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農民種地種糧沒了積極性?

東城丁

現在的農村,大片的土地被撂荒乃至無人播種,這是為何?視土地為生命的農人兄弟為何如今不肯意種田了呢?農民種地沒了積極性怎麼辦?



首先,視土地為生命的農人兄弟為何都不肯種田了?如果農民種出來的糧食像房價一樣漲的這麼高,積極性是否能調動?

第一、單純的種田現已不能滿意農人的日常日子,種田如今根本上處於虧錢狀況。

第二、糧油報價一路跌落,農人種田積極性不高。

第三、社會福利差,日子壓力大。

第四、年輕人不肯待鄉村,傳統農業呈現斷層。



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民種地不掙錢,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平均一個家庭收入一萬元。所以很多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去工地當了民工,去小區當了保安。一年到頭來也能掙個十幾萬,是種地的十幾倍。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還會選擇繼續種地嗎?肯定不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房價能翻10倍,物價能翻10倍,唯獨菜價低的可憐。農民心裡會平衡嗎?

大家都知道沒有房子住,大家辛苦打拼,努力掙錢買房,讓開發商掙的滿滿的。

為什麼不能把菜價上升,一斤土豆200,一斤白菜500,一斤菠菜300,一斤黃瓜300,如果這樣的話,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就起來了。都回農村種地了。

大家覺得呢?




66丟人丟到家

從近年來農村“空心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增多的現象中我們就可以發展,如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已經受到了打擊,為了維持一個家庭的開支,不得已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就得找到農民的種糧動機,以及為什麼大家不願意種糧食的原因,綜合分析來看,農民種糧主要在於3點:

1.自給自足;

2.種糧為額外家庭收入;

3.種糧為主要經濟收入。

而不願意種糧則主要有以下幾大因素:

1.糧食價格走低,且遲遲不長;

2.農資價格年年增高,負擔不起;

3.抗災害能力差,一遇到天災人禍,基本就是顆粒無收;

4.補貼難以拿到或者拿到的補貼金額較少;

5.難以流轉到合適的土地(對於種糧大戶來講)。

因此要想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至少要先解決上面這幾個問題,糧食收購價能不能提高?農資漲價的問題能不能解決?農業保險體系能不能更靠譜?補貼能不能到位?各地的土地流轉服務能不能更健全?如果這幾個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的話,恐怕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很難提高。從總體趨勢來說,種地的散戶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少,規模化種植的職業化農民會越來越多。


土地論壇


現在種一畝地成本:就我們這一畝地收小麥 60元,收玉米60元,秸稈還田60元,耕地60元,小麥種50元,玉米種40元,小麥玉米播種40元,農藥錢約50元,玉米化肥150元,小麥化肥150元,澆地約50元,還有黃河水費、小麥玉米收完後的運輸費、施肥費、打藥費等等費用,加起來估計要900多元。


玉米畝產平均約1100斤,價格約0.82元,小麥平均畝產約1100斤,價格約1.2元,這樣一畝地收入約1300元左右,這是說的土地肥沃的良田,在風調雨順情況下,去年我們這玉米下雨淹了,有的畝產就不到200斤,這樣收入就更少了。


一般家庭四五口人,耕地面積六七畝左右,收入大概七八千元,這是平原,有些丘陵地帶,不能澆地 ,只能靠天吃飯,那收入會更少。

由於現在工業發展較快,一般正常勞動力工資大都會在3000元以上,一年的收入,不如三個月的工資,這樣打擊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地裡莊稼能收就收,不收就算,導致很多土地沒有發揮應有產能。



惜緣51409

冒著被罵的風險,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不種就不種吧,無需應對!



開罵之前先看幾個數字:

過去的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提高了將近30個百分點,保守估計,也就是有3億農民進城(注意,這不是進城務工還回來的那種,是離開農村,連土地都沒有了的那種),就是說少了3億種地的人。

近20年來,中國的耕地減少了1億畝,這幾年控制的相當嚴格,2015年還是少了100萬畝。

上面兩條數據意思是地少了,種地的人也少了;那再來看一下後面這條數據。

中國的糧食連續12年增收!



直白的說就是糧食的產量和種地農民的多少,沒有正關聯性。往前看,50年前種地的農民不是更多,但那個時候都能吃飽嗎?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中國各省的糧食自給率與經濟發展情況基本成反比。

糧食自給率最高的是黑龍江,高達375%,然後是吉林,內蒙,河南,寧夏,新疆;想一下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情況。



再看一下最缺糧的省份:

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福建,海南;其中上海自給率最低,不足13%。

簡單說,產糧越多,經濟越落後;因為分散的農戶種植模式本身就是經濟效益不高,生產效率低下的方式。

在我看來,現在需要擔心的,不是在中國種地的農民太少,而是太多了。

未來的農業是育種科學化、種植規模化、收穫加工產業化、作業機械化,直接參與種地的農民越少越好。

不同意見,歡迎留言~


真叫海叔

首先、農民種糧沒積極性已經由來己久。這不是聳人聽聞,已是不爭的事。過去純面朝黃土背朝天式的農民如今在農村快絕跡了,農民的子女如今都不安份在家種地,十人有八人都在成長的年齡內背起行囊外出謀生,或做生意、或在建築工地、或在流水線工廠、或做保安,工種五花八門,總之,一句話,外出比在家種地掙錢多。

其次、是農民思想意識的轉變。現在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們的意識中農民地位仍很低,在社會人的淺意識裡仍看不起農民,而農民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很多家長的想法就是讓子女從小立志,長大走出農村,跳出農門,嚮往大城市的生活已成現在農民子女的普遍夢想。

那麼,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什麼措施呢?

第一,國家應該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資是生產的源頭,農資價格上漲,勢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也會造成來年農產品價格上揚。同時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應該根據化肥、農藥、種子等實際生產成本,制定統一銷售價格,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加價銷售,一經發現,從嚴處理。

第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保證農民利益不受侵害,糧食收購價格應與國際市場接軌。

第三,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土地拋荒。當前,農民工大量湧人城市,隨之而來的除了城市壓力增大之外,農村耕地棄耕的現象也日益明顯,國家應該對土地棄耕採取一定措施,譬如引導經營權流轉,這樣既可避免責任田拋荒現象,又可增加國家糧食產量。

第四,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農業設施的管理和保護。

第五,加大對農民的技能培養力度,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科學種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積極引導、指導農民科學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不斷提高糧食作物產量。


人生探索號

這個問題提得好!種地是農民的天職,為什麼現在沒了積極性?主要原因還是“不賺錢”,現在的糧食價格不冷不熱,而化肥農藥等農資費用卻越來越高,無論什麼行業,不賺錢都沒有積極性!

至於如何應對,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家補貼幅度提高,降低農資費用

2引進人才,快速發展農業,提高效率,一個農民能幹3個農民的活,肯定賺錢

3休耕,作物種植平衡,例如玉米國家庫存都有壓力了,你再種植玉米怎麼能賺錢

4把種糧“標籤化”去掉,如果現在種糧的像公司白領一樣,誰不想幹,都有積極性。


三農最美

為什麼農民就沒了積極興呢?農民耕種田地,南方地區大多是一年收成兩次,北方更少,就只有一次,部分地區是三次,前年我自己收成過一次,一畝地耕種到收成,只是耙田跟收稻的時候用次機械外,其它都是自己動手勞作。如果全部請人的話收益幾乎等於沒有,當時我們那季正好碰上臺風。政府是給了100多補貼的。一畝地收成大概也才1000塊錢。對於現在的收支來說可以說是鱗毛鳳角,那為什麼還有人去種田呢,其實我們種一點點田全是給自己吃的。這樣就不用買糧了。


說實在的。我自己在外工作,確實沒家裡種的米好吃。很多農民現在都把田改種青菜或者直接承包給別人了。至於如何提高積極性,就別想了,如果都按農民種出的米能賣一斤100多塊錢或許還有人種。否則還真沒辦法。政府大量補貼也只會是給那些大面積的,小面積又能領到多少,收益又能有多少。不對等。現在農民工多靠體力掙錢,工地的收入一天都有2 ,300百 誰還願意再回去種田呢.


潮海分流聚滿堂

近年來由於外出打工工資的提高,再加上天氣連年乾旱,糧食價格一直下跌不漲,化肥農藥連年漲價,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的收穫,還不如外出打工半年掙的工資多,所以嚴重挫傷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要想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本人認為必須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糧食以及其他農作物價格,國家對糧食價格實行保護,讓農民勞有所獲。

二、降低農資產品價格,平衡比例失調現象。

三、進一步落實三農政策,提高農民的人身地位,倡導種地光榮。

四、集中土地,把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裡,農民可以用自己的土地入股,或者轉讓,實施大型農技操作,降低勞動成本,提高效益。

五、國家支持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擴大經濟效益,努力提高農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純屬個人見解或者是建議。


雲天168448038

其一,糧食已經是存的缽滿盆盈。國家已經被多餘的糧食產出發愁,逼得推出輪作休耕政策了。

其二,工廠企業需要大量人工。如果種地的效益特別高,誰還去城鎮化,工業化?咱們歷史上清政府就是隻重視農業,把工業發展落後而受制於他國。現如今的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強國強軍。

其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加速進行,能夠推動合作社發展,連片規模經營就有了希望。

農民——一個無奈的稱謂。農民一個最基礎的群體。


趕著牛車逛街

農民為什麼種地沒有積極性?種地賺錢少,一年種地兩個人還不如一個人外出打工剩的多。物價上漲消費水平提高,單一的種地收入以滿足不了農村家庭的日常開銷。因此農民開始奔向城市走向打工的道路。農民愛自己的土地,但土地給不了自己想要的。想叫農民種地有積極性增加農民土地收入,提高糧食價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拉進農村與城市的人均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