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铁男春秋


明英宗正统14年,24岁的少年天子,血气方刚,因为和瓦剌的长期矛盾,执意要御驾亲征,一心效仿他曾祖父永乐大帝的风采,深入敌巢,荡平胡虏。

他年轻人根本没有经过战阵,意气风发的出征,转瞬之间,兵败如山倒,20多万大军全军覆没,朝廷精英大臣大多丧命,年轻的皇帝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瓦剌人也想不到竟然取得了这样大的胜利,乘势南下,进逼北京,要鲸吞中原。

大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乱,300年前的“靖康之难”似乎就在眼前,难道要效仿当年南宋一样,抛弃北京,朝廷南迁,争取半壁江山吗?

力挽狂澜的于谦出现了,他带领北京的军民,击退了瓦剌人,保住了北京。

瓦剌人见到手的鸭子飞跑了,就利用手里的皇帝俘虏,向大明要钱要地,并在北京城外,把明英宗剥个精光当马骑,羞辱大明。

于谦和许多朝臣就提议让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一年以后,瓦剌人见手里的皇帝俘虏没什么用处了,就把明英宗放回了。

于谦人称“救世宰相”,他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朝廷,避免陷入南宋南渡的局面。

“北京保卫战”之后,景泰皇帝对于谦礼遇有加,言听计从,赐予蟒袍御剑,而对徐有贞这样的有能力,但品德不好的人,嗤之以鼻,不肯重用。这些小人凑在一块儿,见升官无望,就开始谋划夺门之变,废掉景泰皇帝,让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归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于谦是一个君子,一心忙于天下的黎民百姓,哪知道这些人的鬼蜮伎俩,所以让夺门之变轻易成功。

夺门之变以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执掌大权的徐有贞要杀死于谦,虽然皇帝也知道于谦是一个大忠臣,而且政务能力超强,但不杀于谦,自己复位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于谦被冤杀。于谦就义时,家徒四壁,连执行任务的侩子手,都被于谦的清廉感动,悲痛大哭,送行的百姓把路围得水泄不通,冒死为于谦收尸。


号牛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然而,有两位英雄尽管功勋卓越,结局却让人唏嘘。他们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却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杀人者遗臭万年,殉国者留芳百世。

这两人就是南宋的岳飞和今天要说的于谦。

于谦为何被杀,还要先从土木之变说起。

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辣,兵败被俘。蒙军势如破竹,挟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紧急关头,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与众臣共同恳请太后速立新君,以绝蒙军拿人质要挟之念。代宗即位后,以兵部尚书身份召集众臣督战,陈兵九门之外,与蒙军血战。

蒙军被击退后,曾以英宗为条件勒索大明,于谦以“民为众,君为轻”未许。不得已英宗被无条件释放。

八年之后,在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复辟,几日后代宗病死,史称夺门之变。由于英宗被俘后,于谦等拥立新君,且拒绝了蒙军拿英宗交易的条件,英宗重登皇位后,对于谦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复位后,亲信拥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远于谦等忠良。于谦为人耿直,不去攀附权贵,遂遭石亨等污陷,不久下狱。英宗偏听偏信,加上对于谦心存怨恨,不顾及于谦保卫京师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时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英宗死后,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于谦平反竖碑,追谥“肃愍”。神宗朝再次对于谦追赠,谥“忠肃”,人称忠肃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边上,有处著名的景点,就是于谦墓。于谦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每年春夏秋冬,游人都会络绎不绝,凭吊这位忠贞爱国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时,驻足于谦墓,敬佩之余,提笔题下“”丹心抗节”四字,至今悬于祠堂。


非非空


“朕”即国家,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并非时时都一致统一,比如“土木堡之变”后的英宗“夺门之变”行为就如此,坚持景泰帝继续执政,就祖宗基业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来看,利大于弊,因此,就此而讲,从公而论,组织指挥“北京保卫战”、妥善应对“土木堡之变”的大臣于谦,反对英宗复辟是非常正确的,但于谦其主张对朱祁镇个人利益而言却又是有碍有害的,因此,于谦的命运就由此决定了,根本原因不在于权臣的诬陷和打压,风评如此,哪是为尊者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