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卓手机上,每个软件都要读取联系人信息?会泄露个人隐私吗?

biubiu叉会儿腰

根据北京晨报之前发表的《手机APP滥用隐私权限普遍 上网几乎等同于“裸奔”》文章显示,大部分开发企业表示,App要读取通讯和软件信息是为了能通过验证码避免用户重复注册,和起到推荐作用。

不过,如果用户真的把所有权限都开放给各种App,将等同于将自己的所有隐私公开App开发企业,如果某些企业别有用心的话,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个人隐私泄露。所以,虽然开放App权限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使用体验,但是却会给我们带来泄露隐私的安全隐患。

目前手机App获取的隐私权限分为三类,核心隐私权限、重要隐私权限和普通隐私权限。

核心隐私权限:获取位置信息、读取短信记录、通话记录、读取手机型号等;

重要隐私权限:发送短信、发送彩信、拨打电话、使用话筒录音、打开摄像头等;

普通隐私权限:打开数据网络、打开Wi-Fi,打开蓝牙、获取设备信息等。

如果这些隐私细腻被不法分子获取,我们手机中的各种信息将被别人得知,其中就包括联系人、短信信息、银行卡账号等,并被用于网络诈骗。根据《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在调查的852个Android手机App中,有98.5%的App都要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用户想要避免被获取用户隐私根本没办法,但是至少还是有避免的措施的,比如在正规渠道下载App,对于一些无需开放给App的权限就禁止。



超能网

说好听点,就是:完善应用功能,提高用户体验。比如现在大部分app都喜欢搞社交,“看看哪些好友也在使用XX”,这样的功能你应该见过吧?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用户根本就没有搞社交或者使用类似功能的兴趣。那么,为什么这些软件还要读取联系人信息呢?

1,争取多拿一些权限,万一以后有用呢。有些权限,这款app的这一版本可能用不到,但是万一下一个版本老板异想天开要搞个什么新功能又要新权限了呢。所以还是一开始能多开就多开,这样比较方便。

2,进行用户画像。这在大公司的app中比较常见,从定位、短信、通话、联系等各个方面收集用户数据,了解用户习惯,要不然所谓的“大数据”,数据从哪里来?

2,为了广告投放。一些小的app需要靠广告平台来挣钱,广告平台需要用户的这些数据。

3,为了挣黑心钱。是的,有些黑心的不要脸的app就靠买卖你的个人信息挣钱呢。所以呢,下载app最好还是在正规平台下载正规app,这样子被卖的概率会小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至上的,想要便利又想要隐私一点都不泄露,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就该被别人窥探隐私,只有所有人都对这件事情比较在意,才会有转机的可能。


只说科技

当然会。而且,很大一部分互联网公司就是靠吃手机用户的隐私来赚钱的。你们的隐私和联系人数据,已经成全了别人的暴利了。

说个故事,之前有个做手机推送的公司找到我们要合作,这个公司的模式很简单,只要有一个APP采用了他们的推送技术,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个APP扫描用户手机数据,继而实现用户的精准画像。

这种用户数据精准到什么样?他们可以准确知道哪部分用户可能要生娃,哪部分女性用户最近在生理期,那些在国贸上班的用户,都住在哪里。地理位置信息、购物资料、联系人讯息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也正因此,他们才能实现所谓精准化推送。

所以,如果你打开某个浏览器,发现自动推荐的搜索结果里有你最近正好需要的东西,比如,脱发的你收到了生发液的广告等等,不要觉得惊喜,这说明你的隐私被别人拿去赚了钱。

这些年我们被泄露的隐私,都养活了不少估值数亿的互联网公司了,甚至,可能还养活了小区里的拾荒大叔。有人专门收购你扔掉的快递单、有人借帮你收快递的名义出售你的地址,大家都在拿别人的隐私来赚钱。

未来我们每个人最值钱的东西是数据,所谓大数据时代,其实就是全面侵犯隐私的时代。

我们应该怎么办?上面有人说了,不要轻易给这些软件开权限。

但其实这根本没用,只要一个APP动用了你的数据,你的数据就进入了一个公开的数据黑市了。

我能想到的,只能是大家意识到这一点,在有人侵犯你的隐私时,不要放过他们。比如水滴直播这种公司,千万不要放过,不然,你的电脑、手机和生活就都被别人监控了。


胡涵marvin

使用安卓手机的用户都知道,当你安装一款地图软件时,往往会弹出“是否允许该软件访问本机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的弹窗,对于一个地图软件来说,如果需要使用“定位功能或访问GPS”,这样的权限申请完全可以理解。

但作为一个地图定位类软件来说,为什么会访问我们的通讯录?这不是明摆着窥探用户的个人隐私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尤其是大部分国产安卓软件,都会向系统申请一些与其功能不相干的权限,想方设法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大部分软件厂商(开发者)都会给出一个理由:我们是在收集用户的使用习惯,做大数据调查分析,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和功能。

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换个方式说,每个软件都会在后台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通过我们不知道的手段监控甚至出售我们的信息,要知道,个人信息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钱,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个人隐私信息被出售给不法分子的新闻,而这些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正是通过笔者以上所说的方式获取的。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软件厂商(开发者)都会做出这种事,但手机中几十上百个应用,谁知道你的隐私信息会被哪一个软件泄露。

对于软件厂商(开发者)来说,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总有“用得到”的一天,而至于怎么用,想想都觉得可怕。

因此,笔者建议,在新安装应用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在系统内关闭与其功能不相干的权限,例如地图、浏览器类访问通讯录,视频播放软件访问位置信息,游戏类软件访问通话记录等。



最后,找靓机为你精心准备了各大手机品牌的手机使用技巧、评测合集。

如果你担心手机突然卡顿、发热、耗电快、网速变慢,或者对 “到底什么手机更好?” 这件事特别纠结,就来看看吧!

关注找靓机科技,然后回复【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三星】【魅族】等关键词,即可获取合集!


找靓机

作为一个软件开发人员,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当然会泄漏你的个人信息了。现在各种手机软件都会读取你的各类信息,而且当你点击不同意时,你会发现你无法使用这款软件,这让我们感觉很坑。其实,说来说去主要还是涉及各种各样的利益问题。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暂时有关读取联系人信息的我大概分了两种。

发展用户型

说起这件事情,也比较好玩。作为一个单身了n年的我来说,当时着实把我惊讶了一番。就在今年情人节那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提示我有人把我在某款软件上设置为了暗恋对象,如果你也暗恋ta,你们将要匹配成功。我当时心想这是要脱单的节奏呀!差点就去下载软件了,但转头一想,好像那里不对。我就去搜了一下这款软件,网上解释,此款软件会读取你的通讯录好友的信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软件获取我的手机号码的原因了,而且同时还获取了我在他手机上的备注信息。此款软件,每读取一个用户得信息,就会给此用户发消息,而一些好奇用户就会注册,从而达到发展用户的目的。


巨大压力型

一个月前,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我是某某贷款公司的。当时把我吓了一跳,我没有贷款过呀!难道有人拿我的信息被盗用拿去贷款了,一瞬间,luodai,zisha等各种有关负面贷款新闻浮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在沉思中,电话那头说话了。你认识XX吗。我说怎么了。那边回复说,XX欠了我们公司多少钱,但是现在联系不上他了,希望你能联系他,告诉他归还钱财,不然他的征信记录会受到影响。原来XX下载了一了贷款软件,而软件读取了手机联系人信息。只要你不还款,他会给你的通讯录的每个联系人的打电话。贷款公司一个一个的打,在巨大压力下,你肯定会想尽一些办法还款。

其实,有许多软件不仅读取通讯录信息。还要读取你的位置,网站浏览记录等信息。都会对你的隐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鉴于提问者只问了,有关读取通讯录的信息,所以其他方面不一一阐述。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想一丁点隐私都不受侵犯,几乎不太可能。不过我们可以降低隐私受侵害度。我们平时应该多加注意,不乱下载软件,不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各种读取权限的功能尽量少些开启。


小目标哥哥

谢邀!喜欢,就关注下~

为什么一些不相干的APP也要申请这种权限?

对于公司,用户是它发展的基础,拥有的用户越多,其发展效益是越好。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所以现在提出了粉丝经济,其实跟用户经济是一样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数据,如果获得数据越多,对于用户、粉丝的描绘也是越发清晰,也就能够精准的营销。所以很多不相干的APP总是申请用户各类信息权限,甭管有没有用,先收集了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来使用。吉普猜想搜集通讯录权限是为了知道用户有哪些朋友、朋友圈是如何的,总之一句话是为了更为详细知道用户的画像。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未经用户明确同意,不得对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信息进行搜集。然而,为了公司的利益,很多公司其实并未完全遵守,一些小公司更是无视。

然而甭管公司有多么强大的网络防护功能,我们被搜集起来的数据都有可能存在被泄露的可能,有同学会问,那么拥有顶级网络防护公司,也是这样的吗?吉普认为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它们泄露的可能性小一点而已,前段时间Facebook用户泄露事件,更是闹得全球满城风雨。Facebook公司不够大?不够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泄露的用户数据能干什么呢?如果平日里,无故接到陌生电话,这就是我们信息泄露的一种体现,这还是比较轻微的表现。有严重者,莫名其妙地被实现了银行卡盗刷。

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科技吉普

如果你使用不好权限管理,这些真可能泄露你的个人隐私。看其他朋友都回答的超级好,所以这里还是提醒下权限设置吧。

我的手机上面有66个应用访问了联系人,我设置的是总是询问,已判断到时确实该应用需要访问我的联系人时开放一下。

顺便谈一点APP能否监听人谈话的话题,能不能呢?理论上是可以的,只要用户授予了APP相关权限,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监听谈话的,至于做不做就看APP方想不想了。

至于是不是没有能力,我想对于该开发团队力量来说非常有能力的。然而这个过程需要APP有调用录音的动作,对于安卓这类程序反编译起来太容易了,会程序逆向分析的人很容易发现该动作,对于这么大的公司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或许他不会这么做。

至于其他APP会不会就更难说了,现在语音识别这么简单,调用几个api分分钟就搞定,语音传输麻烦,文字传输简单啊,打个包发出去你也不知道发送了什么。

至于做什么用?自然是用于大数据分析,个性分析了,精准定位你的价值了,比如下面这位就知道你的消费观,知道你的兴趣爱好,知道你的胸大小~

点击头像关注我,带给您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信息~


武哥说事


赤珠曼陀罗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世界有两个安卓,一个是世界通用的“ANDROID”,一个是中国版本的“安卓”。虽然都是安卓,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

国外版的安卓,一般只能在谷歌Google Play商店下载软件。上传谷歌商店的软件,谷歌会专门审核,控制软件不让其滥用权限。而国内版的安卓,几乎每个手机厂商都会修改原生安卓系统,比如小米的miui,华为的emui,魅族的flyme等等都是基于谷歌安卓系统改的。

这当然是在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安卓生态会好的多。

所以,为什么要读取联系人信息,

第一,没有人或者企业管控,可以说几乎为所欲为,为啥不读取手机联系人权限呢。

第二,读取联系人权限,其实不止联系人权限,其他权限,比如位置,通话等等权限也一并读取。对于公司有各种好处。滥用这些权限,对公司什么好处,那要看公司节操了。有些公司,只是公司内部分析数据之类。有些,通过联系人获取其他用户数据,至于怎么用,比如给他们发广告,黑市售卖这些数据等等可能性都有。


阿豪观世界

  聊天APP必须要开放位置信息,APP默认读取用户通讯录,就连孩子做个培训、写个作业的APP,也要读取位置。在给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APP也在大肆索取一些“并不必要”的用户信息。安装APP的时候,很多人都忽略了那乱七八糟的安装信息。但有些时候,安装信息中的重要提示,就是区别于APP是否侵犯个人隐私的重要因素。

  

  APP:位置、联系人等权限受关注

  当我们安装APP时,都会被象征性地同意一则用户协议后,才能安装成功,但是这个协议中有多少“坑”,恐怕很多人就无暇顾及了。

  而是否申请某种权限,似乎并无可循规则。

  一是同类APP,共同“越界”。

  二是同一APP,不同系统中需要不同权限。

  三是同类APP,不同权限。

  

  厂商:不管有用没用,拿到权限再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表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但现在很多APP至少都违背了“必要”原则,获取了很多不必要的权限以搜集用户个人信息。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此也有所关注。2016年5月,安徽省工商局曾对市面上20款左右的手机进行质量抽检。其中,6款来自金立、Vivo、斐讯等品牌的手机在使用过程中,预置的应用软件存在未经消费者允许通过wifi网络、GPS和基站等定位技术收集消费者位置信息行为,侵犯了消费者个人隐私。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2016年中国Android手机隐私安全报告》显示,非游戏类APP获取隐私权限普遍增多同时,越界行为增长明显。

  例如,高达13%的非游戏类APP越界获取“位置信息”权限,9.1%的非游戏类APP越界获取“访问联系人”权限;高达26%的APP越界获取“位置信息”权限。

  滥用权限的背后,涉及当前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逻辑。

  

  监管:法规虽有,案例少见

  第三方数据机构TalkingData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APP数量超过1700万个。数量如此庞大的APP,如果越界索取了用户权限,将大大增加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对于APP索取用户权限的现象,有关部门早已有明文禁止。

  2016年8月起生效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就明确规定,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不得捆绑安装无关应用程序。

  一方面是企业利益驱使,另一方面则是鲜有处罚案例。

  同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还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

  赵占领认为,虽然管理诸多APP不太现实,但是监管部门还是可以从应用商店入手,通过管理平台间接管理APP,加强应用商店的审核标准,以不断改善APP过度索取用户信息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