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没用?美国教授另辟蹊径:长城把欧洲人害惨了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历史遗迹,已经享誉世界。但是也有很多人质疑,在古代那样交通不便,技术不熟的年代,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长城,到底值不值得?

是不是如同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一样,只是为了向四海彰显自己的实力的虚架子呢?支持这一观点的就有清朝圣祖皇帝康熙,他对于长城非常不屑,曾说道: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以长城为托,可御我族否?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那么,长城真的就如此不堪吗?

其实不然,笔者前段时间看到美国中国历史学教授巴菲尔德曾经发布过的一本书:《危险的边境·游牧帝国与中国》,他在书中另辟蹊径,用侧方面论证的方式,对“长城无用说”作出了反驳:长城对欧洲人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欧洲人,被长城给害惨了!


原来,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其实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伟业!真的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惠利!而相对的,也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之所以如此说,请随笔者往下看。

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气候的不同就导致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产生了两种文明:一种是安土重迁,以农为生的农耕文明,一种就是居无定所,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

两种民族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就必然会起干戈,所以早在千年前的战国,赵国,燕国,秦国就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交战不断。但是游牧民族民风彪悍,身强体壮。

由于他们居无定所,机动性以及入侵性都极高,消灭又消灭不完,因此只好建立屏障,用来抵御他们,这就是最早期的燕长城,秦长城。

后来秦始皇战六国统一天下,为了更加消灭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于公元前二一零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用兵三十万,耗费了数年,连接各国长城,修建了秦长城。

秦始皇修建长城之因,还带有一些神话色彩。

始皇三十二年,前往碣石山,派遣燕国人卢生寻找羡门,卢生遇见两位仙人,结果带回了写有“亡秦者胡也”的“仙书”。

秦始皇当初并没有想到这里的“胡”是指的胡亥,他认为就是北方的胡人,国家刚稳,岂能由蛮夷之族毁掉,所以他就开始研究御胡之策。

他先是派遣大军驱逐匈奴,将他们从榆中打到阴山,并在那里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又令蒙恬在高阙境内修筑堡垒,驱赶异族。造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惨状。

但是这还不够,在秦始皇河套设立郡县之后,他将许多中原百姓迁过去,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军事要塞,倘若没有长城,就只能全线守备,十分不安全,所以秦始皇就下令。修筑长城!并且这长城一修,就不仅仅是为了抵御胡人,经过后世历朝历代的兴建,它几乎贯通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后世有很多人质疑长城的作用,认为它不堪一击,而且过长,很容易在守备较少的地方攻破,因此根本无用。

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使许多眼前的利益不再被发展,但是它在历史上的一个作用却是功在千秋,保护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长城阻碍和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不仅是在军事上阻碍了他们的侵扰,在经济上文化上,甚至是姻亲之上,都将两个文化隔离开来。

试想一下,胡人向来居无定所,不重视规则,不讲究礼仪,甚至不重视人伦。倘若没有这道屏障,逐水草而居的胡人可能就会破坏汉人互市互易的经济状况,将他们的牛羊赶进汉人的田地,甚至抢走汉人的女子去繁衍生息。

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是否还能延续下去,中国是否还会成为礼仪之邦?而有了这道长城,北方的少数民族很难再对中国进行骚扰。

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各部落进行联合,他们作为游牧民族自然对富饶,弱小的农耕民族是渴望的,所以历史上在修筑了长城之后,便只能向西不断攻掠欧洲诸国,引发了欧洲历史上的“黄祸“。

这样一来,欧洲等国不仅饱受战乱之苦,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原都是有忌惮的,不敢相信随意侵犯。所以,长城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在于胡人交战时可以轻松反击这么简单,对于一件事的利弊,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长城的作用,抵御了源源不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可谓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倘若没有这道屏障,数千年来,我们或许被这些游牧民族冲击的四分五裂造成难以统一的局面。

可以参考处在靠近亚洲地界的欧洲国家,几乎都是小国;我们国家的“五胡乱华”事件,或许也会出现多次。

秦始皇修建的长城,统一了文化,使得我们文化传承数千年而不断绝,不管遭受过多少次入侵,最终都能重新一统,他的远见,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的帮助,真不愧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