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夸大英语作用了吗?不,只是教育方向出了问题。

最近在抖音相关短视频平台上,有人截取了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这样一段话:“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这20年时间里,我们过分地夸大了英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引发了热议。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坚决反对降低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英语到底重不重要,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会为国家的发展,个人未来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的优势与便利。

从国家层面考虑,全球化的进程从来没有放缓,英语仍然是国际通用语,仍然是学术交流的必备语言,青年重视英语为国家储备所需的国际化人才,维持中国国际大国地位。

从工作角度考虑,作为一名学生参与校招,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国内想往国际发展的企业都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着明确的要求,英语方面的优势往往会给求职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我曾经就遇到过本科校招,小明(化名)的各方面都比小红(化名)优秀,而小明却因为没有过英语六级而遭到淘汰的情况。

从生活角度考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会英语可以在油管,推特为国人发声;当你去国外旅游,英语可以为你的旅游增加便利。英语的作用从来没有被低估,在未来英语的地位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变。

既然英语如此重要,为何学术界颇有权威的郑强教授为何又会说出“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这句话。我认为与其说是英语不重要,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倒不如说是英语教育有待加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重在应用。何为应用,听,说,读,写。听得懂,能与人交流,看得懂文章,能写出表明自己观点的语句。而国内的英语教育过分强调应试,会考的就努力学,不考的部分就不碰,应试作文考前背诵,考场默写。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下能完整的默写出所有单词,却无法读出他们。这便是教育之殇。


学英语的目的从应用变为应试,造成一个现象。许多大学过了英语六级的学生,都不敢甚至不能在外国人或者面试官面前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向跨国公司投简历时看到“英语面试”这个字眼,便生退意。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习的英语,却连这样简单的应用都做不到,这便是浪费青春。


该醒悟了,英语是工具,是需要应用的工具,而不是什么珍宝,我有,我珍藏,我炫耀,但我并不会使用它。英语教育不应只为应试。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有赞同或者不同见解的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