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過江東,不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是看穿了一個祕密

爭帝圖王勢已傾,

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

恥向東吳再起兵。

這是唐代詩人胡曾所寫的《烏江》,詩中點明瞭項羽失敗的原因:殺君主,去忠臣,阻塞言路,最後徹底失去軍心民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這也是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但此事本來就是歷史的謎團虛虛實實,誰又能穿透時光,看到歷史的真相呢?
項羽不過江東,不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是看穿了一個秘密

大家都說項羽到烏江邊,死也不願過江東去見父老鄉親是愚蠢之舉。其實,他是被逼無奈,因為他發現了一個秘密,讓他放棄了最後的一線生機。

秦始皇之所以叫始皇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過五帝”。他認為自己的帝國能千秋萬代,所以取名始皇。哪想,自己的兒子秦二世胡亥昏庸無能,任用奸臣,搞得民不聊生,最終百姓們揭竿而起,秦朝最終倒在了群眾運動中。壓倒秦朝的最後稻草,正是著名的鉅鹿之戰,它的領導者正是項羽。雖然他滅了秦國,卻失去了到達咸陽的先機,這為楚漢之爭埋下了伏筆。
項羽不過江東,不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是看穿了一個秘密

後來,矛盾終於顯現了出來,兩人最終決戰與亥下。這個時候劉邦大兵壓境,反觀項羽卻是悽悽慘慘慼戚,連續的惡戰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減員而且糧草還嚴重不足。

為了突破劉邦的重重包圍獲得一線生機,項羽帶著身邊的800騎人馬趁著夜色突破包圍。當劉邦反應過來天已是大亮了。項羽雖然逃了出來,但身邊只剩下100騎人馬,自己還迷了路,被一個農夫帶入了沼澤,最終還是被劉邦的軍隊趕上。經過殊死搏鬥最終楚霸王身邊只剩下數十騎人馬。
項羽不過江東,不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是看穿了一個秘密

最後,項羽來到烏江碰到了勸他過河東山再起的亭長。但這個提議被悍然拒絕,最終在烏江自刎。

故事到這裡除了嘆息之外,心中還有一個大大的疑問?既然都是死路一條,項羽為什麼要一路逃亡而不是在亥下死戰到底呢?
項羽不過江東,不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只是看穿了一個秘密

原來就在烏江亭長提議之時,楚霸王就已經想明白了其中的癥結。自己當初帶著這些鄉親父老們開創了一番事業,但如今卻幾乎一個不剩,自己如何面對江東父老?

哪怕是自己逃到了江東,百姓也一如既往的支持自己,但已經和劉邦結下了樑子,一山不容二虎,勢必會遭到劉邦的瘋狂打擊。自己在兵力多於劉邦之時尚不能與其抗衡,現在處於弱勢,回去只能給百姓帶來災難。為了自我的解脫,為了江東百姓,他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