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不是老年人"專利",現在日趨年輕化,預防頸椎發病牢記"四動"

據相關研究統計,目前頸椎疾病發病率由過去的13.7%上升到25%,已成為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常見慢性疾病之一。40歲~60歲為頸椎疾病的高發年齡段,但伴隨著現代化辦公和電子產品的普及,“碼農“”低頭族”等新興群體的不斷壯大,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輕上班族群體,日益成為頸椎病發病的“重災區”。

引起肩頸僵硬、疼痛不適的原因有很多。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少人是由於外傷、先天畸形、腫瘤等原因導致的頸椎病,大部分都是因為不健康的行為習慣、不良姿勢及體態步態等原因造成的,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不恰當的姿勢

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或低頭姿勢可導致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改變頸椎的正常生理彎曲度,從而導致頸肩部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粘連,頸椎神經根壓迫,頸動脈、椎動脈受損等現象。

2、不良的睡眠體位

睡眠過程中,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不能及時調整睡姿。長時間不良的睡眠體位容易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從而引發頸椎疾病。

3、不合理的運動鍛鍊

在缺乏正確運動指導和保護的情況下,活動超過頸部耐量,如不正確地做快速擺頭、轉頸動作,以及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倒立等動作,均會加重頸椎的負荷,容易對頸椎造成損傷。

另外,在肩頸問題出現之初,大多數人沒有重視或在此階段無法得到科學、有效、系統的康復建議,導致症狀一直存在,日積月累則會出現肩頸後背僵硬發緊、頭暈、上肢麻木、明顯的高低肩、頸後大包、含胸駝背等病態表現。出現二三十歲的年紀,卻有著三四十歲的身體的現象。因此大家都有必要認真慎重來對待我們的“天柱”——頸椎。

頸椎病的主要症狀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一些人會因頸神經根受壓迫而出現前臂和手部的放射痛,有的會出現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皮膚感覺減退、持物困難,甚至肌肉萎縮等症狀;椎動脈受壓者會出現眩暈、猝倒;壓迫脊髓則可出現行走困難,甚至引起下肢輕癱。

頸椎病的運動處方

實踐證明,運動療法是防治頸椎不適與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措施。它的防治原理主要是採用針對性的動作設計,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鍛鍊,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痙攣狀態,改善血液循環,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鬆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等症狀,從而達到疏經通絡、暢調氣血的防治作用。由於頸椎病患者表現的症狀各不相同,筆者在此為大家介紹幾組通用的動作,運動時動靜結合,以主動運動為主,請大家細心體會,認真習練,呵護好“天柱”。

預備勢 捧氣灌頂

左腳開步與肩同寬,周身放鬆。隨吸氣,旋至雙手掌心向外,兩臂經由體側向上舉起直到頭頂上方,至最高點時轉至十指間相對,掌心向下;隨呼氣,雙掌沿身體前方緩緩下按,下引至雙臂自然垂落體側。

第一動 昂首勢

兩臂側平舉,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屈膝下蹲,抬頭翹尾,脊椎成反弓形,同時沉肩墜肘,掌心向上,掌根與耳根同高,目視前上方,動作稍停(5秒~10秒)。收回時雙手上抱,於體前下按。“昂首翹尾”為1遍,共做3遍。

沉肩墜肘、松膝沉胯是該動作的要點,使得肩肘關節完全打開,氣納丹田,加大全身氣血流通的通道。該動作核心在昂首翹尾,讓脊柱形成反弓狀,使得左、右肩胛,頭,尾部均向神道穴收斂和適度擠壓,你會感覺到頸椎後側和兩側肩胛骨向中間有明顯擠壓的感覺,拉伸到胸小肌、胸鎖乳突肌等。

第二動 打躬勢

開步站立,雙手掩耳,指扶枕部。上體前俯,由頭到頸椎,再到胸椎、腰椎、骶椎,自上而下拉伸,兩腿自然伸直;期間目視腳尖。起身時與折體動作相反,由下而上節節起身,回到直立狀態。然後弓腰、垂脊、挺膝、頭部探於胯下,同時兩肘用力,兩掌心掩塞兩耳,兩掌夾抱後腦,意在兩肘尖。式定後隨意停留片刻。

該組動作需要全身放鬆且保持身體筆直,將頭向兩膝中間彎垂下去,就像打躬作揖一樣,這也是此式的得名原因。此式需重複3遍,前屈幅度可逐次加大,如依次30°、45°和90°。

該動作通過頭、頸、胸、腰、骶椎逐節前屈、拉伸,使得背部的督脈得到充分的鍛鍊,進而使全身經氣發動、陽氣充足。

第三動 氣場大法

此動作同樣為膝蓋彎屈下蹲,上肢側平舉,掌心向上,拇指衝後為起始姿勢。拇指盡力往後頂,肩胛骨內收夾背,感覺背部能夾住一張紙;在此基礎上上下移動胳膊,從9點15分到10點10分(指兩側手臂的方向)進行動態練習。

該組動作每組10個,做3組,組間休息30秒~1分鐘。每組次數隨著練習深入可以同步提升至10次~15次。

氣場大法的練習不僅可以強化薄弱的背部,還能讓你立刻昂首挺胸有氣質,動態練習菱形肌和斜方肌中束、下束。

第四動 肩頸三式

直立膝蓋微曲,兩手下按於胯旁,形成頂天立地之勢。抻拔緩解放鬆頭夾肌和頸夾肌,拉伸胸鎖乳突肌。

1.野鴨覓食

下頜內收,頭向上頂。向左擺頭至最大角度,下頜向肩峰前探,然後向右劃弧前旋至正前方後回收,繼而再向右擺頭,與向左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2.神龜抻頸

下頜內收,下巴頦貼近胸骨,下巴頦尖緩緩由下向上走弧線至額頭對著天空,然後下頜再內收重複前面動作。

3.大象甩鼻

頭往後仰,下巴頦向上,動作方向與神龜抻頸相反。本組共計8個動作,連貫組成套路,按順序進行練習。

運動頻率

每週練習4天~7天,堅持每天練習,效果最佳。

運動量

整套功法共計10分鐘~12分鐘,每天練習1遍~2遍。

注意事項

1、練習時,保持周身松靜自然,動作柔和連貫,呼吸均勻徐緩,意念引導動作。

2、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

3、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宜採用該運動療法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

4、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止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如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適中。該運動處方結合了頸椎病的病因和病理,功法設計包括頸部前後左右等各個方向的屈伸和旋轉動作,能夠全方位地調理頸椎各關節、肌腱韌帶,是一套科學合理的鍛鍊方法。在中醫臨床治療過程中,治療效果顯著。堅持習練,可有效防治肩頸疾病。

5、平時注意勞逸結合,連續低頭工作、學習超過半小時應及時調整頭頸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