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高颎之冤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经历了两朝皇帝就宣告了灭亡,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到公案台面上来君臣们,战争策略已经不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重点,对于权力的斗争却又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胜过刀光剑影,处于权力漩涡中心,谁也没有把握敢保证不被吞噬,不管是王侯或是将相。隋开国后,高颎成为第一任宰相,尽心辅佐文帝和后来的炀帝,却不想到最后竟因遭毁谤和猜忌而冤死。

一、武功赫赫,助隋开国

高颎年少聪明敏慧,年纪轻轻就做了下大夫。后来,高颎因在北周与北齐的战争中立有战功。

杨坚早就耳闻高颎精明强干,且通晓军事,足智多谋,于是派遣心腹杨惠去劝说高颎投靠自己。高颎欣然受之,所以,杨坚对高颎极为信任。

杨坚独揽朝政后,为夺取北周政权,对北周宗室进行排挤乃至杀戮,并在各州安插自己的亲信,从而引起北周宗室的不满。在朝廷诸将畏惧不敢受命平叛的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杨坚便命高颎为监军,统一指挥各部队。

高颎将计就计,乘其后撤之机,挥军抢占河滩阵地,在军队全部渡过河后,高颎命令把桥烧掉,以绝士卒反顾之心。这样,高颎军的士卒奋勇向前,大败尉迟惇,使其十万大军非死即降。高颎乘胜进军,粉碎了尉迟迥的反扑,共歼敌军十四万人,逼得尉迟迥自杀,并擒获尉迟惇等,取得了平叛的胜利。高颎班师,得封义宁县公,迁丞相府司马。

杨坚篡权后,朝廷诸命官的权势及被信任程度没有能与之相比的。高颎不是图功好利的人,执意传位于苏威,杨坚批准了高颎的请求。不久,由于突厥屡屡入侵,骚扰边民,杨坚又恢复了高颎原来的官职,并任命高颎为左卫大将军,镇守边关。高颎在抗击突厥过程中战功显赫,杨坚对高颎大加赏赐,任命高颎为新都大监。同时,当时的一些规章制度也皆出自高颎之手。杨坚信任高颎,进而又提擢高颎为左领军大将军。

杨坚于公元581年废掉周静帝自立后,积极准备,酝酿统一。高颎在隋统一过程中竭尽全力,为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卓越功勋。

二、文治斐然,居功不骄

杨坚建隋后,高颎被任命为隋朝的第一任宰相。由于高颎的才干出众,功勋卓著,杨坚对高颎颇为尊重和信任,这反倒引起一些人的恼恨和妒忌。一些人,如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在隋文帝杨坚面前进高颎的谗言。他们弄巧成拙,都被隋文帝罢了官。再如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子同奏高颎,把水旱不调归罪于高颎,两个人也被隋文帝削职为民。

高颎的夫人得了病,隋文帝亲临探望,这在一般大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虽然这样,高颎仍是小心谦逊,不敢居功自傲。

高颎在隋文帝杨坚篡位过程中立下卓越功勋,为隋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巩固这一新王朝出力献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全才之人,也避免不了一连串的贬谪,并最终被冤杀。

三、忠直敢言,冤死帝手

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性多猜忌、不敢信任大臣的帝王。所以,他对高颎也是不能始终如一地给予信任的。隋文帝与高颎的关系,是封建制度下君与臣的关系,也即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种家天下的统治机构是丝毫不容许外姓人,即其他大臣所参与染指的,而高颎恰恰冒犯了隋文帝的"圈里人"。

首先是他不同意废皇太子杨勇而立杨广,由此触怒了隋文帝及杨广的生母独孤皇后,进而又得罪了幼太子杨谅。之后,一再与篡位的淫暴之君杨广的思想相忤并逐步被疏远、贬迁。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小人的落井下石,谗言、构陷相加,一步步地将高颎送上了断头台。即便是对于因篡位而当上皇帝的隋文帝杨坚来说,更加深忌自己的大臣拥有重权,用自己的手段来对付自己,这也是隋文帝时刻提防的。

在隋灭陈时,晋王杨广领兵,高颎为元帅长史。在占领陈都建康后,俘虏了陈后主及其众嫔妃。淫乱的杨广欲收纳陈后主的宠姬张丽华,并下令杀了张丽华。杨广因此十分恼恨高颎。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因善使伎俩,博得了杨坚的喜欢。杨坚有意废长子杨勇而立杨广为皇太子,为此事问于高颎。高颎说,长次有序。独孤皇后因此怀恨在心,想暗中除去高颎。当高颎夫人死后,独孤皇后劝说隋文帝杨坚给高颎再娶,而高颎未听隋文帝之言。在高颎的一个妾生了孩子后,独孤皇后又进谗言说高颎的不是,于是文帝开始疏远高颎。

杨坚想讨伐辽东,高颎上谏认为不可。杨坚不但没有听从,却反让高颎做元帅长史,跟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因遇大雨,很多士兵染上疾病死去,出师不利还朝。独孤皇后又在杨坚面前搬弄是非,又因汉王杨谅年少,杨坚把军中一切事物交给高颎。高颎秉公办事,对于杨谅所言不当者多不采用。

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处死,而高颎也受到了牵连。杨坚此时已有除掉高颎之意,便想利用此事办高颎的罪。后因大臣保举,高颎才免遭杀身之祸,只被罢去了宰相职务。然而,杨坚的宽容态度只不过是一时的而已。

高颎免相,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势利小人趁机落井下石。高颎身边的人检举高颎,杨坚闻听大怒,下令将高颎囚禁在内史省并审问高颎。更有人添油加醋,请斩高颎。只是因为杨坚怕连杀大臣引起朝臣不满而才未杀高颎,但又进一步把高颎削职为民。

当年高颎做仆射时,高颎母亲曾告诫过他为官要慎重,因此,高颎经常怕发生祸变,并曾几次辞官不做。此时,高颎被削职为民,反而觉得欣慰,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祸患了。

杨坚死后,杨广继承了皇位,又起用高颎为太常卿。杨广与高颎在平灭陈朝时,就因陈后主宠姬张丽华一事已结下怨恨。杨广即位后,更加荒淫无度,致使朝政日非,民不聊生。高颎险死于杨坚之手,杨广就更是荒淫无度、贪暴无常之君。高颎真是伴君如伴虎,在劫难逃了。

杨广即位不久,就下诏搜集已被灭的周、齐等国乐伎以供自己娱乐。高颎上奏:"此乐已经废除很久了,现在如果复用,恐怕一些无识之徒弃本逐末,互相教习"。对如此忠谏之言,炀帝反倒很不高兴。

大业三年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塞。隋炀帝一行到达榆林时,为了向突厥显示自己的威风,隋炀帝令宇文恺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且十分豪华的行宫,大宴突厥启民可汗及北部各族酋长贵族且恩礼过厚。对此,高颎认为过于奢华,没有这样做的必要。高颎屡屡直言,毫不避讳,一宗宗、一事事,本为隋王朝的时事着想,实为炀帝昏庸、国势江河日下担忧。然而,炀帝忠言逆耳。所以,高颎的忠谏反为自己的死出具了罪名。公元607年,隋炀帝以"谤讪朝政"的罪名,诏杀了高颎,高颎诸子也被迁徙戍边。一代功臣,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就这样死于非命。

高颎死后不久,短命的隋王朝也很快被农民起义的汹涌巨浪所吞没了。

总结:

高颎是隋朝的第一任宰相,在隋王朝开国创业、统一南北、安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唐太宗把高颎和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时期的蜀汉贤能宰相诸葛亮并列,并且认为隋朝的兴亡与高颎的在位、去职和被杀紧密相连,并要他的大臣向高颎这样的"贤相"学习,足见高颎其人在号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了。


参考文献:

《复鲁絜非书》

《史记》

《高颎的人物生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