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为何会发生“东南互保”?汉人是不是幸灾乐祸?

普慈贤


东南互保,在于地方和清朝朝廷的矛盾

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东南互保,主要源于地方与清朝朝廷之间的矛盾,这个说是汉人幸灾乐祸就有点过了,八国联军入侵,真正进行抵抗的军队都是汉人而非八旗兵,而慈禧逃跑也是向西安而非东北满族大本营跑的。

这里说说,八国联军侵华的缘由。

清廷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用以维持统治的武装力量,八旗兵战斗力低下,无法战斗在和太平天国作战中,暴露无遗。而平定太平天国,是靠的曾国藩、李鸿章组织的湘军、淮军。

而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拥有大量兵权的大臣,就成了实际上的实力派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选择的办法就是互相牵制,以李鸿章为主体,建立北洋体系(也就是以后北洋军阀的前身),建立北洋水师,北洋陆军,使得北洋成为了当时清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用以威慑地方各个实力派督抚。而同时又利用各个地方实力派督抚,联合起来限制北洋,玩权力的平衡。

清廷保持北洋的最强大,但又不过分强大,所以才有挪用北洋水师军费这些事情。

而这个局面维持到了甲午战争,李鸿章曾经感叹,甲午战争,是以北洋之力而战日本全国。甲午战争的结局,可以说是日本彻底把北洋势力打残了。

也就是说,清朝失去了用以拱卫直隶之地的绝对武力威慑,地方上的实权派已经对清朝朝廷失去了敬畏之心。

在这个时候,为了重拾中央权威,用以威慑和控制地方,清朝才弄出了所谓向“万国宣战”的事情,而由于国内军事实力的虚弱,想到了利用民间义和团的昏招。

而说到这里,大概也明白了,八国联军入侵的本质,实际上是清朝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的彼此博弈。而所谓的东南互保就是这个局面下诞生的,在中央宣战的同时,东南五省实权督抚宣布中立,并不参战,以换取不被攻击。

清朝为了明确朝廷权威,不惜开启多国大战。地方为了实际权力,不惜中立不出,可以说都是一群只以自己权力为主的家伙。

最终清朝战败,朝廷权威彻底沦丧,清廷对于东南互保的督抚也是毫无办法,没能力把他们怎么样。

这就是这个事情的本质原因。


叶飘刀


当时清政府执政,汉人就象低人一等。八国联军打北京,汉人没有权力,看在眼里,无能为力,ik不上幸灾乐祸。最终导致爱国留学生回国,联合国内民主人士,推翻清政府。


光伏鱼家


东南互保

庚子事变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江南各省督抚与英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签订东南互保条约。

公元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兴起于华北地区。英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唯恐义和团顺势南下,干涉在长江流域的在华利益,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江南各省督抚与列强合作,签订保约,以维护在华势力,专心应对北方义和团。

时,大清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颁诏,宣布对沙皇俄国、英吉利、美利坚、日本、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并传旨全国各省督抚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诏书下达后,朝野中枢、江南督抚为保障江南半壁不受战火波及,多不买账。邮政大臣盛宣怀密令各省督抚不奉诏书;军机大臣荣禄授意各省督抚将宣战诏书置之不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各省督抚拒不奉诏;辜鸿铭居然提出“江南独立”构想;张之洞也提出由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于广州另组政府,以策万全。

在此情况下,英美等各帝国主义列强抛出合作互保的橄榄枝,各省督抚欣然接受。由盛宣怀策划,上海道余联沅,最终达成保约。

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山东巡抚袁世凯与列强各国签订《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声称:北京朝廷受拳匪挟制,遂下“乱命”(李鸿章“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此后上海租界受列强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统治。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未加入,但遥相支持,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清末汉族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联合抗衡满清中央的重大事件,是自太平天国时期后期以来各省权集于一、督抚尾大不掉的必然结果。内忧外患中,满清中央自顾不暇,难以对各省督抚进行有效控制,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