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还有必要读文学和经典名著吗?

老照片寻人启事


首先,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学与经典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诚然,在时代不断的发展中,文学与经典都不曾面临着如今其所处的不利情况。究其原因,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学与经典它本身所独有的知识与影响致使它不可能像一些大众读物一般流传甚广;它的对象一般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并且愿意读的人。而这一类人的比例不会太多。这是其一。

其二,正如题主题目中的一样,我们处于科技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是铺天盖地向我们扑来。这会分散我们过多的注意力。况且,当下时代的潮流相比于文学与经典显然更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爱好。

然而,这绝对不是我们不去读经典的理由!经典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的。它所包含着的东西是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相反,时代会给经典注入新的理念与内涵。

经典与科技是什么关系呢?经典是科技的探路人 。过去经典中的多少幻想已于几天变成了现实。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技为经典注入新的表现形式!现代文学中的科技内容也有很多。

经典与科技始于足下,终于未来。经典让我们灵魂驰骋,科技让我们追寻灵魂。




去寻找去遇见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然后张贴到教室、课桌的各个位置,以此来提醒大家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一些文学和经典名著,来补充自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我已经忘记上面这些名言警句是谁说的啦,但是我清楚的明白「要读书」!

而现在处于高科技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已经忘记了小时候老师的教诲,我们忙于工作不再读书;我们忙于刷手机,不再读书;我们忙于聊天,不再读书。但是我们是真没必要读书了吗?

我认为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列举几个原因

首先,读书读的是文学经典,而不是教科书。

文学经典能够修身养性,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能安静的坐下来去思考。反之,如果每天我们拿着手机刷来刷去,习惯性的动作,一旦形成,我们的大脑也会变得越来越迂腐。

文学作品不同于视频画面,文学作品中的文字首先我们要转化到头脑中,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文学小说中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而我们每天刷的视频,仅仅是为了搞笑和猎奇,刷完之后,我们也就很快忘记了,肤浅的流于表面。

其次,在文学经典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另一种人生。

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是因为在历史中故事、历史人物,对现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在读文字小说中,我们能够体验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扩充自己的阅历。

在互联网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手机上,我们会看到自媒体利用视频、音配、短文的形式来解读一部文学作品,他们号称是五分钟读一本书,这样读书的方式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读书是要自己了解文学中的人物,而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书海识途


在科技互联网时代,阅读文学和经典名著,还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注重的是逻辑思维,培养人的计算、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文学,提升人的语言和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人的想象力,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人工智能、VR、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层出不穷,导致无人驾驶、共享出行、虚拟购物、智能家电等统统成为现实,甚至可以做到万物互联:人和物互联、物和物互联,人和物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人是情感的动物,我们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大多数时候,最难理解最难控制的不是机器和技术,而是人的意志和精神。现代社会快餐似的文化作品,那些在只言片语中获取到的粗浅知识,无法潜移默化地给予人发人深省、震聋发聩的力量。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或给予人奋发的动力,或给人带来非凡的体验,或传递人明辨真伪的慧眼,或从精神上带来心灵的洗刷和升华。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切问题根源,在于阅读、思考、践行不足。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无法替我们做出选择或决定,我们唯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逐步克服科技时代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