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拜访姚佐文

慕名拜访姚佐文

文:王剑利

闻“姚佐文”大名久矣,而见识他老人家的书画作品也只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近日从朋友口中得知,姚老灵沼人氏,德高望重,能书善画。我羡慕至极,多次生发出拜访之意。


四月二十五日,受四本张培忠之约,驱车三十余公里,终于在姚老家中见到了他本人,幸甚乐至。半天的交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友谊,目睹了姚老家的文化氛围,领教了他的书画技艺。


车到姚老门前,早已在此等候的袁益善老先生,同龄的许百齐、袁新社和姚老闻声而出,疫情后的相见倍感亲切和不易。问候、寒喧之后,姚老和老伴一边招呼大家就坐喝茶,一边准备酒菜。


初来乍到,宽敞的庭院亭亭修竹,浓荫蔽日,顿感凉爽宜人。抬头望去,楼沿、墙壁的爬山虎泛着春日的阳光,绿意浓浓,愈发精神。我们坐在庭院,边吃边聊,聊民生,聊文学,聊处世……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用姚老的话说,都是弟兄们,无须拘束,很快地我融入了他们老朋友的交流之中。


我们又聊到了他们家庭院的布局、花木、摆设。“一看就是个文化人家庭……”我不由自主地赞叹道,“雅静、舒畅。”

“就是因为这,我家被评为五好文明庭院家庭。经常有人结伴儿来我家观赏,娱乐,与我交朋友。”姚老兴奋自豪地说。


许百齐是搞文史的,指着房檐下的一张看似桌子的物件说:“别看这显得陈旧,它可是好东西。这叫‘秦桌’,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翻看竹简、木简的案子,也可以用来摆放字画或者古琴……”它又抚摸着墙根儿的一尊看似狮子的石雕,与姚老交流着到底是貔貅还是狮子。

姚老指着那一片墨竹,无不得意地说:“这可是我的最爱。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你们在哪儿见过胳膊这么粗,又冒过两层楼这么高的墨竹?”


秦桌、石雕、墨竹、水池、石榴树、核桃树……各居其所,落落大方,足见主人的匠心独运和修身养性之所寄。姚老兴致极高,又引我们穿过后屋来到后边的院子,又是另一番的景致:牡丹、枇杷、墨竹……哪一样都浸润着主人的心血。


最后,我们随着姚老老两口一同走上二楼,四间房大的书画室,墙上挂的、桌上放的全是字画。

据姚老介绍,他1953年生,自幼酷爱书画,小学时画稿多次在《中国少年报》上刊登。 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宣传工会工作。1973年至1976年三年间,他的作品多次刊登于《工人日报》《工农兵画报》《中国妇女》等报刊上。1976年到1979年进修于西安美院,其中1978年获省轻工厅书画赛美术银奖。


问到姚老在社会上的影响时,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一贯主张低调做人,积极做事,现为省老干部书画院理事、长安仓颉书画院理事、长安书画院理事,现任丰京书画院副院长、少陵书画院副院长,作品被中国艺术博览书画名人收藏、刊编,被国内外多名友人收藏。说真的,我自认不足,更需认真学习、以求完美。更需要静下来,钻研字画。”


看着姚老的一幅幅杰作,大家啧啧称赞、连连拍照。袁益善老师诗兴大发,当即吟道:

观姚佐文先生画廊

姚师作画廊生香,凌风傲骨韵味长。

牡丹艳丽花中魁,竹枝摆动风吹响。

门前雄鸡高声唱,一轮红日耀东方。

手起笔落好景色,亦山亦水尽风光!


在大家的赞叹声中,他又补充道:

“雄鸡高声啼,风竹若摆动。

牡丹倾城色,缠绵绕紫藤。”

“不愧是大诗人!”袁老师更加得意,乐呵呵地朗读起了他在大家闲聊时所做的一首诗来:


远道而来情意浓,疫情之后喜相逢。

佐文夫妇热情待,举杯把盏多高兴。

即兴抒发祝酒词,满坐欢欣喜气盈。

一醉方休乐淘淘,地主之谊尽热情。

拜访就要结束了,姚老给远道而来的我和四本分别赠送了他的墨宝,梅兰竹菊四件儿和花开富贵牡丹图,我们自是喜不自胜,连连道谢。





半天的时间,让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书画一流的姚佐文。我不虚此行,终生难忘。


最后,祝姚老健康、快乐、幸福,愿姚老的书画作品遍布天下,成为书画界的佼佼者。

2020年4月25日

王剑利:小学教师,喜欢交友,工作之余,写些短文,与人分享。现为长安作协会员,政协西安市长安区文史员。已有百万字作品发表于《四本看长安》《前沿作家》《西北作家》《长安开发》《长安文学》《古魏文学》等自媒体和纸质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