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3)

前言: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列強通過軍事侵略迫使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政治上侵犯中國主權,經濟上掠奪中國財富

,文化上麻痺中國民眾。列強對侵略,使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三)經濟掠奪

外國列強控制中國通商口岸、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並逐漸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控制中國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口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條約》又開放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後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10個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又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陸路方面,開放伊犁和喀[kā]什噶[gá]爾為商埠。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為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基地,並控制口岸的工商、金融業,甚至設立租界,實行殖民統治。

喀麼噶爾古城

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進口貨物的稅率,清政府“均宜秉公議定則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將英商進出口貨物的具體稅率,用中英協定方式固定下來。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進一步規定,倘中國以後要變更稅則,必須得到對方“議允”,正式把協定關稅的條款寫入條約。中國逐步喪失了海關自主權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洋船可自由往來中國各口岸,洋貨只需在海關交納2.5%的子關稅,即可在全國通行,而不必像中國商品一樣“逢關抽稅,過卡抽釐”。外國商品本已廉價,又加上特權和低稅,在中國大量傾銷。協定關稅成為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對重要工具。

中國海關博物館

對華傾銷商品。鴉片戰爭後,列強對華商品輸出激增,1876年以後,中國對外貿易由長期出超轉為大量入超。1890年至1894年,每年平均入超額為770多萬海關兩。1900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7億多海關兩,入超5000萬兩。外國商品的大量傾銷,使中國民族企業的產品和手工業品收到排擠。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世紀末,鴉片依然佔據進口貨物的重要地位。

古代東方鴉片骨

對華資本輸出。外國列強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最早出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1895年以前,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對工廠總數約有100多家。《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設廠,各國也援例進行,對華進行大規模對資本輸出。1895年至1913年間新設立的外資大型廠礦就有130家,這些工廠資本雄厚、規模大、技術先進,民族資本家經營的企業無法與之競爭。它們在中國獲取超額利潤,壓制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上海港

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

一是形成了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壟斷。以1913年為例,外國資本佔機械採煤投資總額的79.6%,佔新式採鐵和冶鐵企業投資總額的100%,控制41.2%的紗錠和49.6%的織布機。

二是迫使清政府舉借外債,以還賠款,並以關稅、鹽稅擔保。列強通過控制這兩項稅收,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

三是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1845年,英國麗如銀行(又稱英國東方銀行)成為在中國開辦的第一家銀行,以後各國紛紛在中國開辦銀行。這些銀行及其分機構操縱中國外匯、經辦對華貸款、投資開設廠礦、發行紙幣,形成在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中心。

四是控制中國近代的交通運輸業。以鐵路為例,1911年全國共有鐵路9618.1公里,其中外國控制的達8952.5公里,佔93.1%。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範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沿海和內河航運業大都被外資公司所控制。

五是給中國的農業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外商低價收購中國農副產品作為其工業生產原料,並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利用剪刀差進行剝削,加速了中國傳統農業的萎縮和衰敗,導致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後和人民的貧困。

----摘自中國近代史綱要(主編李捷 王順生)

(未授權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