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威史


三国实力大小依此为,魏、吴、蜀,其中,魏国最强大,蜀国最弱小。就领土来说,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三国人口魏国人口四百多万,吴国二百多万,蜀国九十万。

如此大的差距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去战胜曹魏,匡扶汉室。这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出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所以,诸葛亮才提出要占据荆、益,东和孙权,两路出兵夺取天下。有了这些,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天下有变”。只有这样,才是诸葛亮以小博大的布局。

但是事实上却是,虽然刘备成功占有益州,但关羽大意失荆州,让两线出击失去可能。更关键的是“天下有变”这一条件,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一直没有出现。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内部趋于稳定,其实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由乱而治的趋势。占据中原的曹魏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政局稳固,国势一直处在上升期。而这一时期正是诸葛亮执政的时期。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发生变动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再加上蜀地道路艰险,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导致自己进攻不易,诸葛亮多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从这方面说,诸葛亮北伐失败正是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最终失败。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是失败的。他以益州一地,雄据西南,屡次用兵,以攻为守,让曹魏数十年不敢加兵蜀汉,从这里讲,他也是成功的。

一壶清茗品春秋


前言

北伐曹魏,实现统一,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中就已定下的奋斗目标。虽然关羽兵败失荆州、刘备惨败夷陵后,蜀汉元气大丧 ,又仅占益州一地,地僻民穷,战略纵深逼仄,成为三国中最弱的政权,而且失去荆州后,两路北伐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但诸葛亮并未因此放弃他筹谋已久的北伐计划。

诸葛亮谙熟天下大势、洞烛机先,其智深不可测,而且北伐中原这个登高望远的宏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没有地理优势、综合实力羸弱中,以主动进攻代替被动防守,创造出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蜀汉集团这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有人质疑诸葛亮穷兵黩武,耗尽民力,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若不一再发起针对曹魏的主动攻击,恐怕蜀汉早就被强大的曹魏所吞噬。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是为了竭力完成他对刘备的承诺及责任,但因先天不足,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以小博大,以弱击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场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最终,北伐没有成功,他也因积劳成疾,殁命五丈原......


六次北伐为何均无功而返?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频繁发动对曹魏的战争,蜀国北伐军六出祁山,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 ,却未得中原尺寸土地,最终还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弊的不堪结果,难道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吗 ?

诸葛亮六伐中原均功亏一篑,常使后世英雄为他扼腕垂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归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诡异现象:南征易,北伐难。检索史料,你会发现南征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北伐成功却只有寥寥几次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扫荡蒙元残余势力的北伐,再就是国民政府针对北洋军阀而发动的北伐战争了。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每一次都有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魏将张郃抄了后路,致使蜀汉北伐主力进退失据,诸葛亮被迫放弃已经到手的凉州东三郡,率军退回汉中;第二次是因为路途艰险,粮草转输困难导致军中乏粮,只得被迫撤军;第三次是因为张飞子张苞追击魏军时不慎跌落深谷,后伤重而死,诸葛亮因悲恸过度而生病,已无法指挥作战,不得已再次撤兵;第四次是曹魏施反间计,命细作潜往成都大肆散布谣言,后主刘禅因此猜忌诸葛亮拥兵自重,于是下诏撤军;第五次是因为李严督运粮草不利,导致前线军粮接济不上,李严害怕被惩罚,于是矫诏(伪造刘禅旨令)大军班师。第六次因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无计可施,最终病死五丈原,遗命杨仪代理统帅,率军撤回蜀境。


导致蜀军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事实上每次出祁山后诸葛亮所面对最大的困难几乎相同——粮草不济、魏军坚守不战。秦岭山高谷深,路途艰险,运输困难,蜀军的粮道又很容易被敌方截断,因此无法长期与敌对峙,更无法打持久战。蜀汉北伐曹魏的战争打到后期,基本上就演变成了粮草争夺战,不是你劫了我的军粮,就是我烧了你的粮库;另一个原因是司马懿窥破蜀军软肋,据险坚守,决不出战。他知道远道而来的蜀军耗不起,时间一长军中粮尽,必不战自乱。这招果然有效。刚开始魏军还跟在蜀军身后盲目追击,有时还发起主动攻击,吃了不少亏,但后来司马懿改变与蜀军打野战的策略,坚壁清野,绝不轻易出战,蜀军几乎没有速战速决的机会,即便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亦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了。

后来,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基本解决了山地运粮困难的症结。后来,为了长期与敌相持、对峙,他采取“取之于敌”之法,命军士到凉州抢收魏国已熟的麦子,以补充军粮。他还分兵就地屯田,自种自收,进一步减少了粮草转运的困难和压力。


但司马懿勒令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以至于蜀国北伐军长期屯驻、滞留在魏属交界处,无法再进一步,乃至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个问题都没有破解之策,早期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就这样打成了胶着战、持久战。对于进攻一方来说,这样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六伐中原徒劳无功,主要是他的对手是极善用兵的曹魏太师司马懿。司马懿堪称是诸葛亮的克星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因何受人质疑?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六次北伐不成功归咎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足,他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安邦定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他用兵打仗却过于谨慎,似乎忘记了“以奇用兵”的精妙,显示了他在军事能力上的欠缺。陈寿还指出,诸葛亮希望在其有生之年击灭曹魏,一统天下,所以连年用兵,这不是穷兵黩武又是什么?

这只能算一家之言。假如诸葛亮真的像陈寿说的那样军事能力平平,那么当初刘备不厌其烦“三顾茅庐”恭迎他出山辅佐自己又作何解?


和冲锋陷阵、斩将搴旗、骁勇无敌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比,登高望远的诸葛亮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参型、智慧型军事奇才。要不然,他一出山就能给刘备提交了一份东联孙权、北抗曹魏、西据荆益的战略远景规划,而且极具具体操作性,所以他必定精于军事。要是没有诸葛亮,实力弱小、连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刘备又如何能化茧为蝶、三分天下而得其一点呢?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常认可,拜他为军师将军,还由衷地对关张说:“吾得诸葛亮,犹鱼之有水也 ”。

诸葛亮六伐中原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军事能力不应该因此受到质疑,虽然他用兵过于谨慎,但蜀国实力有限,不允许他动辄与强大的曹魏进行豪赌,因为若他思虑不周或一着不慎,很可能导致蜀汉集团满盘皆输。在北伐期间,他不也一次次把用兵狡黠的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吗? 后来蜀军撤出五丈原后,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在沿途部署的营垒纹丝不乱,也发乎内心的称赞诸葛亮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奇才。

那么,为何蜀汉拥有如此优秀的军事人才,却无法战胜盘踞中原的曹魏呢?


与强大的曹魏比,蜀汉实力太过弱小,且北伐的战略机遇期早已经错过

彼时,曹魏占据了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中原地区,在各方面拥有毋庸置疑的巨大优势,从综合国力上讲,蜀汉和曹魏比差距太大,犹如蚂蚁和大象。当然除了综合国力外,影响战争走势的因素很多,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数不胜数, 为何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北伐却徒劳无功呢?细究起来,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北伐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应该是赤壁之战后立刻联手孙吴北伐中原。

(2):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失去了两线进攻的有利时机,只剩汉中一块进攻跳板。

(2):蜀后主刘禅似乎忌惮诸葛亮独掌军权,对北伐持消极态度。

(3):诸葛亮受刘禅猜忌后,为求自保,长期统兵在外,把北伐当成避祸手段,因此无法尽全力进行北伐。

因篇幅所限,在此就不进行进一步分析了。

当然,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历史人物终究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当中,无法超越其身处的时代,其所作所为多少也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局限。诸葛亮“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在志向、才干尤其是人品上,诸葛亮都远胜其死对头司马懿。虽然北伐不成,但他早已名垂宇宙,成为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贤相的典范、治家的楷模,早就涅槃成一座令后世仰视的丰碑。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染襟。”以诸葛亮的智慧,蜀汉屡次北伐却难以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蜀国实力不足!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曾经多次描写蜀军因为粮食告罄不得不撤回汉中的情节。

为什么蜀国会如此窘迫?这是因为蜀国只有一州之地,不仅地盘小而且人口少。

虽然说经过了汉末乱世之后,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总人口也不及汉时的五分之一。

但是蜀国的人囗也的确大少了,魏国灭蜀之时,得到了刘禅派尚书郎李虎送上的士民薄。

总计蜀国共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整个蜀国的人口只有区区94万,然而军队就占去了近九分之一,官吏也多达4万人。

由于在蜀国需要接受百姓供养的军队和官吏占比过大,必将导致能够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负担过重。

而即便是在诸葛丞相的精心治理下,也仅能保证蜀国的实力不至于下滑,并能够得到缓慢提升。

但却既无法和占据了整个北方农耕地区的曹魏相比,也无法和占据了荆州、交州和“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吴国相比!

况且蜀地多山,既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部队出击。

苛刻的地理条件,造成了车不方轨栈道险恶的局面,使蜀军的后勤补给相当艰难!

很容易因为战争资源储备不足,或是来不及运往前线导致贻误战机。

由于魏国地盘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因此既打的起防守反击,也打的起主动出击。

而因为蜀国缺乏战争资源,所以在北伐时只能采用速战速决的战术,绝对不能和实力雄厚的对手打消耗战——不仅蜀军禁不起消耗,而且蜀国的百姓也无力承受长期消耗的沉重负担。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丞相的几次主动出击,多是由于粮食告罄无法继续坚持下去而被迫撤退。

诸葛丞相的最后一次北伐战争,则败于司马懿的坚壁不战,致使蜀军劳而无功。而诸葛亮也被司马懿拖垮了,竟然因为病重而去世。

未能实现他恢复中原复兴汉室的愿望,只留下了“秋风五丈原”的绵绵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