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对他说:希望这是你最后的婚姻!40年后,他和妻子一同离世

前言:

周恩来总理为郭沫若和于立群两人主持补办婚礼的时候,曾经对郭沫若说过:“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周总理和郭沫若的关系很好,这一点从总理肯为郭沫若补办婚礼就可以轻易看出,作为郭沫若的朋友,周总理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句话真的能体现什么嘛?不了解郭沫若爱情(感情)的读者,想必也能从此言轻易猜出“郭沫若是有过几段婚姻的人”。说句实话,他是一位好学者,但绝对算不上是一位好丈夫,至少在“对人专一,用情至深”上他很不称职。

流亡的郭沫若遇到了旅日的于立枕

1934年,那个时候全面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国内生活还算安定,中日关系也没有之后的紧绷感。不幸的是,于立枕感染风寒而染上了严重的肺病,国内难以治疗的情况下,于立枕依靠着《大公报》给的津贴选择去日本接受治疗。来到日本之后,于立枕的房子选择在了东京郊区,而这个地理位置正是同当时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的家相距不远。老天爷赐给了他们一段感情,称不上爱情,但同时也为于立枕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得知学者郭沫若是自家邻居后,于立枕有事儿没事儿便前去拜访郭沫若,表面上看似是出于礼貌,其实却暗含某些情愫隐藏在其中。那个时候的于立枕,年纪正当浪漫,长的亭亭玉立,如同出水芙蓉一般白白嫩嫩。再加之“记者”这重身份,说起话来显得知书达礼。

不论是于立枕于郭沫若,亦或是郭沫若于于立枕,两人之间的感情可以总“朝朝暮暮”来形容,此后大概两年的时间里,两人的关系一度很亲密,关于“二人是否同居”的说法也渐渐迸流而出。好景不长,1937年,一直资助于立枕旅日的《大公报》突然决定不再对她承担任何费用,无钱资助的于立枕只能暂且从日本返回上海,离开了郭沫若的于立枕,一方面饱受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忍受抑郁思念的痛苦。身心双重压力之下,于立枕选择于1937年5月自缢身亡。

初识于立群,结发成夫妻

就在于立枕身亡不久,回到国内的郭沫若就在旁人的介绍下认识了于立群——于立枕的妹妹。我不知道郭沫若到底喜不喜欢于立枕,但郭沫若肯定是喜欢于立群的,从他第一眼看到于立群之后,仿佛从她那秀美洁白的脸庞上看到了于立枕的模样,就这样,郭沫若怀着对于立枕的怀念再次对于立群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于立枕到底是爱郭沫若的,当于立群亲手将于立枕临死前的诗筏交于郭沫若时,郭沫若的深情很激动,他内心中对自己说道:

“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仅此一句,足以看出郭沫若对于于立群的喜欢,只是我依旧还不知道“郭沫若究竟喜不喜欢于立枕”?就这样,两人从初识,再到感情增进,伴随着革命事业的蒸蒸日上,他们二人的爱情氛围也逐渐变得浓烈。1939年1月,周恩来亲自为郭沫若和于立群主持补办了婚礼,婚礼现场上,周恩来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姻了。”

郭沫若去世,于立群发现秘密,最终选择自尽

“于立群的自尽”并不仅仅只是发现了所谓“郭沫若和姐姐于立枕的秘密关系”,还有其他因素掺杂其中。

①两个儿子双双离世:

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儿子郭民英自杀、1968年,另一个儿子郭世英被殴打致死。两个儿子的相继离世是造成于立群精神脆弱的一手因素,消息传来后,于立群根本忍受不住,原本就患有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她险些没能挺过去!但这只是片头白,更严重的打击还在后边。

②丈夫郭沫若的离世:

1974年,身体虚弱的郭沫若曾一年之内先后住院七次。在此期间,于立群身上的疾病也开始加剧,而且愈况严重。1978年6月,郭沫若在疾病中离世。丈夫的离世,对于立群的精神打击更为深刻,对于他而言,自己40年以来的精神支柱似乎顿时间轰然倒塌了,什么都没有了。

③自身疾病:

除此之外,于立群也曾在临死前几年的时间内频频被送进医院,自身患病也尤为严重。尤其是在两个儿子和丈夫的相继离世之后,她身心的疾病显得更为严重了。

④发现了多年之前的秘密:

如果说郭沫若离世之后,于立群还对他存有一些精神寄托和感念情愫的话,那么这种对郭沫若的怀念情感就在1979年,当她整理郭沫若遗留下来的笔记的同时,发现了40年前郭沫若不为人知的一个秘密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念想就都烟消云散了。这个秘密使得于立群生存于世的最后一点生机顿时烟消云散了。而这个秘密,就是:丈夫郭沫若早就于1934年-1937年的这段时间同姐姐于立枕一直保持着不伦关系,隐藏至死,郭沫若都未曾将这个事实告诉她!

综上所述,于立群最终自尽的凄凉结果是由综合因素导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于立群最终还是选择了去追随同她生活了40年的丈夫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