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羽之死,关羽有哪些缺点?

HZ南星


关羽有这些缺点,你知道吗?


关羽从“温酒斩华雄”的英迈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所以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到处可见,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关羽当成神去看待。关羽的尊号一封再封,从关公、关二爷到关帝,直至清朝取代岳飞成为与孔子并列的“武圣”,他终于走上神坛,名垂千古。实际上,关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来看看。

  一介武夫。因《三国志》作者陈寿“尊曹抑刘”的倾向,关羽的传记不足千字,可以确定的是,关羽是一员勇猛非凡的虎将,但也不过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关羽的身世一直不详,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出土了他家族的墓碑,他其实出自一个经学世家,至少在他父辈时还以学问为业。但没有更多证据显示关羽本人饱读诗书,后世广为流传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恐怕还是受罗贯中的影响。

  关羽确实武艺高强,颜良就是被他“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不过接下来的“诛文丑”则又属《三国演义》的发挥。“诛文丑”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关云长挂印封金”,为制造气氛铺垫关羽出场,作者先交代了曹操帐下名将张辽、徐晃等都拿文丑莫奈何,等关羽出马,三两下就把文丑搞定。文丑是袁绍手下名将,本事也着实了得,他就这般“冤死”了。

  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他在小说中把老乡山西解县人关羽当作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的典型代表,大书特书关羽的丰功伟绩。和诛文丑一样,华雄本为孙坚所杀,蔡阳实为刘备所斩,罗贯中把别人的战绩,硬塞到关羽的“功劳薄”上。历史上确有其事而夸大其词的更是多见,如为护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属实,但中途添加“过五关斩六将”则是子虚乌有;还有“水淹七军”的神机妙算,实际上是天降暴雨所致,关羽捡老天爷的功劳而已。为突出关羽“高大全”式的形象,罗贯中把这些骄人战绩,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全部转到关羽名下,以彰显其骁勇机智。

  细读更可发现,历史上的关羽极度缺少政治头脑。他不懂得联吴抗曹的重要性,拒绝孙权的联姻,态度很不友好,辱骂求婚的使者:“犬子怎能配上虎女?”得罪了东吴。这之后的故事人们都熟悉了,孙权谋取荆州后,将关羽父子斩杀于临沮,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

  二、刚愎自负。如果说缺少政治头脑葬送了蜀汉的前程,那么“颇自负,好凌人”就是关羽个人最大的性格缺陷。

  214年马超来降,关羽致信诸葛亮探问虚实,亏得诸葛亮知道他的那点“小算盘”,说马超虽与张飞棋逢对手,却难与关羽为敌,因为有孔明的表态,关羽才放下心来,并沾沾自喜。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这个事情本很简单,但到了《三国演义》那里,因为罗贯中把关羽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也当成是优点(至少是特点)来写,甚至出现了关羽不顾驻守荆州的军职,一心要入川与马超决斗的情节。

关羽对马超尚且如此,年迈的黄忠就更不放在眼里了。《三国志》里记载有关羽对黄忠的态度。219年黄忠在汉中归降,刘备、诸葛亮有意将他和其他几人封为“五虎将”,却担心关羽耻与黄忠同列。原来马超、张飞都在战场上见识过黄忠的实力,对这个提议肯定没问题,他们就怕到关羽那儿有意见,说明关羽自负的性格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果然按刘、诸预想发展。《三国志》记载,刘备称汉中王后,派费诗去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十分生气,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态度极其嚣张、不可一世,费诗好说歹说才劝服关羽接受封职。

  刘备、诸葛亮等人这样的迁就,进一步加剧了关羽唯我独尊的病态心理。等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他更是居功自恃起来,看不起麋芳、傅士仁等搞后勤的军官。后来,眼看关羽出军乏粮被困,掌握着粮草用度的糜、傅二人以牙还牙,不准备出手相援,关羽哪里受过这等气,扬言“还当治之”,准备回来治他俩的罪,逼得二人反叛。最终,关羽败走麦城,再也没有机会治他人罪了。

  三、好色之徒。其实,关羽也算有点好色。据《蜀记》记载,198年,刘备与曹操合力攻打吕布时,关羽向曹操要求说等攻下城后,想要得到士人秦宜禄的妻子杜氏。但是下邳城破以后,曹操命令捉了杜氏先送来让他自己瞧瞧,结果好色的曹操忘了对关羽的承诺,把这妇人给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后关羽和曹操就有了间隙。

  说关羽和曹操为了争女人翻脸,以至于最后“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显然有一些言过其实。而因史籍所载有限,我们不清楚关羽讨要杜氏真正动机何在。而杜氏的儿子由曹操抚养长大,就是后来的魏国骁骑将军秦朗,一度是魏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由于关羽死得比曹操还早,史书没留下他与秦朗的蛛丝马迹,所以关羽和杜氏到底有过什么瓜葛就成了一个谜。

  千百年后,关羽不再是那个凡人的关羽,他的一切性情、弱点被人们羽化、升华,逐渐变成了一个完人。历代帝王更是对他屡加封号,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明神宗封他为关圣帝,清道光皇帝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他的名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还高出一筹。他在洛阳的墓地仅次于皇帝的陵墓,称为“关林”,他的庙宇,与孔庙一样,遍布中国??

统治者给他封爵加号,看中的是他的忠义,借以巩固统治。于是乎,这位生前并无丰功伟绩可资夸耀的凡夫俗子,死后却被神化为超越历史的战神甚至财神,最终脱胎换骨,成了三教九流都顶礼膜拜的道德楷模,人间神祗。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作为《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人物,关羽的死和他的缺点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其缺点主要有三。



其一,性情孤傲、过渡自信。

关羽骁勇善战、义薄云天、忠志不移,但其有一些性格方面的缺点,如独断专行、骄狂自信,且好大喜功、眼高过顶。关羽如斯性情缺点,对领兵兵戈的将领来讲还不至于会致命,可对开疆拓土的统帅而言就是他杀。因为关羽的性情特质,再加上不擅长处置荆州外部干系,导致荆州军团的带领外部冲突丛生。乃至孙权一攻击荆州,麋芳和傅士仁不战而降,让关羽得到退守的后路。



其二,办事过火、不能忍耐。

曹操得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筹办结合东吴谋取荆州之际,孙权为了交好关羽,欲与关羽结儿子亲家,派诸葛瑾到荆州为本人的儿子求婚。关羽不但不同意,还扬声恶骂。关羽虽看不起孙权,但也没须要在与孙权干系微妙之际,因个人的好恶而去激化矛盾,从而少了个战友多了个仇敌。再说,关羽复杂粗犷地回绝孙权自动联婚的发起,不但过火还不识大要。这件事也是孙权武力办理关羽的诱因之一。



其三,做事大意、疏于防备。

在汉末三国中,关羽的傲岸是出了名,这也导致其大意失荆州。乃至对本人孤军北伐的情势估量过于悲观,以为以本人的本领完整能够打赢这场中等范围的部分和平。即使不可乐成,也能够满身而退。但是关羽千万没有想到“不敷为虑”的孙权居然会背约弃义堵截本人的退路,甚至要置他于死地。如许关羽就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过错。关羽对情势阐发呈现庞大过错,实在是作为一个将领不该犯的过错。关羽粗心失荆州,就是对孙权疏于防备,表露空档,给孙权有机可乘,促使孙权由最初的盟友变为仇敌。



关羽孤军北伐从大胜到败北,乃至声名狼藉,身首异处,如此种种无不与其性情孤傲、办事过火和做事大意有极大关系。

尽管关羽有缺点,但他的忠义仍旧被后人记得,不管任何时候,我看到他的塑像,都会在心里默念一声:关老爷!


双鱼非鱼


大家都很熟悉木桶原理: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r

但通过《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之死我发现: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不光是短板,比短板更要命的是有隐患的板,我们姑且称之为“患板”。\r

三国时的蜀汉政权,文有诸葛亮这样“智圣”级的人物,武有关张赵马黄超一流的五虎上将,再加上刘备是大汉皇叔的响当当的品牌。按木桶原理来说,各块板不但不短,而且还都很长。但蜀汉政权却第一个灭亡。\r

为什么呢?\r

因为蜀汉政权虽然没有短板,但却有几块患板。正是这几块患板的突然断裂,导致了蜀汉政权的快速灭亡。\r

关羽——蜀汉政权的一块患板。\r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帮刘备制定了发展战略:先取荆州、再起益州。“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r

那个“将荆州之兵”的“上将”,当时默认的人选是关羽。\r

最初的发展,果然都向诸葛亮规划的那样,很顺利,没用几年,就拥有了荆、益二州。但就在刘备拿下益州、汉中不久,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蜀汉的发展迎来了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被东吴偷袭。\r

这直接打乱了诸葛亮双管齐下、夺取中原的战略布置。\r

荆州是怎么丢的呢?需要为此负责任的是关羽。“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制定的基本国策,诸葛亮入川支援刘备、把荆州交给关羽时,一再嘱咐关羽一定要和东吴搞好关系。关羽表面上答应,实际上一点不重视和东吴的关系,并最终以自己的狂傲惹得孙权下定决心偷袭荆州。\r

结果荆州丢了,自己也兵败身死。\r

荆州的丢失,使刘备的地盘、国力都大缩小。其实已经失去了两面夹击曹魏的战略主动性。紧接着第二块患板出事儿:张飞蛮不讲理,逼部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脑袋被人割下来送到了东吴,刘备又失一员大将,实力进一步受损。\r

这还没完!\r

接下来是刘备不听劝阻,执意伐吴为关羽报仇。旧仇未报,又添新恨,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至此,蜀汉元气大伤,已经没有统一中原的实力。\r

短板,是可看得见的,可以换、可补,或干脆将就着用,大不了少装点水,心里是清楚的。\r

但患板不同,表面上是看不出的,还以为它挺好,等突然出了问题,想补救时,往往就来不及了。\r

刘、关、张到底是哥仨儿,他们居然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战略眼光略显不足,没有意识到“外结孙权”的重要性,全部在这上面栽了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