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墨守成规,2个方法教孩子跳出思维的怪圈,或能变得与众不同

文丨啵啵育儿经(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导语:

墨守成规是什么意思?墨守成规指的是一个人死守着过去的规矩,保守固执,不求改进。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想法过于局限,不会跳出思维的圈子进行思考,寻找新的想法。其实,对于墨守成规,最好的就是打破他,勇于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同是不满足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种是革新,一种是复古”;卓别林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进行自由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托马斯.彼得斯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这些名人名言无不向人们证明打破思维局限,跳出思维怪圈的必要性,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会让人离成功更加接近。

关于打破常规,创新,有许多伟人用事实证明了其中的重要性。

1,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国的著名画家,一幅《虾》就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获得过世界和平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誉盛名。取得成功后的齐白石老先生并没有停在思维的圈子里,墨守成规。

相反的是,齐白石老先生并不满足,他观赏大量优秀画家的的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画家们的画进行整合,学习他们好的方面,勉励不足的方面。他不断改进着自己的风格,在60岁后,将自己的画画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自己70岁和80岁的时候,又将自己的画画风格进行了再次创新。前前后后,齐白石先生5次创新了自己的画风,正因为他不断地创新,在他晚年的时候的作品比早期的也就更加趋近于完美,也随着不断创新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齐白石先生对自己的弟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的意思就是,学生们可以学习他的画风,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只有灵活的运用,进行创新,才能将自己的潜能最大化,艺术最鲜活化。

2,郑板桥:

说起郑板桥老先生,知名度自然也不低。郑板桥老先生的代表作是《兰竹图》,郑板桥老先生并不简单只涉及一个领域,他的诗书画人称3绝,是清代极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自幼爱好书法,立志要掌握那些书法家们的成功的要点。

最开始的时候,郑板桥老先生经常临摹其他书法家的作品,不断学习,但收效甚微。哪怕他坚持不断地练习,取得的进步也非常小。某一次郑板桥因为练习入了神,在自己的妻子身上画来画去,妻子见状便跟他说人各有一体,要敢于创新,不要总是模仿别人。

于是郑板桥老先生遂在妻子的指引之下开始创新,在一次次的不断尝试与改进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像这样创新,取得成功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也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打破思想,跳出成就的思维。

1,敢于创新:

敢于创新绝对不只是随随说说,创新要求家长们要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学会思考,在面对事情是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见解。

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以及想法,鼓励孩子继续保持思想独立。要记得肯定孩子,在孩子思想偏离正确航道的时候及时引导孩子,将孩子的思想调制正轨。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在孩子询问问题时,家长要耐心解答,为孩子答疑解惑。还可以偶尔问问孩子可以解答的问题,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及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多动手实践:

创新的基础就是实践,孩子光有想法远远不够,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去做。要让孩子多学习,多了解知识,提升孩子的眼界与阅历,多阅读,多总结,多实践,多发现。

只有多去尝试,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快取得成功。不去实践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做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到底在哪。

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搞清楚事情的本质,学会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对孩子的创新也有着更好地培养。

总结: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孩子具备创新能力就意味着孩子的与众不同。孩子具备创新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益处。

学会创新,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有用!

家家有本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