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从三家分晋,到朝秦暮楚,韩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韩国是“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估计很多人很好奇,弱小的韩国在战国时期是怎么活下来的。其实,韩国能跻身“战国七雄”也有他的秘诀,这个秘诀也成为现在很多小国家的生存之道。韩国属于 “三家分晋”之一,在瓜分晋国的第二年韩哀侯就灭了郑国,并把首都迁往了新郑。在韩国迁都的第四年,韩哀侯被杀,韩懿侯即位。不久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韩王向齐国求救,也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魏国霸权一下被齐国打掉。

战国地图

韩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韩懿侯儿子韩昭侯(韩武)即位以后。公元前355年,申不害任韩国的国相,他运用法家的权术,实行法家的主张,国内得到治理,诸侯不来侵伐。《史记》载:“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不害在韩国做国相的15年间使韩国的国力强盛起来,这都是韩国任用人才的结果。

当然,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并不彻底。他死了以后,韩国又打回了原形。在申不害去世不久,韩国就没有挑大梁的人才了。秦军于公元前339年,攻占了韩国的宜阳。次年,韩昭侯在韩国大旱的时候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城门,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行为。楚国大臣屈宜臼就说:“去年秦军攻占韩国宜阳,今年又有大旱灾,韩昭侯不在这时候体恤百姓的困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叫做‘时运衰耗而行为奢侈’。”

韩国在关键时刻不修筑城门,国家大旱的时候修建城门,韩国这样下去想强大都不行。

韩国在战国时期本来就弱小,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好,四面被大国包围。不过,他们也想出了与大国一些相处之道。比如抱大腿,哪个国家强,韩国就依附谁,在战国时期“朝秦暮楚”其实就是为韩国量身定制的。但是,韩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也的确不容易,“朝秦暮楚”也实属无奈之举。

战国七雄

公元前317年,秦军在修鱼打败韩军,韩国的将领鱼叟和申差被俘。韩宣王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当时的韩国还是有些人才,比如国相公仲侈,他对韩宣王说:“合纵的盟国并不可依靠。现在秦国想攻打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以一座城贿赂秦国,准备战甲,与秦国一同南下攻楚国,这是用一失换来两得的计策。”

韩国的计策固然之高明,但是一山还比一山高。

楚国听说秦国有韩国的相助,即将攻打楚国,楚王也汉担忧,于是召来陈轸告诉他这一情况。陈轸说:“秦国已得到韩国,楚国必遭攻击,大王请听我的话警戒楚国四境,发兵声称援救韩国。”陈轸提出这个计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离间秦国与韩国的关系。楚国假装援救韩国,必然遭到秦国的猜忌。韩国以为楚国会援救韩国,自然会站在楚国这一边。那么,秦韩之间闹矛盾,楚国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韩国面对楚国伸出的橄榄枝,怎么办呢?韩宣王听说后固然高兴,而且立刻取消了出使韩国的计划。国相公仲侈反对说:“现在韩国面临强秦,大王靠着楚国救援的虚名,而轻易与强大的敌人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人讥笑。再说楚国和韩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一向相约而共谋攻伐秦国。现在已经有了秦、韩联兵攻伐楚国的迹象,他们才发兵声援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韩宣王不听劝告,于是与秦国断绝关系。

韩非子

从公仲侈的分析来看,楚国就是在离间秦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他是一个明白人。但是,韩宣王不听他的。秦国因韩国的背叛而大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援军却不来韩国。韩国在战败,只好把太子仓送到秦国作人质以求和解。不过,楚国的欺骗行为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韩国与秦国求和以后,秦、韩联合在丹阳斩杀了楚军八万人。

韩国得罪楚国以后,身边两个大国都得罪了后来又加入了齐国的合纵当中,跟随齐国对抗秦国。当乐毅伐齐以后,齐国霸权衰落,秦国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韩国为了自保只能祸水东引,将上党送给赵国,因此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以后,韩国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向秦国派间谍,即便是后来派出韩非这样的人才,也无法挽救韩国被吞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