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無間道,內鬼名單遭洩漏

4月14日,美國最大財經資訊公司旗下的彭博新聞社,公佈了一份被蘋果公司“內鬼”洩露給自己的內部機密文件。

蘋果公司無間道,內鬼名單遭洩漏

讓人尷尬的是,這份機密文件的內容,正是警告員工不得洩露蘋果公司的內部資料。

文件中聲稱,蘋果公司在2017年共抓獲了29名“內鬼”,其中有12人被捕受審。

同時,這份文件中還用略帶“威脅”的口吻警告道,一旦有員工再敢洩露機密,不僅會受到鉅額罰款和解僱,同時將面臨牢獄之災,並且一旦被蘋果公司開除列為黑名單之後,將很難再在科技圈內找到飯碗。

不過誰能想到,這份明確標註“僅供內部傳閱”並且嚴令禁止外傳洩露的機密文件,最終還是經由“內鬼”之手,傳到了彭博社的手中,顯然蘋果公司的警告並沒有讓洩密者有危機之感。

總是有“諜照”曝光

蘋果公司擁有接近14萬的員工,而對於如此龐大數量的員工,在保護公司隱私和維護公司利益上的管理,一直是讓蘋果公司最為頭疼的問題,而內部洩密也一直是重災之區。

儘管蘋果公司在過去做出各種努力,但任然無法避免大量關於iPhone、iPad等系列產品在新品發佈前,就有大量關於功能和設計上的細節以及“諜照”被提前曝光。

對於果粉來說,提前知曉蘋果新品包括外形、設計、功能等方面的細節,可以滿足迫切等到的慾望,也能夠給自己未來對於產品的購買提前做好規劃。

但是對於蘋果公司而言,提前洩露意味著精心準備的發佈會喪失了“驚喜元素”,消費者可能減少購買現行版本,而競爭對手可以提前思考應對之策了。

據統計,僅在過去的2017年中,蘋果公司就遭遇了數次洩密事件。

從2016年4月到2017年中,iPhone X的材質、顯示屏設計、接口設計等細節不斷被曝光,很多細節在發佈會上被證實為真;

2017年1月3日,Apple Watch Series 3系列被曝將不會有重大升級;發佈會前三天,該產品模型被提前公佈,證實了之前傳聞;

蘋果公司無間道,內鬼名單遭洩漏

7月,彭博社曝光Apple TV 4K即將面世,隨後該產品的性能提升不斷被媒體公佈;

年底,iOS 11代碼被洩露,由於擔心受到黑客的研究和攻擊,蘋果暫停了iOS系統更新。

除此以外,HomePod和iPad Pro的系列產品,也曾被多位蘋果分析師在個人主頁曝光過設計細節。

蘋果公司無間道,內鬼名單遭洩漏

洩密的損失不可估量

這份給員工“敲山震虎”的文件中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精心排演過的發佈會來向全世界宣告我們的新產品,而不是通過某些科技媒體提前曝光。”

通過過去洩密的歷史案例來看,最直觀的損失便是減少現在正在售賣的款式的銷量,因為消費者已知未來產品的細節,一旦心儀,就會持幣等待即將上市的新品。更重要的是,競爭對手在提前得知新款升級細節後,可以獲得更多時間佈局應對。

在去年年底ios 11代碼洩露事件之後,UIKit團隊的負責人沙菲爾就表示:“我們幾千人披星戴月滿負荷工作了幾個月,辛苦創造出的心血就這麼被洩露了,所有人都感到灰心喪氣。”

而作為一名擁有近14萬員工的龐大帝國,一旦發生洩密事件,影響則絕不僅僅只是少賣兩款產品這麼簡單而已。

因為蘋果股票是美國多個州的養老基金、教師退休基金等公共基金的重要投資標的,所以如果蘋果產品的設計被提前洩露,一旦有人趁機做空蘋果股票,將會有數量更為龐大的投資者將因此受到間接損失。

因此,據Tech Church報道,蘋果公司這次對於“嚴禁洩露內部機密”的內部文件,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為強硬的一次針對洩密活動的表態。

卻沒曾想,就連這份文件也被“洩密”到了媒體之上。

模糊的保密政策

相較於Facebook此前上演的史詩大劇,蘋果這次的洩密事件則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不過在這兩家巨頭身上所發生的事情,無疑讓科技行業保密政策重新進入到了公眾關注的視野。

據衛報報道,例如蘋果公司這種關於“洩密”的處理辦法,在硅谷非常普遍,Facebook和谷歌等大型企業也都有嚴格的內部保密制度。

一位被Facebook開除的前員工表示,自己曾經經歷過非常恐怖的內部審訊環節。他被女上司假意告知到會議室領取升職通知,結果當他開門時才發現,整個Facebook的保密團隊已經蓄勢待發,準備開始對他進行審問。

該員工口述:“這些公司在表面上充滿了改變世界的理想和溫暖的友誼,但當我把看到的產品缺點告訴外界的時候,領導者手下的鷹犬們就要開始權利對付我了。”

就有法律人士表示,科技公司的保密政策通常非常模糊,並沒有準確對洩密範圍進行嚴格的界定,很多時候員工們只是在合法範圍內談論工作相關的事宜,也會被定性為洩密,因此而受到處罰。

不過從4月14日彭博社公佈這份文件至今,蘋果公司仍未作出任何回應,專家分析他們應當是害怕這份文件會將蘋果公司定性為“洩密”。

但他們也指出,蘋果方面對此保持沉默的代價,則是錯過這次洩密事件“滅火”公關的最佳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