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抗戰時期,日本不敢毀掉故宮,而八國聯軍直接燒掉了圓明園?

卡奇諾多

糾正一下,圓明園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法聯軍燒掉的,八國聯軍雖然也壞,但這個鍋背的有點冤哪!

日軍為什麼不焚燬故宮呢?主要是這幾方面。

佔為己有

日本的目的很明確,是以佔領全中國為目的,所以故宮已經被其視為囊中之物,既然是自己的東西,若非戰略需要,肯定不捨的無緣無故地毀掉了。


政治影響

日軍侵略中國打的是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所以對外也要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像故宮這樣在全世界都有知名度的建築,如果大肆焚燬,必然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同時也更加容易激起中國人民的仇恨,這也是日本不願意看到的。

漢奸政權的客觀作用

故宮是日本一手扶植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皇帝溥儀的老巢,當時也在滿洲國勢力範圍以內,日軍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也得給點面子。另一方面,汪偽政權也極力主張保護故宮等文物,日本為長遠打算,也不能不考慮他們的意見。


其他因素

抗戰前故宮的大部分珍貴文物國民政府已經轉移,佔領後再焚燬已無多大實際意義,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一向是懷有崇敬之心的,在整個抗戰中,不光是故宮,其他很多歷史文化遺蹟日軍都沒有蓄意破壞。

跟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對比,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是以破壞揚威為目的,一個是保護佔有為目的。


慣與長夜

日本不是不敢,而是不願毀掉故宮。

故宮當時幾乎已經被搬空,只剩下政治意義,沒有必要毀掉。

日本吞併我國東北之後,於1933年初又出兵進犯,並在長城戰役中獲勝。國軍傷亡慘重,大刀隊雖然突襲了日軍,但仍未能扭轉局勢,熱河失守,華北危急。

如此形勢之下,民國政府急忙組織起來,把故宮裡價值最高的文物分五批轉運到上海。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773箱。後來隨著戰局惡化,又轉移到重慶。

日軍佔領故宮後,發現剩餘高價值的文物不多,便搶掠了剩餘的文物,甚至把宮裡的大缸拿來鍊銅,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宮殿。


“一個月解決中國事變”

日軍佔領北平沒有遇到激烈抵抗,一路宣傳著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一路高歌猛進。由於國軍抵抗不力,日軍上下產生了快速取勝的幻覺。

陸軍大臣杉山元曾在御前會議上對天皇說“解決中國事變,只需要一個月。”原因在於日本認為佔領了中國的首都南京,民國政府就會像過去的封建王朝一樣完全垮臺。

這個時候,如果毀掉故宮,那不是相當於毀掉了自己佔領下的資產。


給偽滿洲國留“面子”

當時,日本為了讓自己扶植的傀儡偽滿洲國獲得國際承認,正上躥下跳的尋求各國支持。溥儀作為偽滿洲國首腦,臺前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如果直接把清國的故宮給拆了燒了,這傀儡還怎麼能當?


日軍計劃長期佔領,有移民遷都計劃

二戰過程中,日本國會提出過遷都中國的計劃。一種方案是先遷都到瀋陽,再轉到北京。一種方案是直接遷都到北京,以達到長期統治中國大陸的目的。

考慮到日本對我國東北移民30多萬人,幾乎把東北變成了日本的永久領土。對華北華南地區很可能也會如法炮製。但由於該類計劃需要從日本本土移民百萬來配合,缺乏運輸力量的日本暫時擱置了這個議案。

如果該方案執行,出於日本隊中原文化的瞭解,就可能出現天皇在故宮太和殿登基的詭異情況

到1945年,日軍海上武裝力量基本被美軍殲滅。軍部又把這方案提了出來。他們制訂了絕密方案,在“本土決戰”失利的情況下,把天皇和政府機構轉移到中國東北,或者長江以北某個要塞,以長期抵抗。消耗盟軍的戰鬥力,最後達成“體面”的停戰條件。

當然,美國轟炸機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和蘇軍的參戰,讓這些狂妄的幻想化成了一團泡影。



文史小茶館


日本不毀故宮不是不敢,而是他們太過自信,戰爭初期甚至大放厥詞三個月亡華,認為包括故宮在內的遼闊中國都是其囊中之物,這樣一來自己家的東西當然不會毀了。

燒掉圓明園的並非是1900年的八國聯軍,而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英法聯軍。

抗戰時期,日本倭寇來勢洶洶,一度佔領了大半個中國,這時期的倭寇自信滿滿,誇下海口三個月亡華,認為中國還是甲午戰爭時期那樣不堪一擊,佔領中國指日可待,所以把故宮認為是其後花園,新的國土之地,當然不會毀去了,反而要保護好。

抗戰後期,由於中國的頑強抵抗,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他戰場中日本同盟的節節敗退,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中也被美國暴打,日本為了以防萬一,開始在佔領區內大肆掠奪文物將其運國國內,這期間中國損失的國寶文物不計其數。


至於為何抗戰後期日本為何沒有毀掉故宮,因為沒什麼必要,首先他們當時的重心在於挽回中國戰場的頹勢,還有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還要將掠奪的大批文物運回國。而且日本的最終目的還是想統治中國,就人心上來說,毀了故宮根本得不償失,所以沒有必要毀故宮。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大在化利益教訓清庭。他們攻入清朝時發現文明體系的不同還有其國土之大,很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更是堅定了最初的目的,只是在於教訓清廷。

因為主要在於教訓清廷,同時報復咸豐帝殺外交官之仇,並非消滅清廷,這群慘無人道的殖民主義者佔領北京後並沒有毀了清朝皇帝居住辦公的紫禁城,只是掠奪了一番,留了點餘地。

佔領了皇家所屬圓明園以後,根據一些資料披露,當時交戰過程中英法派來的多名外交官被關押於此,其中一些人已經被折磨至死,英法聯軍將圓明園掠奪一空後,為了報復就順手燒了圓明園,給了咸豐帝一個很大的教訓。


日本不毀故宮,不是不敢而是不想或者沒來得及毀。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真的敢搶敢燒…

只能說兩者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做的不同,並沒有敢不敢的問題,只有想不想的問題。

以史為鏡,落後就要捱打,當國家珍寶取決於對方想不想毀的時候,真是一種悲哀,清朝留下的恥辱,還需今人繼續努力來一雪前恥。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平後,殘忍地搶殺民眾,掠奪國寶,最後瘋狂的燒燬了中華民族的魁寶一一圓明園,使中華民族遭受了極大的屈辱。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寇侵佔了北平,又一次的災難籠罩在中華大地。人們不禁對故宮的安危擔心,以日本人的狼之野心,十有八九會象當年八國聯軍一樣,故宮也會遭到侵略者的毀滅。

事實沒有像國人的想像的那樣,故宮並沒有受損,難道日寇是心存善念,還是良心有所發現?

故宮是清朝的根基,裡面藏有大量歷代的國寶。傅義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雖此時是日本的傀儡,但他也不希望任何人來破壞祖宗所留下的一切。而日本人此刻正需要一個有影響的人幫助自己,進而消滅中國人的抗日誌向,所以也不敢過於刺激傅義。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日本佔領北平前,愛國人士致電民國政府已將故宮內的所有文物全都遷往南方,故宮內已空無一物。


由此可知,以日本人在整個戰爭中對我國人民施以奴性政策,貪斂掠奪中國的文化與寶藏來看,他不是發於善心,而是暫時的不敢和不能。


春花秋實5872

自從日本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入侵,強行打開門戶,實行了明治維新政策之後,就迅速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之後,原料,資源和市場就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日本是一個島國,人口多,面積狹小,資源匱乏。這樣地理位置是一個巨大的制約,而日本又是一個野心膨脹,貪婪無度,不甘心受到約束的國家。在矛盾選擇之中,日本必然會選擇侵略擴張之路。當他們把覬覦的目光投向周邊時,緊鄰的隔海相望的亞洲大陸就成為它最理想的目標。而亞洲大陸上與日本淵源深厚的,地大物博的中國自然就成為了首選。於是它就對中國伸出了侵略和殖民的魔爪,意圖吞併比它體量大了數十倍的中國。

因為日本的野心勃勃,他們侵略中國的目的是為了征服中國,佔領中國,統治中國。進而征服、佔領、統治整個亞洲,與德國和意大利這三個軸心國一起瓜分全世界。早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前,日本的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就向日本天皇上了一道密奏:大致內容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於是緊鑼密鼓地策劃施行。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開始一步一步地精心實施這一侵略步驟。

日本既然是為了吞併中國,長期佔領和統治中國。當然是不敢徹底摧毀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歷史遺蹟了。還因為日本本來就是中華文明孕育出來的一個國度。作為侵略者,佔領者,他們本來就沒有打算要走,要把這一切都據為己有。他們當然是不會輕易地去毀壞象徵著中華文明的宮廷古建築故宮了。何況故宮作為稀世之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它也是心知肚明的。

而英法兩國則是典型的強盜行徑。它們從歐洲遠道而來,恃強凌弱,目的就是使用武力威脅恫嚇清庭打開對外開放的門戶。鑑於當時中國的巨大體量,它們還不具備吞併和佔領中國的能力,於是它們就如同打家劫舍的強盜一般,會不擇手段,大肆劫掠一番,然後滿載而歸。對於不屬於它們那個文明的圓明園,它們當然是不會珍惜,不會愛護。把奇珍異寶搶劫一空,然後再洗把火燒燬。得意忘形地拍拍屁股走人!


滄海一滴

首先,這個題目出的有點坑。抗戰期間和八國聯軍?我覺得日本和八國聯軍不敢燒故宮的原因是:

一是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中國的象徵,如果是燒了會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二是故宮畢竟是很多年的歷史了,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誰都不敢輕易去破壞它。

三是日本是對中國有野心的,不排除它想佔領後自己使用。而八國聯軍的其他國家,只要你的資源和錢物,讓清政府繼續下去對它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所以也不會去燒故宮。


春風得憶3

首先日本扶植滿洲國。提出大東亞共榮。為了讓世界蔣介石承認滿洲國絞盡腦汁。怎麼可能把溥儀的老家給燒了?其次燒了故宮會遭到世界譴責。當時英法聯軍搶圓明園很多老百姓也開始搶並放火燒。到後來老百姓蓋房都去圓明園拉石頭。一直到現在,石頭都不剩幾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