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王安忆《长恨歌》的写作意图?

nicetomeetyou7668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作品同名,白居易《长恨歌》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而王安忆的《长恨歌》则力求通过同样破碎的爱情,达到颠覆神话、反对神话的效果,王琦瑶的命运与杨玉环的遭遇相互照应,既烘托了“古老”的叙事氛围,又对比展示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长恨歌》以 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传奇人物王琦瑶从成名到退隐,从陷入爱情到心碎离开,最后悲惨死去的一生。小说开篇就带有深厚的悲剧色彩:“莲花状的灯罩,在三面墙上投下波纹的阴影。这就像是旧景重现,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的旧景。王琦瑶再把目光移到灯下女人,她陡地明白这女人扮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一段话是王琦瑶结局的预言,也是杨玉环死亡之谜的写照。王琦瑶和杨玉环一样,经历过人生高光,最后却落得无依无靠、含恨而终的下场,她们的人生就是一首充满遗憾的哀歌。

但这两个女主角的根本区别在于,杨玉环是命不由己,“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作为皇帝的附属物,她的生死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王琦瑶从始至终都是自己在做选择,她走的每一步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都是自己苦心经营,自主掌控的。然而正是因为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本意,最后却仍旧不得善终,这才反衬出人物的悲剧命运。王安忆将王琦瑶写成一个“不老的神话”,写她有“不老的容颜和不变的思绪”,但神话最终还是陨落了,这便是作者对古老神话的颠覆,神都会死,何况是时代潮流中渺小的人类与飘忽不定的爱情呢?


鲤小羊尚书房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而不是王安石,虽然提问中涉及的作者有误,但我还是非常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先简介一下创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806),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某日,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对白居易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在两位好友的鼓励支持下,为此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意图:,历史上颇有争议,我想从以下二个方面来解读。

一:《长恨歌》是针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的情爱故事而作。

就这个问问题也两种说法:有的认为 此诗是赞美唐玄宗与杨贵妃坚贞不二的爱情,有的认为是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或者是谴责杨贵妃祸水红颜,这两种说法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公说公有理,婆说理也长,我们也无法考证哪种说法正确。

《长恨歌》全诗可分为两个篇章,上篇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与李隆基失去杨玉环后的落寞与悲寂,是为写实;下篇则明显文风突变,由写实转为写虚。“……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下篇,看似是用场景虚构的手法,来衬托前文李隆基失去杨玉环的寂寥与不舍,但其间有夹杂诸多细节,令人生疑。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是在描写杨玉环听闻李隆基遣使来寻找自己时的容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则是讲述杨玉环将李隆基赠一予的金钗钿盒拆分,当作信物交与信使;又如“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描述信使临别之际,杨玉环千叮咛万嘱咐自己对君王的思念与眷恋。

仔细研究《长恨歌》,诸多的细节的描写,如同这些场景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一般。这一点又产生新的疑云。白居易写下《长恨歌》之时,已距离杨玉环离世整整50年(杨玉环卒于公元756年),这些宫闱秘事,他是如何能写得如此有板有眼的呢?

二: 因此,《长恨歌》的写作意图又存在这样一种说法,认为《长恨歌》其实是白居易为自己的初恋而作。

据文史学家考证,着名诗人白居易不少诗中提到了符离村姑湘灵,其实她就是自己的终生恋人,这与白居易写作《长恨歌》、《长相思》的创作初衷有必定关系。据说,白居易的初恋是一个叫陈湘灵的女子,美貌多情,比自己小4岁,只不过因为封建思想,母亲一直不同意两人结婚,最后这段感情成了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两人多年以后相见,陈湘灵一辈子没嫁人,当年的恋人竟然抱头痛哭,如此虐心的故事,岂是一个“恨”字了得,因此有认为《长恨歌》是借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的情爱故事,而实际上是作者借此舒发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巜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总的来讲就是上述的二大点。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我们也无法去考证,只所有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本人非常欣赏《长恨歌》这个长篇叙事诗。

以上仅个人观点,恐有不妥之处,仅供大家参考。


肖双柒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原籍福建同安县,母亲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父亲是进步文青王啸平。

人物经历:

1955年随母亲迁至上海,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蚌埠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工作。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小说《平原上》。

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话动。并于86年受邀访美。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1996年发表个人的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成为暢销书。并于2000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

2001年获第一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1年获提名布克文学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16年12月2日,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委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9年年11月,小说《向西,向西,向南》获得第三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长恨歌》描写20世纪40年代末期,风雨飘摇中的上海并不知道时代的巨轮即将碾碎繁华旧梦。出生上海弄堂的女中学生王琦瑶非常偶然地被选为“上海小姐”,由此展开了她充满传奇和无限变数的人生。描述了旧上海酒醉金迷中的人性显示与一个女人被四个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痛苦挣扎的悲摧命运。

王安忆小说以描写市井生活为多,生活在市井中的她,始终没忘记上海已是她生活、学习、工作、驻足的母亲地,始终没忘记上海前后沉沦、发展、繁华的历史,也始终没忘了要将海派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任。我想,这也许是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吧。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