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面应该有哪些人?

一个优秀的社群,群员应包括7类人:创建者、管理者、参与者、开拓者、分化者、合作者和付费者。

第一类:创建者

特质:有人格魅力、在某领域能让人服气、能号召一定的人群。

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够吸引一批人加入社群,还能对社群的定位、壮大、持续、未来等都有长远而正确的考虑。

但是创建者一定得有威严、有影响力吗?也不尽然。

拿某个社群来说,创始人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性,她建立群的时候也是生宝宝不久,每天在家带孩子,没有任何网络影响力。

她说,读书的时候有件事对她影响很深。当时班里的很多人才,谁也不服谁的管。但是有个女生,她并没有很厉害的才能,但是她能让所有高手都愿意听她的安排,大家其乐融融,就把活干好了。我们能很容易地感受到她不竞争、专注于从做事角度出发的心态。

后来发现,最关键的原因是,只有她没有攻击性,又特别擅长连接人。

因为她真正佩服别人比自己强,承认自己的无知,认真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才能真正以学徒之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能获得大家的尊重。

第二类:管理者

特质: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身作则,率先遵守群规;有责任心和耐心,恪守群管理职责;团结友爱,决策果断,顾全大局,遇事从容淡定;要赏罚分明,能够针成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并运作平台工具实施不同的奖惩。

社群管理的难度相比于线下,其实不但不轻松,还会更麻烦。管理的道理通常是相同的,要看管理者是不是能够吸取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管理者要尽快挖掘与培养核心小伙伴,组建一个核心管理团队。遇到困难、想到一些主意,可以先放到核心群进行头脑风暴,各种天马行空的主意就像火花一样碰撞。一件看上去特别艰巨、难以完成的事情,分解到多人后解决起来就高效多了,这时候你也会深深地意识到: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

一旦社群大到一定的规模,连管理者都可以组成一个社群了。

社群成员人数规模超过了5万人,管理团队自然不小,所以管理者还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试用管理员职责:初级的群管理,包括提醒新人规范群昵称、统计每日问早数据。

(2)管理员职责:试用管理员考核期满之后可以晋升为管理员,主要引导群的原创分享。

(3)组长:组下达到4名管理员可以晋升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一个群,负责群的活跃度和群聊质量。

(4)副总管理员:一位副总管理员负责4个大群,也就是下面有4位组长,更多地分担总管理的管理成本,汇总统计整个社群的每日数据(问早数据,干货数据)

(5)总管理员:负责整个社群的管理活动,搭建群的管理架构,注入本群的文化基因,制定群每一个阶段的活动,负责社群的整体输出内容。

第三类:参与者

特质:风格可以多元,但要尽可能参与到社群的活动或讨论中。

活跃度决定了参与度,而要想活跃度高,在参与者中引入一定的牛人、萌妹子、幽默人等会很有效,这些人群能激发社群整体的活跃度。

第四类:开拓者

特质:懂连接、能谈判、善交流。

社群的核心是人,资源是人,只有把在社群中的资源充分利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出社群的潜力。所以开拓者要能够深挖社群潜能,在不同的平台对社群进行宣传与扩散,尤其要加入不同的群谈成各种合作。

第五类:分化者

特质:学习能力强,他们要能够深刻理解社群文化,参与过社群的构建,熟悉所有细节。

分化者是未来大规模社群复制时的超级种子用户,是复制社群规模的基础。

第六类:合作者

特质:认同我们的社群、有比较匹配的资源。

独木难支,所以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拓展一定的合作者用于资源的互换,如与其他社群相互分享,共同提升影响力;或者跨界进行合作,产生互利。

第七类:付费者

你要记住,社群的运营与维护是需要成本的,不论是时间还是物料,都可以看作是消耗金钱。所以社群一定要有给予经济来源的付费者。付费的原因可以是购买相关产品、社群麨的产出、基于某种原因的赞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