然平民百姓出身,但刘家得到皇帝的位置,不是随随便便的运气,而是上天注定的,上天选定的,是上天赐予的皇位“合法性”

这个就是公羊学派天人合一的厉害之处,通过天人合一的理论解释,完美解释了皇帝位置的合法性,“君权神授”就是这样的学说背景下产生,董仲舒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从而巩固君权神授的依据。

对于这样能完美巩固汉武帝统治,解释其帝王之位合法性的学说,汉武帝和董仲舒一拍即合,独尊儒术就有了独一无二的执行原动力,符合汉武帝自身的最大利益。

公羊学派和儒家主张的“三纲五常”,能教化百姓,保持秩序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一句玩笑话,不是笔者本意,是侧面说明了偏远的地方没有规矩,没有教化。

汉朝之前的秦朝,秦始皇通过法家得天下,又通过法家治理天下,历史证明法家打天下可以,治理天下是行不通的,最起码不能完全采用法家。

儒家横空出世,治天下的不二法门,就是通过儒家学说来教化百姓,建立基本的伦理秩序。公羊学派也是儒家,虽然是儒家的一个学派,但三纲五常同样是他们的核心观点之一。

三纲五常,如果你细看前文的具体陈述,会发现三纲五常太厉害了,祖宗的智慧让你佩服。从最上面的君臣之间,到家里的夫妻、父子之间,都做了一级级的规定,是无条件的伦理遵从。也是后世产生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初始根源,这在后世皇权集权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作为一代杰出帝王,以武力征伐开疆拓土作为头功,其中唯一的文治“独尊儒术”的威力很容易被忽略。通过董仲舒的公羊学派“三大利器”,集权、教民、拓土宛如玉帝拿到封天印,天下尽在汉武帝之手。董仲舒的公羊学派也得到极大发展,虽然自东汉没落。但对后世的影响比百万雄兵要大,才有了后代中华“分久必合”的巨大向心力,无论是五国十代,还是三国争霸,中华大地必将统一。


白杨说史


不管是独尊儒术还是独尊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统一全国百姓的思想,有了思想上的统一才能给国家带来安定,因为大家的思想都是一样的,就不会混乱,这样的社会才能安定安稳


熠良晨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最为久远影响最大的文化政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专制政策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年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齐地儒生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之学而升迁为天子重臣,曾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这是标志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的重要标志。汉武帝时期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分受到武帝重视。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以文化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而现在“师异道,人并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因而政治的统一必须用文化的统一来巩固。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融汇了以往诸家文化思想的一些成分,适应了武帝时期的现实社会需求。

第一,儒学通过理论修补,使传统的宗法关系更加紧密,宗法制度更加完备。

第二,儒学崇尚仁政,实质是人本主义,客观上有助于调整社会关。

第三,儒学以“天道”为基本,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便政治理论神学化,有利神化皇权。

第四,儒学提倡“和”精神,贴近人情,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有利于统治者推行道德教化巩固统治,因而为武帝所接受。

最后,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发挥了“大一统”的理论,适应了加强皇权反对分裂的政治需求。

总之,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年正统思想就是因为他能不断的“更化”以适应统治者的统治。






赤脚读书


以讹传讹,子乌虚有。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传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这一建议,这么一件历史大事,《史记孝武帝本纪》却不见文字记载。

汉武帝若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必然十分信任和重用董仲舒,然而事实正相反,《史记儒林列传》: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作《灾异之记》。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赐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赵日金141


提问者这个问题有些啰嗦,同时也混淆了逻辑。不过我还是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回答时……我会边回答问题,边进行区分疏理……

首先要说明一下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他本人想到的——而是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


董仲舒通过深思熟虑后……向武帝建议并提出儒家学说的可行性,他跟汉武帝说:“六经和孔子学说以外,其它都是歪理邪说,应该通通禁止,秩序才可统一,思想才能归正,才能让人民规范自己。”

汉武帝听后,便采纳了董仲舒的提议,独尊儒术……

于是用功名利禄诱惑读书人提倡学习儒学,从此启用儒学之道一统天下;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学说中的自由空气便消失了。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便用:"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来愚弄百姓。从此以后,封建统治者就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准绳来约束百姓,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

但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愚弄的基础上,不但不能开放进步,还从此开启了保守主义时代的到来。也让中国从此进入了漫长的人治社会,由于保守闭塞,所以开化无门。致使中国陷入只重视“人与人"的学问体系,而“人与自然"的学问几乎一片空白。





汉武帝用这套保守儒术,建立了一系列包括“三钢,五常”的所谓仁政管理体系。其实汉武帝不只是独尊了儒术,只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另外还借用了法家的严刑,暴政之法作辅助。不过,封建统治者用儒术治理国家,在那个时侯还是蛮管用的,因为那个时候,读书人是极少数群体,这些人,基本上已成为封建统治者——文化战线上的工具。

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没文化的……好愚弄,加上“人治主义”运用得出神入化:使老百姓都相信“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的愚昧无知人治主义思想。当然,有这样的“文治武功”在那个时代,积极促进了国家领土统一。


文史轻论


董仲舒的独特眼光,他清醒的认识到,诸子观点都是各执自己的看法,都不如儒家思想具有中国社会思想的统一性,儒家可以约束人性恶的一面,如犯上作乱,篡党夺权。让人安分守己。

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统一,中国可能成为分裂。就是三公九卿也不是都安分,他们篡党夺权弑君杀臣,就是动乱。恰恰儒家思想制了‘不安分’,才取得今天的国家领土完整,国家安定,人民安居。

有人离孔子思想越远,做人都难,不懂礼貌,不懂人事,有的人干脆听不懂人话。

所以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笑着看西方


首先可以理解题主想问的可能是儒学是否是因为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治世价值,才被汉武帝独尊的?我认为儒术之所以被独尊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点:孔子作为没落的贵族阶层,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本质是希望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核心是以“礼”来划分人的等级,需要每个人都严格恪守等级差别。再引申,也就是说君权至高无上。这一点从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也可以看出。从这一点来看孔子其实是肯定了君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这是其可以被统治者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点:儒家本身的优点:儒家所提倡的“德政”和“礼教”具有普世的价值意义。其所倡导的道德社会的本质是一种文明社会。其二,儒家尊重历史,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擅长吸收历史教训,这使儒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三,儒家遵奉的“六经”,涵盖面非常广,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

第三点:西汉出现了一代宗师董仲舒,他糅合道家、阴阳家的思想改良了儒学,使之成为儒术。董仲舒在孔子的思想之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五常”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神化了君主权威,论证了君主受命于天。其本质是拥护统治者统治,为君主统治的合理性作解释。

“三纲五常”是针对于被统治者提出的伦理标准与行为标准,其中“君为臣纲”是第一要义,这又再次强调了君主的权威。“仁、义、礼、智、信”是要求普通人达到的道德标准,与“三纲”互相呼应。如果不忠君、不维护统治就是丧失道德。这是一种极端厉害的思想统治方法。

此时,儒学不仅是一种入世学问,而是统治者手中的利剑,更是思想统治之术。

第四点:儒家的一些思想既然对统治者有利为什么没能在董仲舒之前登上政治舞台?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是要恢复已经覆灭的周朝统治,这显然是有悖于历史发展的,并且儒家的“仁政”也并不适合统一乱世。因此儒家与墨家虽并称当世两大显学,拥泵者无数,但并不为统治者认可。

此时法家以其强硬手段登上政治舞台,秦国因此统一六国。法家为了确保自己的独尊地位提出“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由此,秦始皇焚书坑儒。 但绝对奉行法家的秦朝二世而亡,这是暴力统治与思想抹杀的恶果。

汉朝初始吸取秦朝统治的优缺点,内以法治国,外行黄老思想,与民休息。除此之外又分封诸王。但不久之后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这足以说明黄老思想不能达到强有力的思想控制的效果。

第五点:结合当时汉武帝的处境,其时窦太后与汉武帝争权夺利。如果继续奉行黄老思想,实行“无为”和“因循”,那就意味着要继续维持窦太后把持朝政的局面。此时儒家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暗合了汉武帝集权的内心,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推崇。

综上,独尊儒术首先是因为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思想。其二,儒家思想具有广阔的视野及先进性。其三,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四,儒家思想推行的确能够安抚广大士子之心,尤其是儒学与选官挂钩之后。其五,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儒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不是全部作用。在秦以后统治者实际上奉行的是“外儒内法”“外圣内王”的统治之道。国家的强盛是各种治国手段综合的结果。


容千寻


汉武帝其实于文 不用百家说 而用儒家

其实董仲舒的上书起了很大作用,那么我们现在谈一下董仲舒这个人,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将儒家思想结合社会需要,并融合各家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公元前104年病故,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可以说董仲舒是对于汉武帝的文化一统有很大作用的,因为他属于当时的文化界领袖,他上书了汉武帝就有机会宣布了他的儒家大一统的理念。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汉武帝需要一个在文化方面帮他说话的人,董仲舒正好就是这样的角色 汉初用黄老道治国,主张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就依靠卫青,霍去病等人武力打败匈奴,建立武功方面的功勋,文化方面独儒术,而不在大量推崇黄老术和其他诸子学说,因为儒家术主张入世,而黄老主张恬淡无为,与汉武帝的统治理念不同,所以可想而知,儒家理论的提升的原因了吧。

以上大概回答了汉武帝为啥要独尊儒术的原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