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现代有哪些被歪曲误解的?

我在做毕设


其实哪一个学派的理论在现在都被误解了,我不想具体的去分析这些学派,他们的一些言论是怎么被曲解的。因为这太多了,几乎他们相应作品和代表人物言论当中的每一句话,现在人都读不懂。

不是大家不想读懂,而是大家对于他们这些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一提到儒家就想到误国300年。一提到道家,就是保守小国寡民。一提到法家就是暴政。仿佛骂遍了这些诸子百家就好像自己能成为圣人一样。

文化思想经久不衰,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社会适用性。儒家在战国时代不受待见。但是我们现在一提到国学,首先想到的就是四书五经这就是儒家。我们总说法家如何如何。但在战乱的年代,只有信奉法家的人能活下来,要不然你这一个政权连被后世史书记载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要是想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理解都狭隘化,都固定化。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文化全是糟粕,全都烧掉,也绝不姑息。但我们烧掉的不是所谓的中国文化,这体现的只能是现代人的一种无知。

其实我们不论看待某一种学说思想,只要我们引入方法论和辩证法。我们对于诸子百家当中的每一个学派,每一个代表人物的理论,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不是那种扣帽子似的,儒家耽误中国2000年。还有什么法家要砍人砍手?说到底,很多对于诸子百家的误解都是从自身的无知开始的。但重要的是他们就自认为自己特牛逼。自认为自己能够看遍诸子百家。

说了这么多,还不包括后世统治者对于各家思想的一种自我诠释。各个学派的思想最初都源于理论研究和解决社会实际,但是当国家稳定以后,所有的学派无一例外都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在封建时代这种工具性最突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现在人的无知恰恰就在于把这种并非本源的工具性说成是某些学说的核心理论。然后在各个演讲的舞台大肆唾骂诸子百家的诸位先贤。真搞不懂,有一些所谓的专家骂一个死人,究竟能让你多爽啊。有床上爽吗?


大秦泰西廷尉府


儒家、道家、法家的很多思想被现代人误解了,其原本的内涵被一些“曲解”所掩盖。

这样的现象其实有很多,除了“人云亦云”之外,还与当时语言不易理解有关。


儒家被误解为“愚民”,其实是当时极为少见的“智民学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都说“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但是似乎对“孔子”这一教学事业的奠基者视而不见。

并且对《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从文字本身来说,这样的断句是比较符合语法规范的,像杨伯峻等学者都持此观点,而这样的一句话也“坐实”了儒家愚民的罪状。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断句上的合理并不代表这句话就是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内容有可能遭遇过“篡改”,毕竟《论语》的年代比较久远,本身就是一些“笔记”汇编的形式,还经历过“秦火”,所以难保没有一些缺简或者衍文的现象。

单凭一种断句是不能够进行盖棺定论的,还需要去考察儒家坚持的一些观念。


儒家讲求“道德”,也就是“礼”的约束,希望上层统治者遵守规矩,用以教化百姓,这就是所谓的“风行草偃”。

既然是要百姓也“知礼”,那么必然就需要对其进行教育,所以孔子将之前学在官府的限制打破了,在民间也授徒讲学,坚持“有教无类”。

儒家认为,只有百姓真的能理解了什么是“礼”,他们才会去自觉地遵守“礼”所规定的内容,这样社会才会稳定。

所以,儒家极力推崇如《诗经》等典籍的教化作用,希望百姓和贵族都能学习这些文化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更容易推行“礼”。

如此一来,儒家的观念就和其他诸子有了很大的差别,它是当时为数极少的“智民”学说。

诸如法家、道家等学派认为愚昧状态下的百姓好管理,但儒家不这么看,它感觉高压下的统治并不稳定,不如让百姓自觉遵守。

所以儒家能成为后来的正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下来说,人类的受教育程度是不断提高的,这在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只有民众整体的素质提升上去了,人类社会整体才会发展,所以我国的“扫盲”行动就显得如此重要,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点类似“木桶效应”,决定木桶这个整体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但是,一些人仅仅凭借着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就认定儒家是“愚民”政策的倡行者,这显然是“断章取义”,误会颇深。

道家被误解为“探索自然”,其实是一种治国方法

关于道家学说,很多人将其认为是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学派,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种自然哲学。

其实不是,来看看“诸子百家”的产生原因就能明白了,道家的这种探索只是副产品而已,并且也论述极少。

诸子百家的诞生在“礼崩乐坏”的现实下,并且皆为贵族学说。因为这些学说无论是创立者还是践行者基本上都是贵族,而其主张也往往是从上到下的改革。


所以,这些学说从诞生的目的来说,都是为解决乱世提供方法的。

道家自然也不例外,实际上也是一种教授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对于社会走向的认知。

其中很多言论都和当时的局势相关。

比如说道家里面经常提到的“圣人”,虽然不是指儒家的圣人,但却指的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认为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与天地合其德”,即顺其自然。

道家尤为反对儒家的观念,认为他们这种积极干预的方式有违事物发展规律。

就像其所说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们今天把它理解为一种辩证看问题的方法,但实际上它表达的含义就是一种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

因为“美”的出现。必然是因为有了“恶”的存在;有“善”的出现,是因为有“不善”的对比。


所以它对儒家推崇“仁义”、“忠孝”等等品质有所诟病,认为这是“下德”。儒家给天下树立了一个“仁义”、“忠孝”的标准,那么同时也树立了“不仁义”、“不忠孝”的标准。

这就是: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家希望回归到“小国寡民”的治理方式上,不是要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统治,而是想要消泯掉治下民众的欲望,让他们能满足于现实生活。

所以,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甚至愚民的方式,不让其有更多的智慧,只是在关键节点上进行引导,绝不过多干预事物的发展。

比如其中著名的一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就是让统治者抛弃“仁义”的思想,向天地学习,旁观事物自然的发展规律,既不要因为狼吃羊就去消灭狼,也不要因为羊吃草就要去种植草。


因为这样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一旦失去了外在依靠,事物的发展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在狂风暴雨中会迅速凋零。

《道德经》中有很多这样的言论,那些看似探索自然的语句其实都是为这些治国思想进行的服务。

当时哪有心情去探索对于实际社会没有作用的“自然”呢?

法家的“律法”和“法律”是两个概念

说起法家,后世的呼声就分为两类,一种说其“残暴”,另一种说其“公平”。

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是法家成为正统,封建社会的发展会更好一点。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去研究过法家著作,光凭想象来看待这一学说。

法家其实和儒家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种,都是为社会树立“规则”。只不过儒家的规则叫“礼义”,用教化的方法;而法家的规则叫“律法”,用强制的方式。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法家的“律法”不是如今所说的“法律”,这是两回事。

法家的“律法”主要用于限制某些行为,并且不是为了维护公平和正义,只是统治者用以治国的工具而已,它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并不维护下层百姓的利益。

如果是为了“公平”,那么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但是,法家却不是这样,它认为,一个人如果个人品质很高,但对于家国无益,那么不赏;如果有个人品质败坏,但没有做出太危害国家的行为,那么也不罚。

那么,律法是谁制定的呢?是上层统治者,用以维护其自身的特权,并且拥有独自修改律法的权限。

这样的“律法”公平吗?显然不公平。

法家因为要强制性地推行这样维护统治的规则,所以就不能让民众知晓利弊,就要进行“愚民”。


法家才是“愚民”的主要倡行者。

从《商君书》等法家著作中可以看到,这一学派对于儒家等“诗书”的教育是尤为抵制的,并且明确说要让百姓处于愚昧状态,不能对其进行“启蒙”。

这样的高压统治是违背了人类发展规律的,秦朝的迅速崩溃如果说还有“匈奴”等外在威胁的原因,那么汉朝施行的“法家”治国就是彻底失败的案例。

既黄老无为之后,汉朝国力迅速恢复,任用了一批酷吏,想要通过法家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但是显然,即使是外有匈奴掠边的压力下,法家在内部也是不得人心的,这才改用了儒家这种温和手段。


所以说,如果想要了解儒家、道家、法家这些在今天依然让人感兴趣的学说,一定要去读它们的著作,以及一些学者对于这些学说的研究。

闭门造车,人云亦云,这种“想当然”的认知是不可取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不应该是说有哪家被曲解!

在漫长的时光里,只要有需要都会被人曲解一次!

如果他们还活着,或许自已也会曲解一把!

任何文字,都可能有时效性!

更何况几千年以前的文字,以诸子百家的目光来看待现在,那只能收获别人的否定!

他们是我们文明的来源。

但是他们的语义并非一文不变。

发扬他们是正确的理解他们。留住他们的文字就可以了。

每一个人都可以去解释,但不必强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

他们就站在那里说出了他们的话语,你只要去聆听,然后去分辨哪一句适合你。

至于传承,他们在那里!

从来没有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