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
其實是有的,只是來晚了,也就是救駕來遲。
我們先來看看發動玄武門政變的背景。
隨著唐朝建立和統一天下的逐步推進,太子黨和秦王黨的爭鬥越發激烈,兩黨爭鬥的核心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究竟誰能奪得那個位置。
眾所周知李世民很厲害,但李建成也不差。在李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否則的話,他又怎麼能夠跟李世民爭鬥多年,一個長子身份可沒有這種影響力。
在政變前夕,李建成已經略佔上風,他聯合李元吉一起對李世民發難,不斷逼迫打壓李世民。
隨著形勢越來越兇險,李世民在部將屬官的勸諫下,決定發動政變奪取皇權。
當時,突厥進犯唐朝邊境,唐高祖李淵下令讓李世民率領唐軍前往邊關痛擊來犯之敵。這個時刻將李世民調走,他覺察到了不同的味道,為防止離京有變,他乾脆就發動了政變。
李世民文韜武略,在政變前做足了準備,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現的援軍自然也在他的考慮範圍以內。
以有心算無心下,當政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時身邊根本沒人。而且政變發生的地點是玄武門,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皇宮不可能帶著很多人,也不可能全副武裝,畢竟李淵還在,他們可沒想造反。
李世民這邊,他買通了宮門守衛,把自己的人安排進了宮門,但是顯然不可能把大軍帶進去,畢竟李淵也不是吃素的,大軍調進宮城他不可能沒有察覺。
事實上,李世民總共帶了不超過十個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人都沒帶。以多欺少,再加上打埋伏,所以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的時候,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折騰一番後李元吉也被尉遲恭梟首。
就是這段折騰的時間,東宮和齊王府的府兵已經知道了主人有難,立刻猛攻玄武門,李世民一邊派尉遲恭向李淵報告情況並控制住李淵,一邊派人去向秦王府兵報信。
很快,李世民藉著李淵的諭旨掌控住了宮門衛士,抵擋住了攻打玄武門的東宮和齊王府兵的進攻。
府兵的首領薛萬徹轉而想去攻打秦王府,拿李世民的親眷威脅李世民,就在此時,李世民的手下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首級宣示玄武門,並出示李淵的諭旨,士卒們一鬨而散。薛萬徹感到大勢已去,不得已逃走。
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兵都沒能救援,更不用說遠在軍營的軍隊了(李建成手裡有直屬軍隊),等他們收到消息,政變早已結束。
平沙趣說歷史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肯定有自己的軍隊,而且在玄武門之變時也出現過,只不過那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殺,等太子的軍隊趕到玄武門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只能潰散。那麼問題就來了,李世民已經在玄武門埋伏好士兵準備誅殺二人,為什麼他二人一點消息和準備都沒有呢?這就要從玄武門之變的起因說起了。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從大唐立國以來,太子黨和秦王黨之間的權力鬥爭就從未停過,鬥爭甚至愈演愈烈,本來太子是國家儲君,只要不出大的差錯,早晚會成為大唐未來的皇帝,可是李世民多年來屢立戰功,威望甚高,以至於李淵最後都對他封無可封,只能突發奇想封他天策上將一職,准許他開天策府,權力在諸王之上,僅次於李淵和太子李建成,一時間秦王府地位顯赫,一時無兩。如此一來李建成就不得不疑心李淵這麼做的目的了(甚至有人認為李淵就是要準備廢掉李建成另立李世民 ),加之秦王府內人才濟濟,像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恭等人又都積極攛掇李世民發動政變,奪取太子之位。李建成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如果不除掉李世民,早晚會失去太子之位,於是李建成以“當上皇帝后立李元吉為皇太弟”為條件,將李元吉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共同對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南下侵犯大唐,李建成和李元吉認為誅殺李世民的時機已到,於是李建成趁機向李淵舉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統帥各路軍馬出征,李淵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而李元吉也要求調撥秦王帳下的尉遲恭,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及秦王帳下的精銳士兵以此來增強軍隊實力,並請求出徵那天太子和秦王一起出席部隊的檢閱,如此李建成和李元便準備在那天趁秦王為李元吉踐行之機,殺掉李世民,逼迫李淵交權。但計劃被李世民安排在東宮的眼線獲知,最後李世民在不得已之下,徵求了秦王府幕僚們的意見之後,決定先發制人。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淵,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並聲稱二人要謀害他。李淵聽後,驚訝之餘回覆李世民第二天便召兄弟三人入宮審問此事。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這件事,二人認為宮中軍隊防備嚴密,況且玄武門守將常何是太子親信(
此時的他們不知道常何早已經被李世民策反),於是商量後決定第二天入朝向李淵澄清自己的清白。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李世民提前率領部下入宮並埋伏在玄武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隨後趕到,最後被殺死。當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謝叔方得知太子被殺後,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精銳兵馬兩千人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奈何李世民手下張公謹(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玄武門將馮立等人擋在門外,而敬君弘和呂世衡則率秦王帳下兵士與馮立的部隊展開交戰,最後二人戰死,直到尉遲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傳給所有人看,馮立,薛萬徹等人萬念俱灰,頓失戰心,最後潰散而逃,交戰才結束,至此玄武門之變以秦王黨大獲全勝而結束。所以從玄武門之變的整個起因,發生經過來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但細究起來這疏忽大意卻反映出了二人與李世民在政治謀略上的巨大差異。不管是東宮還是皇宮都有被李世民收買,策反的人,可以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任何謀劃都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進行的,完全是暴露無遺,失敗自然是在所難免。
當然了,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李建成真的像史書中所描述的那麼才能平庸,不堪大任嗎?他真的無時無刻不在想方設法的除掉李世民嗎?而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之下才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嗎?他本人真的就從未對皇位產生過覬覦之心嗎?其實就我個人而言,總覺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經過長期謀劃準備的,如果不是的話,為何太子身邊和皇宮內都有他的眼線,如果他是被迫反抗李建成迫害的話,為何當初李淵冊封他為天策上將時,他不懂得辭讓,急流勇退呢?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難道他不懂嗎?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親王的話,本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對李建成的地位也構不成任何威脅,我相信李建成是不會去加害李世民的,也或許李世民一開始確實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只是隨著戰功的不斷累積,地位的不斷上升,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再加上部下們渴望擁立他為皇帝,從而建立不世之勳,積極的攛掇李世民發動政變。而這一系列的因素便引發了後面的兄弟相殘。
最後再插一句,權力和慾望從來都是並存的,無限制的權力必然會伴隨著無限的慾望,在取得權力,滿足慾望的這條路上,如果不懂得節制,即便是至親至愛最後也會反目成仇,甚至如李家三兄弟這般鬥到你死我活,至死方才罷休,人間悲劇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有一句話叫救駕來遲 ,還有一句話叫先下手為強。
前者說的是李建成,後者說的是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並非一日之功所釀造,而是由來已久,兄弟倆為首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李世民手握軍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麾下將士十分擁護。
李建成也不是善類,很多人都以為他毫無作為,其實大錯特錯,當年李淵攻佔長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後滅稽湖,又被調派去鎮守蒲州,備戰突厥,後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居功至偉,同時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淵信任。
《新唐書高祖本紀》有載: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討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總而言之,李建成這個太子,前期攻克河西與長安等地時,首拿軍功,同時又表現出了足夠服眾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動盪時沒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擾,並非史書中所說的窩囊廢,近幾年也有很多為他平反的聲音,至於淫亂後宮,基本等同於莫須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戰的時期,突厥曾試圖派兵幫助梁師都,劉武周等諸侯,目的就在於將中原的混亂擴大,實力強大的突厥以便從中謀利,進一步割據中原。
後來李世民宣戰王世充,突厥第一時間派遣兵力去幫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並且調派軍使與王世充暗中溝通謀密,可以說當時天下間最為關鍵緊急的任務,並非征戰王世充,反而是阻撓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與王世充成功結盟,混亂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難分出大精力去對抗來犯的突厥,所以臨危受命,備戰蒲州的李建成,就擔負起了至關重要的責任。
於是乎我們得知,李世民率領軍隊去征討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卻等同於封疆大吏,他的責任在於堅守邊境,將突厥阻隔在外,讓其無法與中原建立聯繫,時刻牽制住突厥,以求為李世民爭取更多的時間,助其成功擊敗王世充,徹底瓦解突厥意圖趁天下大亂入侵中原的陰謀。
之後李淵又命李建成征討稽湖,李建成僅耗時兩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離蒲州,班師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順利解除了突厥趁機來犯的危險。
《舊唐書》卷六十四《隱太子建成傳》另有載: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將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從平長安。
由此可見,李建成並非無功無德,相反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更讓李淵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無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絕非只有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護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李建成坐鎮蒲州,阻斷突厥進軍中原的路線,切斷突厥與王世充的密謀,接近統一的李唐將會被分裂,從而陷入連年混戰不休的局面。
李淵貴為一國之主,又是唐朝的開國皇帝,立太子這種事非同小可,他當然不會選一個沒用的兒子,包括朝中部分親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這也是為什麼他能跟李世民對抗持久的原因。
試想以李世民征戰天下,封無可封的軍功,要想逼迫李淵廢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對的聲音,單憑軍權強行壓制也可奪權,為什麼能分庭抗禮這麼長時間,這其中必然有太多複雜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並肩作戰過,《唐鑑》卷一記載:高祖使建成、世民將兵擊河西郡,攻拔之,執郡承高德儒。
但這是司馬光經過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李世民命史官撰寫的《通鑑》裡卻說:“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見,歷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讓史官撰寫史書時,刻意隱瞞了李建成的軍功,營造出李建成毫無作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說讓自己的弒兄行為變得名正言順,但其實李建成這人並非一無是處,相反正因為自己的才幹軍功,以及親王重臣的擁護,外加李淵的暗中袒護,才當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兩個人一直進行著勢均力敵的爭鬥,那麼玄武門之變就不再是簡單的奪嫡之爭,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細節。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將完成天下一統時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貴為秦王,卻擁有足以撼動李淵帝位的權力,他南征北戰,在諸軍中呼聲極高,功蓋滿朝,但彼時的李建成身為太子,受群官與其麾下將士擁護,坐穩了東宮之位。
由此不難看出,李淵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權受到兒子李世民挑戰,所以才袒護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勢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黨勢力,由此李世民搬離皇宮,退居到位於皇城外的弘義宮,因此徹底導致了李世民於李淵及李建成之間關係的惡化,父子三人分為兩黨,就此面臨即將決裂的邊緣。
而李淵作為一個父親,十分疼愛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從始至終也沒想到,骨肉相殘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封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已經是他所能想到的權宜之策,按照李淵最初的設想,平定天下後,帝位傳給李建成,李世民駐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穩江山大業,但夢想卻終是破碎於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密謀大計,二人計劃向李淵進諫,要求調派李世民麾下的將士給李元吉前往邊境對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將,同時李元吉出征,當兄弟的李世民必須要踐行,雖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這些禮數仍然得遵守,此時建成二人聯合李淵對李世民進行打壓,東宮及李淵為首的皇權勢力已經對李世民秦王黨勢力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說,時間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經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處於下風,因此在這個重重壓力的時間節點上,迫使他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說應對之計。
然而應對之計並非李世民一言,卻是其麾下黨羽勸告,或乾脆說是“逼迫”,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長久以來的勸告進諫,導致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先發制人。
《資治通鑑》曾對此事有確鑿記載:
秦府僚屬皆憂懼不知所出。
房玄齡謂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與唐皇李淵,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
無忌曰:“吾懷此久矣,謹當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乃與府屬杜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整個過程簡單而直接,房玄齡與長孫無忌等臣子的勸告,一方面讓心知大勢不利的李世民下定決心,另一方面揭開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後一道面紗,如若不先發制人,李世民勢必淪為政治相爭後的慘敗,如若再拖久時日,雙方之間更有可能會因為奪權而引發戰爭,屆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安穩。
於是李世民提早計劃玄武門事變,因為玄武門前不得領兵而入內,然而守城將士對諸位皇子攜帶兵器入內則司空見慣,換句話說,玄武門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極其尊崇,攜帶兵器或各種物件入宮早已如常,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藉機佩戴兵器入內,果然未受到門前禁軍阻攔,更因他隨從人數只有八人,更無人會聯想到堂堂秦王敢帶八人謀反,因此便順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臨湖殿的天賜良機。
當夜,李建成與李元吉欲面見李淵,提議李元吉出征調借李世民麾下將士,二人路過臨湖殿時,未遇到本應盡責的禁軍詢問,二人遂認定這是削弱李世民勢力計劃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悅之餘,大為放鬆警惕,未帶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個隨從都沒有的情況下,二人路經臨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內的李世民之眾一舉射殺。
然事變發生後,禁軍已聽到喊殺聲,至於為何沒有親兵救駕,原因卻頗具戲劇性,剛才所說玄武門前有守城將士,嚴禁個人攜帶兵器入內,當宮中守衛得知建成與元吉被殺後,隨即前去報信,宮府兵立即集結大隊人馬,欲衝進皇城救駕,然而守城將士之前見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攔,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帶著八個人夜遊皇城,說通俗點兒,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覺一樣,然而宮府兵成千上萬,守城禁軍一看這陣仗,當即如臨大敵,嚴加阻擋。
與此同時,太子及齊王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遍皇城,守城將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與守城將士許下承諾,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擋住宮府軍入內,另一邊早已準備好的秦王親軍也前來護駕李世民,這才裡應外合,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對過程有詳實記載: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不久,李淵被迫宣佈,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繼帝位,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
錢品聚
玄武門之變屬兄弟鬩牆,手足相殘。是兄弟之間為了爭權奪利而起的糾紛和爭鬥。雖涉及到將來的皇位繼承權問題,但不是對皇上李淵的直接衝突,而且也是在唐高祖李淵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事件。故而沒有救駕羽林軍參戰。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按照立子以長的原則,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同時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這也是封建社會確立皇儲的普遍原則。李建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甚至數次謀害李世民。
李建成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甚至擅自招募驍勇之士,充當東宮衛隊,與李世民明爭暗鬥,對秦王府的部屬也是威逼利誘,蓄意施展陰謀。
同時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隨著李世民在外屢立戰功,威望日高,李淵先後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李淵和太子建成,且擁有眾多支持者和利益團體;秦王府內人才濟濟,與李世民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與太子黨相抗衡。
情況終於發生了,突厥侵犯邊境,李建成想趁機建立自己的權勢威望,推薦李元吉領兵征討,藉機調拔秦王府的精兵,並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等猛將編入軍隊,實際上是挖掘李世民的牆角,抑制李世民的勢力,消除李世民爭奪儲位的威脅。
秦王府的幕僚屬官聽到消息,人人憂慮,個個恐懼,本己兄弟不和,現在是仇怨加劇,更何況關係到個人的切身利益,以及決定社稷安危。都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計高一籌收買了李建成的手下,把守玄武門的將領常何,提前作好埋伏,等李建成、李元吉發現為時已晚,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等將領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保衛太子,可玄武門大門關閉,無法進入,直到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他們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政變發生時,唐高祖李淵正在宮內,聽到政變結局,只好頒佈敕令,雙方停止戰鬥。
德厚致遠
李建成平時是有軍隊的,比如三千長林兵。玄武門之變當天的記載也說明李建成的軍隊是參戰的,下文詳。
李建成、李元吉進宮是去為自己所謂淫亂後宮的罪名辯解的,只有本人,沒有隨從,並沒意識到李世民已經帶著軍隊等待他們了。
《資治通鑑》:庚申,世民帥長孫無忌等入,伏兵於玄武門。張婕妤竊知世民表意,馳語建成。建成召元吉謀之,元吉曰:"宜勒宮府兵,託疾不朝,以觀形勢。"建成曰:"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門。上時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等,欲按其事。
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早在太子黨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獨自行動的二位爺已經被李世民一夥人斬首行動幹掉了。
李建成對常何也是謎之相信,仔細看就會發現常何曾經在瓦崗寨上班,哪怕只看過《隋唐演義》的朋友們也都大概明白瓦崗寨的人後來大多投向了誰。
當然,二位爺的死,不妨礙太子黨繼續作戰:
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後,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君弘,顯俊之曾孫也。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萬徹鼓譟欲攻秦府,將士大懼;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宮府兵遂潰,萬徹與數十騎亡入終南山。馮立既殺敬君弘,謂其徒曰:"亦足以少報太子矣!"遂解兵,逃於野。
太子黨、齊王黨的軍隊殺到玄武門了。雖然二位爺已經沒了,但只要太子黨殺進去,還是可以和李世民玉石俱焚的,也是為二位爺報仇的最直接方式。等兄弟三人一起玩完,李淵的庶子們沒有出身和年齡優勢,只要李淵不承認李建成是罪人,還有一定可能立李建成的兒子為皇太孫,太子黨的旗幟還是不倒的。
但是,李世民有外掛張公謹,在玄武門擋住了他們。敬君弘、呂世衡光榮犧牲。
太子黨猛將薛萬徹看看攻門太吃力了,就去攻打秦王府,準備端了李世民的後院,效果也很明顯,李世民這邊“將士大懼”,顯然也沒底。
這時候,尉遲恭拿出了二位爺的首級。從上文看,馮立等人是知道太子已經沒了的,但這時候,太子黨卻好像剛知道沒了主子似的崩潰了。不知道是不是馮立為了軍心存心對士兵隱瞞了信息量所致。馮立殺了個敬君弘,竟然以為可以報太子之恩了,解散軍隊跑了。
即便如此,戰鬥還在繼續,等尉遲恭代表李世民要到最高領導人唐高祖的手詔,宣佈秦王是好人,大家要聽秦王的,這才徹底終止了這場德比大戰。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東上閣門出宣敕,眾然後定。上又使黃門侍郎裴矩至東宮曉諭諸將卒,皆罷散。
就算十位少爺將來有可能被教育得安分守己,但李世民不希望將來為了平叛付出更大的成本,那就不能給太子黨齊王黨留下任何的旗幟人物。
十位少爺再見。
從此世間再無太子黨齊王黨,李世民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招撫他們了。
我不是Henry
合適的工具
李世民殺太子之所欲能夠成功,關鍵是用對了人。當時在李世民集團有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等大批心腹智囊,相比之下,太子的實力就要差很多。
早再玄武門兵變之前。太子和李元吉就多次想殺李世民,都沒有成果。說明智囊的策劃能力,差距太大了。
正確的方法
李世民製造玄武門之變,正確的理解應該說自保。因為李世民實力太強,註定為太子所不容。另外,先前已經有過幾次預謀,雖未成功,卻是既成事實。
在爭權奪位這個事情上,基本上就是你死我亡,沒有任何條件可講。
最佳的地點
世間那麼大,太子每天要去的地方也很多。為什麼要選玄武門,就是因為過了玄武門,太子身邊就沒兵了,才可以下手。
既然選擇了玄武門,就必定做好了準備,防止太子部隊來支援。李世民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這點都做不到,還打什麼仗。
貓與史
讓人好奇的是,為何唐太宗殺太子之時,沒有救駕的軍隊來保護呢?
第一,朝廷中的武官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秦王李世民的人。別看李建成有一個太子的名頭,但自從李淵稱帝后,李建成便一直待在京城當中,一直和文官噠交道,所以他拉攏的大部分是文官。而李世民則在外打打殺殺,那些浴血奮戰的將軍早以對李世民是忠心不二。
第二,這次行動太快,救駕軍隊來得不及時。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只能速戰速絕,若是有救駕的軍隊趕來,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對自己不利,所以李世民上來就是對著李建成射了一箭,當場死亡,所以這些軍隊來了也沒有用。
小枝雜談
早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集團與太子集團已然勢同水火,而之所以沒有禁軍來保護太子,致使玄武門之變能順利取得成功,是因為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精心準備的。
成功策反
早在李神通與張婕妤父親爭地事件後,李淵就已經意識到李世民尾大不掉了,加上李建成、李元吉和後官妃嬪更是常常在李淵耳邊說他的壞話,使李淵進一步疏遠了李世民,局勢對他十分不利,李世民自然早已覺察,為未雨綢繆,李世民早就開始了對太子集團成員的策反,當然這種地下工作李建成也在做,可是他居然直接選擇了李世民集團的核心成員,如尉遲恭、段志玄,這些都是李世民最鐵的死黨,結果策反未成反而使李世民加強了警惕。這一點上李世民就非常聰明,他選擇的是一些崗位十分重要卻又非李建成的核心成員,如玄武門禁衛總領常何,事後證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在政變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提前謀劃
按正史記載,李建成集團企圖借李元吉出征突厥之機,削奪秦王府精兵猛將,並密謀在替元吉踐行時埋伏兵馬殺掉李世民,這一密謀為當時已被秦王黨收買的東宮率更丞王晊所知,於是他向李世民密報此事,李世民才決定先發制人。實際這一記載是不正確的,率更丞只是一個計時的官員,一個根本不入流的小官,而謀害李世民,是李建成與李元吉之間的最高機密,這種事王晊能知道的可能性為零。這一切應該是李世民精心策劃的,他已經逐步意識到老爹站在大哥一邊,形勢越來越不利於自己,剛毅果決的李世民肯定不會束手待斃,所以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精心準備
為了計劃實施,李世民先是前一天晚上進宮向老爹告密,由於涉及到淫亂後宮的醜事,李淵自然不能忍,於是召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進宮問詢,接著李世民派人與早被收買的當日值班禁衛總領常何取得聯繫,以便順利在玄武門內設伏。由於謀劃得當,一切都按他的計劃進行著。至於說執掌屯營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也是李世民的人,應該不屬實,要不也不至於在馮立和謝叔方分別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時倉促應戰,以致雙雙戰死。事實上是玄武門之變發生時,馮謝二人並不值班,由於李世民伏兵已被常何放入,事起倉促,之所以不救太子,是根本來不及反應,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就已經身死。至於宮府兵來圍攻之後的抵抗,是出於他們對職守的盡忠。
慣與長夜
玄武門是宮城北門,進出皇宮的重要門口,李建成等進玄武門是為了入宮覲見皇帝的,怎麼可能允許你帶著大隊人馬進出?
唐長安城南皇城,北宮城。宮城以北設內苑,以玄武門相連。所以進出皇帝居所的宮城主要是從北面的玄武門進出。作為皇子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通過玄武門進入宮城是見皇帝李淵的,其侍衛留在玄武門之外,怎麼可能允許你帶著大批侍衛隨同進入皇宮,是想要造反嗎?
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帶著百來號手下,提前進入玄武門埋伏,依靠的是玄武門門監,雙面間諜常何。
常何原瓦崗寨將領,後投靠王世充,之後為秦王府部將。在李建成征討山東劉黑闥時,在魏徵的授意下,李建成極力結交,收為心腹,但是沒想到居然是反間計。
李世民就是在常何的幫助下,不僅提前帶著秦王府精兵強將進入玄武門埋伏,而且還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後,馬上關閉玄武門城門,當時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身邊就只有十幾個人嗎,而且僅攜帶自衛兵器。這樣導致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也隔絕其留在外面的侍衛進入救援的可能,留在外面的人可沒有攻城設備,那裡那麼容易攻下城門,更何況,這畢竟是皇城,敢攻打不管怎麼樣,就坐實了造反。
五嶽掩赤城
這個問題的回答讓我想起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圍點打援!我既然要消滅你必須要做足功課,不然不是打狗不成反被犬欺嗎?
再者說民心向背也是決定事件發展方向的主要原因;其次李世民功勞也大,心計又深,又牢牢的掌控著軍隊的大權;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都知道秦王李世民才俊冠天下,瓦崗寨分崩離析後的群雄大部分都奔著李世民的名頭去的。毛主席不是早就說過一一槍桿子裡出政權嗎?
在那種封建社會的建制下,李建成是嫡系長子理應當上太子;做為以後江山社稷的繼承者肯會擔心地位遭到威脅;李世民自然首當其衝的被當作眼中釘來對待了!作為一名長期在軍隊中擔任高級領導幹部的人來說,對各方情報信息的收集必不可少;不然何以成大事呢?也就不會有唐朝盛世貞觀之治了!或許早有間諜被安插在李建成與李元吉周圍了,敵未動己知來向!所以軍隊沒有救駕自然知曉,都是被掐著脖子呢?
綜上所述;李世民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怎能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