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死后为何端王即位?难道真是锦鲤附身?

宋徽宗

说到宋徽宗的登基,其中的曲折不小。因为宋徽宗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他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为什么?因为宋哲宗是他的哥哥,比他只大六岁,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希望。但世界上的事,往往是有一些意外的,不是按照人们常规的想法来发展的,那么情况的变化就给了宋徽宗这个机会。但是虽然有了希望,但拥有皇位继承权的人不止一个,其中有九子赵佖、十一子赵佶、十二子赵俣、十三子赵似、十四子赵偲。无论按长幼来排,还是按血缘来排,端王赵佶只能排第三位。

当时哲宗的母亲,也就是神宗的皇后向氏就就在哲宗去世的次日凌晨召集百官来商量这件事。向太后隔着帘子问大臣:“大行皇帝归天,没有子嗣,诸位爱卿,你们看谁来继承大统。” 章惇作为首席宰相,应该第一个发言,于是他马上就说:“母以子贵,如继统,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出自《宋史·徽宗本纪》)也就是说,依照祖制,应由血缘关系最近的简王赵似继承皇位。太后就隔着帘子发问:“我没有儿子,所有皇子都是庶出,不要再看血缘了。章惇就顶回去了,说有嫡立嫡嘛。向太后抓住了漏洞,说:”宰相你说的这叫什么话,这六个皇子难道不都是哀家的儿子吗,你想把本宫至于何地?”一下子宰相就傻了,知道严重了,说漏嘴了。因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亲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现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简王,那朱太妃就有两个儿子先后为帝。因此,太后勃然变色,章惇的这个提议也就作废了。

既然立简王不行,章惇于是又提了一个人。他说:“按照长幼之序,当立九子申王。”太后心想,你说立申王,他患有目疾,连奏章都看不了,你这不是成心的吗?所以章惇一说,向太后就怼回去了。

再往下数,就该十一子端王了。果然,太后在帘子后面说:“那这样一来,下边就该端王了吧。”这时,太后发言:“先帝尝言,端王有福 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那么,哲宗真说过这话吗?《元符遗制》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帝端王某,先帝之子,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天下,宜授神器,以昭先人之光,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可是这是向太后命人写下来的,执笔者乃奸臣蔡京。章惇一听,脑子就乱了,也不顾君臣礼仪,大喊一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出自《续资治通鉴》)这一句,可就为他后面的凄惨人生埋下了伏笔。于是向太后将目光扫向了其他大臣,希望得到支持。这时,知枢密院事曾布的话不仅拆了章惇的台是,还狠狠的捅了他一刀,指责他是何居心。于是太后拍板,说就立端王。随即召端王入宫,在大行皇帝灵柩前继位,这就是宋徽宗。

那么向太后为何力挺赵佶呢?第一,赵佶会讨好向太后,经常请安;第二,赵佶有天资,有极高的艺术天赋;第三,简王与哲宗同母,如果简王即位,向太后的地位补好摆;第四,朱太妃与章惇勾结,以致向太后很反感。

除此之外,赵佶也做了相应的努力去配合,主要是制造舆论等。如哲宗派人去天庆观得到“吉人”,大臣不得其解,后来就悟到了“佶”。这种舆论还有一些,不再列举。

总的来说,赵佶即位恐怕是努力加机遇的结果,所谓“听天命,尽人事”大概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