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社群运营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商业的本体思维

今日推荐的两本书唐兴通老师的《引爆社群》和秋叶老师的《社群营销与运营》,两本的都是关于社群运营类的书籍,而且都是出版时间比较久的书籍了。 唐兴通老师的引爆社区这本书是在几年前社群的概念(微信群兴起的时候)推出的,内容上有很多关于对社群运营的理论和方法的定义,其中提出的4C法则对社群运营者思路的整理和拓展有一定帮助。

秋叶老师的社群营销与运营,更专注于一些具体的方法以及各种技巧的运营,作为社群运营者可以做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场景(Context):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为王,所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基于场景的,所有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战争都是基于场景的争夺。BAT巨头之间将由信息入口之争转向场景之争。

社群(Community):社群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主流的人文特征,我们已步入社群经济时代,社群思维是打开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最为重要的一把钥匙。社群商业可从社群结构、社群行为、社群传播等角度来理解。

内容(Content):传播以内容为王,我们只需要关注内容的受众和内容本身吗?显然不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展现内容的场景,从二维升至三维。

连接(Connection):引爆社群就是通过人与人的连接,快速引爆特定社群。通过对群体网络结构的分析,撬动社会网络的中心节点,赋予传播的动力,降低接受门槛,从而让信息随着人与人的连接裂变传播。

一下是个人的一些总结,非全部书中观点,仅供参考!!

在社群经济的时代,最落地的社群运营方法,就是利用技术,数据,牛逼的产品,用情感去连接人群,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强化线上的弱关系,其他都是空谈。

商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易,而交易就是通过支付来实现的。通过支付很容易看清商业的本质。当支付围绕各个不同行业的时候,把行业的各个环节串联起就是如此。

社群的裂变(引爆社群)

如何形成裂变,裂变的前提就是寻找到一个共同点,做互联网产品运营中,经常提及的一句话叫用户痛点,产品刺激到用户的痛处了,也自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而在经营社群的过程,引爆社群的都是大家最终目标,唐兴通老师提出了一个4c法则

新4C法则定义

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特定的社群(Community),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或话题,利用社群的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连接(Connection),快速实现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以获得有效的商业传播及价值。

单句总结

每个人在社群中的位置和 角色传统模式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性思维互联网模式以人为核心的链接模式高频场景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容易获取高毛利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容易形成先到先得的壁垒社群参与者的声音,不是每个人都是目标用户有些人符合你的社群属性,有些人不是一路人,各自的诉求也不相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无论是线下线上的活动,有目的性的而来,这个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占便宜的心态,高素质的人,人帮人,帮来帮去,帮自己素质一般的人,人比人,比来比去,心声嫉妒恨。低素质的人,人整人,整来整去,必然整自己。 付出和回报,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大江大海没看到,就看到小河流儿哪一点。能开拓到哪去。

几年前年在扬州参加书展,举办了一个读者见面会的活动,活动现场还算火爆,当活动结束后,听到一个说,啥也没有啊,当初因为太忙,所以也没在意。事后,我在想,我们的活动哪里出了问题呢?因为读者见面会,是作者分享的内容没有达到参与者的预期么?我想这也许客观存在。但是后来我有反思了一下,我们这次的活动是在一个开放的会场举办的,所有人都可以过来聆听,而这里面必然就有些不是我们的读者群体,或者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他们所说的“啥也没有”,指的是礼品,很多人参与这种活动,就是奔着一些小礼品去的。 实际上准备一点小礼品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时候,准备的无论是礼品还是内容,都是要有针对性的,不是所有都会成为你的用户和粉丝。

我们在做社群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有选择,才能有的放矢。

 群居动物的特性决定了人类的深层心理需求是对免于孤独的渴求。存在主义大师克尔凯郭尔在一百多年前写到,在他那个年代,“人们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听嘈杂的音乐等方式来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以驱散孤独的思考,就像在美洲的森林中,他们通过火把、呐喊以及铙钹的声音来驱赶野兽一样”。而社交正是人类对抗孤独的古老选择。谁认识到了这一点,谁就能洞察到人性的伟大和幽闭,谁就找到了打开下一间社交密室的钥匙,特别当互联网经历过“得草根者得天下”的草莽时代之后,如果新的创业者能够抓住中产人群特别是精英人群的消费迭代这一大趋势,就想超信从精英人群切入提供更安全、更私密的沟通平台,谁就可能打造继微信之后的下一个超级社交平台。

文/ 马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