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最神秘的女人,经历被写进教科书,却突然神秘消失30年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里,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她们不能像男人一样饱读诗书,尤其像和政治相关的书籍女子碰是都不能碰的,他们认为女子的一生嫁人后学会操持家务就够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女人,同时也是轰动全世界的女人,她的经历后来被写进了小学教科书里,她就是王承书。

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当时的清朝已经灭亡,当时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而王承书正是出生在这年的6月。

由于家庭比较殷实,父亲早年进了中士,后来又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在民国初年,王承书的父亲曾担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等学校教授,他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老二的女儿取名王承书。

这个在四合院长大的姑娘,很快就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骄傲

在家庭的熏染下,从小王承书就饱读诗书,并且她非常聪明,对于数学,她似乎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长大后的王承书不负众望,凭借极高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顺利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虽然其年龄小,却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不得不说,王承书有是个不可多得人才,她在留学期间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并且这一观点曾经轰动了世界,至今仍沿用至今。

1956年,王承书回到了祖国,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回国后,她在笔记中写下:“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


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

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心里说不出的兴奋。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在留学期间,她也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导师,不久后在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看似出路无限光明的王承书,心中却已埋下了抛弃悉数回国发展的打算。

1949年,王承书坚决要辞去职务回国,她清楚的知道曾饱受战乱迫害的中国,极度需要科学的支撑,在当时,一个女孩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得的可贵,从此开启了一段夫妻两人共同为祖国物理事业而打拼的奋斗史。

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她被称为“我国的居里夫人”,却甘心为了祖国销声匿迹30年,抛弃了悉数尘俗的荣耀

经过了两年的钻研后,王承书已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被誉为了“我国的居里夫人”。与此同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需要王承书来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其实这也意味着要她放弃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从此隐姓埋名30年。

王承书告别了丈夫和孩子,悄悄来到了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这一年,王承书49岁,这个出身于富裕人家、曾留学美国的女子,身上没有一点娇矜之气,做起作业来比男人还要拼命。

如此一来,原本在同龄人中看上去显得年青的她,在两三年内现已增添了不少青丝,看上去仿佛老了十岁。幸而苍天不负苦心人,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看着巨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飘渺,相信全世界都会中国刮目相看。

之后她又参加了很多重大科研,1994年6月18日,积劳成疾的王承书病逝了,无论是在她生前仍是身后,都显得那样的沉默与寂静。

除了对国家毕业奉献,在生活中,王承书也是淡泊名利

虽然在科学上做了巨大贡献,但她却非常淡泊名利,她的穿着和家都很简朴,她和丈夫张文裕把一生积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而她的经历也被写进了小学教科书里。因为保密的原因,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段视频,这也是她在生前唯一的影像资料。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如今的我们要追忆王承书,感受先生以身许国的情怀和风骨,用铭记的方式向王承书先生献上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