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究竟啥意思?你知道吗?

俗语:“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究竟啥意思?

前言:明代范文若《鸳鸯棒·恚(huì)剔(tī)》中曾言““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成语文化更是蔚为大观。我们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成语:三长两短,指的就是意外的灾难或者事故,其实就是对死亡的一种委婉称呼。而在我国俗语文化之中,也有这样一句俗语“人怕三长两短”,当成语文化和俗语文化相结合,里面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和学问。

那么有的朋友会问,“人怕三长两短”这句老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哪“三长”,哪“两短”呢?下面笔者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奥秘。


首先“三长两短”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就是和棺木有关。古代的棺木都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材底部和棺材顶部是两片,分别代表天和地,左右的两片木材代表日月。

这四片木材都是长木材,而棺材的前后两面是短木材制成,也叫彩头彩尾。所以棺材其实是“四长两短”,而“三长两短”少了一个长,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死后棺材盖才合上,所以“三长两短”就引申出死亡的代称了。


其次,“三长两短”还和五把宝剑有关,“三长两短”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有个铸剑大师造了五柄名剑:纯钧、湛卢、巨阙、胜邪、鱼肠。这五柄剑中前三把为长剑,后两把为短剑。因为在古代剑是凶器,是杀人利器。所以老人们就以此来代替不好的事情,故而有了三长两短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香火,上香常用三柱故而三长,蜡烛常用两支故而两短,而这些东西专用祭祀,所以代指死亡。


再说“香忌两短一长”,很多人可能不知为何只用三炷香,其实还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感恩民间有多种说法流传,流传最广的一种呢就是说三根香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根香的作用不同。

一根用来敬天,因为在那个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气候决定生产,所以人人都希望风调雨顺,故而要敬畏上天。一根用来敬地,有了雨水滋润,还得有合适的土地,而土地就代表了丰收。第三根则是敬先人,毕竟是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才为我们营造出了如此美好的一切。

不过佛家的说法有所不同,在佛教有两种说法。一则是三支香分别代表了“戒、定、慧”,在佛教这代表着三无漏学。“戒”希望自己觉而不迷,“定”则是希望能学而不染,“慧”顾名思义就是祈求得到智慧。


而道教常指三清,佛教则代指佛法僧。烧香的礼节颇多,此处便补赘述,之所以忌两短一长,是因为古人烧香还配有一本香谱,根据烧香后三炷香的长短来对应吉凶祸福,也就是俗称的“看香头”。而两短一长常被视为不吉,所以是烧香时最不想到看到的一种。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也逐渐被科学认知所取代。烧香后所显示的长短并非神明预示,却和生产商和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材料的优劣还是工序的紧密程度,都会直接影响香的质量从而导致长短的不同。


而烧香环境中的风向也会对香的燃烧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哪怕是点火的先后都会导致前后长短不一的现象。反之,如果人为布置合适的环境,以此行骗次次吉香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虽然烧香并没有改变古人的生活,但其盛行的程度却深刻地体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人们大多衣食无忧,也渐渐明白美好的愿望只有靠勤劳的双手才能实现,烧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