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生作品 西域列国周游记 上,车轮上的行囊 之十九

《西域列国周游记》(上)

作者:黄俊生 “车轮上的行囊”之十九

羞刀难出鞘


在南疆行走,总有一种恍惚,无论是视觉、触觉,还是思维,一直在博大、壮美、多彩,与寂寥、荒芜、苍凉之间游走,自有一番旷达与自由。 南疆旷达,因为它有塔里木盆地和塔格拉玛干沙漠,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和最大的沙漠。盆地虽然覆盖着流沙,但源自昆仑山系与天山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克里雅河、和田河、安迪尔河、噶拉米兰河、车尔臣河、米兰河、孔雀河,把沙漠分割成一块块绿洲。古代西域三十六国,大都环绕盆地设国,那大漠风情、风物、风俗,牵引着无数旅行者狂热的脚步,迎着塔里木盆地沙尘行走,再淡漠的目光也无法不深邃。 从帕米尔高原下到塔里木盆地,通常由中巴友谊公路即314国道返到喀什,也可以从石头城出发,抄近路走“塔莎古道”,在昆仑山间穿插,横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莎车县。当然,没向导指引,我还不敢单枪匹马冒险闯这条古道,遂从众原路返回。于是,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便次第闯进我眼帘。说熟悉,这些地方,都是汉代时期西域三十六国范畴,史书和小说上时常提及;说陌生,它们处于塔里木盆地边缘或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于我而言,曾经那么遥远。今天,我将一一叩击它们的大门,访问它们的现在与过往。 南疆自然风景很壮观,大漠风光旖旎,高山雪峰雄奇,看了,酣畅淋漓。但是,南疆的魅力还不仅于此,它的历史,它的神秘,它的风情,它那启发人无限遐思的传说故事,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盆地与沙漠,不适合旅游,只适合探险与考察。

我们没在喀什再停留,直接顺着315国道一路向东。315国道,孤独而美丽,低调又奢华,它不如川藏线318国道那样被膜拜,也不如独库公路那样有人气,连网红文章在推介最美自驾路线时,似乎都忽略了它的身影。但是,对我来说,自它进入我视线的那一刹那,它的存在,就无可替代。因为它有,疏勒的万种风情,英吉沙的名刀,莎车的炮台、祈富台和汗王陵,泽普的金胡杨公园,叶城的新藏公路零公里碑,和田玉龙喀什河的玉石,于田库尔班大叔的故事,民丰的尼雅遗址精绝古国,且末的那些散落在沙漠里神秘传说,轮台的西域都护府古城,库尔勒的铁门关古道,还有中国面积最广的县若羌,若羌有楼兰古国、米兰故城、营盘古城、罗布泊传奇、以及红枣。

我们擦过疏勒、英吉沙、莎车、泽普,于太阳落山时进入叶城。叶城是新藏公路219国道起点,也是我第一次雪域高原行的起点,我每次经过叶城,都会特意去寻找219国道零公里里程碑,重温失落的时光。这里是219国道与315国道交汇处,由此向东,顺315国道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通往青海西宁,由此向南,就沿219国道翻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进入西藏阿里地区。零公里里程碑是一座拱形门,拱形门正中安着一个大大的“0”字,余秋雨为拱形门题联“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我在新疆已经看到余秋雨多处题字,比如我接着要去的锡提亚谜城,也是余老先生题的名。锡提亚谜城是浓缩版西域三十六国文化旅游区,类似于当年的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进谜城主要是想触摸一下西域古国的历史变迁脉络,好比进趟博物馆。

驰行在315国道上,极目之处皆是黄沙尘土,遮天蔽日,天空昏黄。过和田,我特意拐进城,想拜识一下久仰的名城。在一家品味不俗的叫做沙枣花的火锅店吃饭,一个半小时,出来一看,车挡风玻璃上覆盖了厚厚一层黄沙,看不清前路,又不敢用毛巾擦,怕擦花玻璃,就将就着开,拐弯时一打方向,侧面一阵风,刷的一下,沙尘没了。可见,空气是多么干燥。

看到很多指示牌,某某古城,某某遗址,多如牛毛,眼花缭乱。当地人说,那只不过是几堆土墩而已,没啥看头。早先做路书,从资料上获知,新疆有两处被称为东方庞贝古城,一处是罗布泊的楼兰古城,另一处是尼雅遗址的精绝国故城。楼兰古城的谜底,已经被考古学家揭开了身世,而尼雅文化尚待挖掘。当年阅读《鬼吹灯》,以为小说对精绝国的描述纯属虚构,没想到历史上还真有过这么个小国,班固在他的史书里最早提到这名字,现代探险家也在沙漠腹地发掘到精绝国存在的佐证,可我查询高德地图,居然没有查到精绝国故城。也许,那里风沙迷眼,只剩黄土数堆,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去走一走,虽不能揭示尼雅文化的谜底,去摸摸它的谜面也好的。 尼雅文化的谜底并不容易揭示。当我们按高德地图所示,从315国道转沙漠公路趋近尼雅遗址时,被公安哨卡阻住了,一位警察查看了我们的边境通行证,说没有民丰县公安局的批准,尼雅遗址范围内不允许进入,还说遗址里没有什么好看的,唯一的历史遗存大麻扎也被推了。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推就推了?会如此儿戏?疑惑归疑惑,却很无奈,只得调转车头。

且末位于古丝绸之路要冲上,交通地位显著,我猜度,这里应该有大量历史遗存吧?参观且末博物馆,有资料证实这点。在南疆行走,你疏忽不得,哪怕是一个土堆,你疏忽了,就会错过一段历史。且末的扎滚鲁克古墓群在考古界比较知名,我按导航指点去访古。天开始下小雨,气温转凉,这种较大面积降雨,在沙漠地带还不多见。扎滚鲁克古墓群在且末县城西边,与沙漠交界。据事先查阅的资料显示,扎滚鲁克古墓有三期墓地,一期距今有3000余年,二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期为东汉到魏晋时期,并且发现好多肌肉还有弹性的干尸,干尸身体上的衣物依然色彩新鲜。

到了墓葬区域,一下子发现乡道旁有块指示牌,下车一看,上写“扎滚鲁克古墓群三号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迹模糊,几难辨识。抬头四顾,只看到在沙地上有几处略为凸起的沙包,如果不是这块牌子,谁也不会想到,沙包下竟藏着1000多年的秘密。既然三号在此,那么一号二号就该在附近啦。可找来找去,甚至穿过一片枣树林爬上一座沙山眺望,也没发现,只好对着远处的几个沙包拍了几张照片,假装那里就是古墓。 终于,在拐到另一条乡道后,猛然看到道路尽头有两扇铁门,铁门紧闭,门口还设置了路障,显然是不让通行。见到我们,出来一壮年一青年两位胡人,用难以听懂的汉语告诉我们,这里是古墓保护区,没有县博物馆的同意不让进,哪怕我们来自遥远的江苏。


看来,我们真的难以接近它的历史,这让我有点沮丧。


更新于 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