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思极恐的小故事,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我们不得不当个好人

专栏

跟着好公司学管理创业

作者:富日记

199币

32人已购

查看

今天聊聊人脸识别技术。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细思极恐的小故事。

2018 年 10 月的一个晚上,Gristedes便利连锁店的亿万富翁老板 John Catsimatidis 在曼哈顿苏活区附近一家高档意大利餐厅用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女儿 Andrea 与一个他不认识的男性同伴也来用餐。

John 的女儿没有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在这家餐厅里。

John叫服务员走过去给女儿和同伴拍了张照片。

然后John把照片上传到手机上一款面部识别应用程序里。

这款应用拥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包含数十亿张照片。

这些照片都是从 Facebook、Twitter 和LinkedIn 等网站上抓取的。

这款应用可以对比上传的照片和数据库中的照片,然后识别上传照片中人物的身份。

照片上传几秒钟后, John就看到了女儿同伴的信息,从照片到照片所在的网站,一应俱全。

John清楚地知道他女儿约会对象是来自旧金山的一位风险投资家。

John解释这个行为,是为了确保女儿的同伴不是骗子。

随后,他将该男子的简历发给了女儿。

他女儿的同伴也非常惊讶John如何能迅速地得到他如此详尽的信息。

这款应用早就在美国“上流社会”的聚会中流传开来。

有人用这一软件来识别感兴趣的陌生人,或者帮他们想起那些熟悉但不记得名字的脸孔。

也有人把这一应用放在线下商店里,用以侦察小偷或竞争对手的潜入。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人脸识别公司越来越多,新加坡有一家公司提供和这款应用类似的服务。

只需要上传一张人脸照片和姓名,就能找到此人在 Twitter、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甚至微博、豆瓣等等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主页。

公司还会综合这些社交媒体内容出具报告,报告会包含性别、年龄、所在地、电子邮箱等等详细的个人信息。

这听起来很方便,却引来很多争议,技术没有善恶之分,但背后的使用人有善恶之分。

如果没有法规的约束,这样的技术很容易被滥用。

人脸识别技术从诞生起,就注定走上一条伴随着隐私、安全等各种问题的争议之路。

人脸识别技术愈发成熟,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就更加复杂、严重。

未来人脸识别极有可能会改变很多行业。

比如在招聘中,求职者刚把简历发过去,可能马上就收到录取与否的通知。

招聘公司会根据申请人的授权和提供的照片,搜索出申请人的全网信息,然后经过AI分析加人工审核,就能马上确定录取与否。

在婚恋行业,根据用户提供的照片,就能搜索分析他的信息,为他迅速找到大概率匹配的另一半。

在营销行业,商家可以迅速识别出老客户,或者有潜力的新客户,然后用优惠券或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营销方案,打动客户。

这是另一种维度的搜索,本质上和谷歌类似,有可能会诞生一批有前景的大公司。

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也有很多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需要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

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欧洲里程碑式的个人隐私保护法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正是由此诞生。

这项法案一方面对违反者制定了天价罚款。

另一方面,它赋予了数据主体广泛的数据权利和自由,同时明确了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保护数据权益的法定义务。

它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对未来全球数字经济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随着隐私相关法规的完善,人们可能获得更多数据的主动权。

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公司向个人购买数据。

个人靠出售数据就能获得收入也许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经常说:骗子如果知道老实人这么赚钱,一定不当骗子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未来一定更是如此,不光是骗子,任何不法之徒的成本都越来越高。

一旦有不良记录,就会成为终生的负担,被各种场景下的人脸识别技术查询出来。

所以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也许更愿意做个好人,或者说不得不当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