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怎么来的?

赵爱虎

19世纪中叶,昆曲、秦腔、徽剧、汉调四剧种以其精华培育、滋润了京剧的诞生和发展。

周贻白先生《中国戏剧史长编》引述文献推论:“西皮”确为“梆子”(秦腔)蜕变。秦腔流传湖北,经鄂人改造而另成一调,因其来自陕西,故称“西皮”。湖北人叫“唱”是“皮”,一段唱叫一段皮,“西皮”当是“西秦的唱”或“陕西的唱调”之意。(见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P.520—522)

由此可见,秦腔传入湖北,演变为襄阳腔,再变而为“西皮”。皖南四平腔演

变为“吹腔”,与秦腔等乱弹入皖后形成的“拨子”融合,形成“二黄”。乾、嘉间,“二黄”入鄂,与“西皮”结合,形成“皮黄腔”,在湖北叫“楚调”(汉剧),在安徽叫“徽调”。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初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班、和春班演唱。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融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最易于京人接受。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融,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起始,视不同剧目的不同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如源出徽调《淤泥河》的《罗成叫关》就是明证。杰出的艺人余三胜(1802—1866)、张二奎(1814—1864)、程长庚(1811—1880),是徽汉合流皮黄交融,形成京剧的代表人物,时称“老生三杰”,亦为“三鼎甲”——“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形成的标志是: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废笛,西皮、二黄两腔统一使用胡琴伴奏(定弦不同);“中州韵、湖广音”的声韵格律——吐字间杂京音、鄂音,兼用京、鄂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行当齐全,唱念做打表演体系完备。

1883年至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戏、武戏、昆曲、乱弹,皆所兼习,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但程为安徽人,而谭籍湖北黄陂,乡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谭者反以湖广音咬字为正宗,而并误皮簧为黄陂者,可谓数典忘祖矣。谭鑫培在艺术实践中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广征博采,借鉴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的表演艺术,将其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谭派”,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成熟境界,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嗓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谭鑫培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在京剧界的地位如同当年之程长庚。

“老生三杰”和“老生后三杰”开创了京剧老生主角的表演时代。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截至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因此,京剧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一时形成了京剧的一统局面。

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他们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共同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秦腔须生

京剧是中国戏曲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剧种,实际上历史并不算十分悠久,和比较年轻,往前追溯的话,大概可以从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知名的“三庆班”进京算起。其实自明朝以来,当时真正算得上是雅乐的要数昆曲,但是满人入关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些满族人,昆曲听起来比较难,所以大概是从乾隆年间开始,地方剧种开始开花结果,这些地方剧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遵循昆曲的种种规范,它们远离庙堂却扎根于百姓,相对来讲,这些地方剧种的曲词 也是通俗易懂,兼具文词与俚语,即便是不识字没大受过教育也能够听得懂戏文,可以说就是昆曲的“通俗版”,从表现形式上也是更加的多样,有武打、有杂技还有唱曲方言等等,场面更加的热闹也更有意思,因此被称之为花部,好比是杂剧的汇聚。尽管这么看,地方剧目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实际上正是由于其兼容并蓄的特点,不断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反而得以吸取众家之长,最终自成一派,也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说乾隆年间是地方剧目发展的好时机呢?因为乾隆皇帝爱好戏曲,而且是花雅兼收、昆乱不挡,所以当时各省督抚纷纷在本省搜罗本地优秀戏曲人才进京献艺,于是南腔北调、八方之乐齐聚京城。

乾隆四十五年,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不仅唱得好,并且长相俊美,声音甜润,善演旦角,京剧中旦角演员使用的贴片子等化妆术就是从他开始广泛使用的。一唱成名。在京城的发展也是博采众长,逐渐从徽剧、秦腔、昆曲等多个剧种中发展出来,在京师形成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鼎立的局面。渐渐的,京剧发展成为清朝文艺界的王者,并且之后这门艺术形式也保留了下来。


国家人文历史

京剧的起源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9d60000dacfc4c550b1\

玩转智能

京剧真正的形成,还得依仗于谭派创始人,也是京剧创始人谭鑫培。

2000多年前,武汉江夏的金口,也就是武汉的城市发源地和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一种民间艺术——金口小调。金口人大量移民汉口后,逐渐在汉口立足,沿江居住,并将金口小调带到了武汉三镇,形成汉调的前身。170多年前,来自江夏的汉调艺人谭志道携子谭鑫培北上讨营生,由此开启京剧时代。

作为余三胜的弟子,谭鑫培将汉调、徽剧、昆区、秦腔等曲种进行深入融合,并改革戏曲的表演形式,创立了京剧。此后,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继承谭派艺术衣钵,使京剧得到今天的成就。


每日江夏

京剧的诞生时间并不长 ,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那一年开始出现。乾隆皇帝当时喜欢听戏,八十大寿时,号令天下所有戏班来京。

就是这一次,一个徽班的盐商老板带来了京剧的雏形,他为了防止乾隆听老戏听腻了,于是博采众长,融合了各地戏剧的元素。一上演便在北京广受欢迎,乾隆八十大寿完了之后仍然留了下来。

随后,别的徽班看到能在京城立足,于是纷纷到北京发展,后来形成了四大徽班进京,分别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这四大徽班最终形成了京剧。


云上君子

京剧起源于徽剧二黄调,结合汉剧西皮调,又吸收了秦腔、昆曲等艺术成分,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最终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北京形成。

乾隆五十五年,徽州的商人为了给皇帝贺寿,组织徽剧戏班进京。徽班进京后,与汉剧、昆曲、秦腔等相结合,形成了京剧。京剧一出,便压倒了戏曲界老大昆曲,使之败退江南。京剧从而一战成名,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亦是皇室最喜爱的剧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